湖湘研学记④丨蒸湘耒三水交聚,石鼓书院文脉一流

时事   2024-12-19 15:01   湖南  


- 全文32031视频 阅读约9分钟 -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江自南向北,流经湖南全境,是湖南人的母亲河。它与汨罗江等一道汇入洞庭湖,构成了浩瀚的洞庭水系,也带来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为深入探索湖湘文化的源流与特质,深度挖掘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湖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湖南文化强省提供价值支撑,我们特推出“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逐水而行,奔赴湖南各地,探寻与思索“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这一时代命题。






石鼓书院:三水交聚,文脉一流


“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

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石鼓区潇湘街道,始建于唐代,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迄今已有1200多年。这座蜚声中外的“千年学府”,有学者将其与长沙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相提并论。


鸟瞰石鼓书院,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



一脉



俗话说“清静之地好读书”,位于闹市中的书院不多见,石鼓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当时士人李宽在石鼓山结庐读书,刺史吕温尝访之,题名为“寻真观”,是石鼓书院的雏形。宋至道三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宋太宗、宋仁宗先后赐额,石鼓书院独享殊荣;淳熙十四年,朱熹作《石鼓书院记》,倡导以义理之学授徒和书院教学要重践履、穷理而笃行等理念,成为中国古代书院共同遵循的办学宗旨和教学原则。
顾名思义,石鼓书院坐落于石鼓山,它犹如一艘破浪前行的航船,插入滚滚洪流。其左侧,蒸水自远方蜿蜒而来,一路奔腾,最终汇入右侧湘江的怀抱。在两水交汇处,两股水流界限分明,经历了最初的碰撞与对抗后渐渐融合、共同前行;而两百米开外,耒水自东向西浩荡而来,亦汇入湘江。至此,两支一主的三道河流汇聚一脉,拉开奔腾向北、势不可挡的壮阔序幕。
“石鼓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石鼓书院作为风景名胜,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站在合江亭上远眺,远山近水,云蒸霞蔚。目光所及,不仅仅是世界与远方,还有扑面而来的历史风云跟未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在此指点江山,纵论人生,蔚为壮观。
早在三国时期,这座石鼓江山一度成为诸葛亮的大本营。他在此召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太守会议,并多次亲临一线,调度三郡赋税,保障军需。后来,衡阳人民在石鼓山建武侯祠,武侯即诸葛亮,武侯祠成为石鼓书院的著名景点之一,受万人敬仰。
湘潭文史专家刘安定介绍,曾任晚清兵部尚书的彭玉麟是湘军水师统帅,少年时就读于石鼓书院。而他统率的湘军水师练兵场和出发地,也正是石鼓山前三江汇流处,这片最为宽阔的水域。
当然,对石鼓山的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理解得最深。公元805年,他路过衡阳时,以《合江亭》为题,二百字长诗一气呵成,留下“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眺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的千古名句。至此,合江亭有了雅称“绿净阁”,诸多名人雅士慕名前来,石鼓山声名远扬。
千年书院,一脉传承,它是湖湘学子的精神家园。
石鼓书院是陪伴奔腾的蒸湘耒三水的涛声一路走过来的,它的欢乐与哀伤、完美与残缺都是其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在长达千年的岁月里,它超凡的风骨由无数不朽的文化人人格链接而成。因为有了这些不朽的灵魂,于是这座小小的庭院有了梦想,有了憧憬,有了精神,在感动我们的时候,也感动历史,感动未来。

书院内摆放着一面“敲不响的鼓”



三绝



石鼓书院有“三绝”:敲不响的鼓、翻不动的书、看不懂的字。
石鼓广场的北边就是石鼓山,它是因曾经有过一面敲得响的“石鼓”而得名的。
这并非传说!
我们走进石鼓书院的山门,右前方的一面石鼓映入眼帘,这是1965年修建石鼓公园时凿刻的,已经是一面敲不响的石鼓了。而在石鼓公园今年的提质改造中,石鼓广场在南门入口处新添了一面别具风格的石鼓,嵌有电子显示屏,能够展示声音和图像,为游客带来全新的视觉与听觉体验。

一部翻不动的石书

山门后方的石鼓广场,一本巨大的石雕大书赫然在目,这便是“翻不动的书”。朱熹的《石鼓书院记》是镌刻在石鼓广场上的巨著,不仅记录了石鼓书院的历史变迁,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朱熹在《石鼓书院记》中提出的“明道义正人心”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对石鼓书院的期望,更是对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深远影响。
禹王碑上的“蝌蚪文”则是“看不懂的字”。这篇碑文原刻于衡山岣嵝峰崖壁上,字体奇古,犹如蝌蚪,明人湛甘泉、杨慎考证为夏朝禹王治水时所刻。碑文虽难解,却以其神秘与独特,吸引无数学者前来探寻其奥秘。
“三绝”奇观,不仅展示了石鼓书院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朱熹、张栻等为代表的“石鼓七贤”群雕



七贤



这里是自由、开放与包容的圣地!
仁宗赐匾、朱熹写记,石鼓书院在宋代众多书院中脱颖而出,响彻江南!
石鼓书院,就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大学,很多名人大儒前来讲学,培育了一大批湖湘学子,发扬光大了湖湘文化精神。不同于官学的循规蹈矩,石鼓书院一直有着开放、包容、自由的学术氛围,并且在宋明时期形成过影响全国学术发展的两次高峰期。
走出石鼓书院的学子,无疑成了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顶梁柱,文武兼用,这就是湖湘文化最突出的特质经世致用,可以造就出文武双全的经世之才。当然最早的书院主要是用于藏书著书印书,以后逐渐发展成研究、教育、传播学问的学院,这是古来书院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石鼓书院,就是中国古代书院的一枚活化石。
唐代以来,尤其是南宋长期偏居江南,成为许多人心中的郁结,一些人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儒学来提振人心、改变现状。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和黄斡,他们前赴后继致力于书院讲学和精神传承,被后世称为“石鼓七贤”。
石鼓书院是文化源头。发轫于唐的中国书院文化,到了宋代,已经遍地开花,繁荣昌盛。石鼓书院为何能名动全国?“石鼓书院从古至今始终是人文思想交汇之所,也是衡阳的文化高地。”衡阳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家刘洁表示,湖湘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可以理解为一种敢为人先的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地域人文精神。石鼓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文脉源远流长。一代又一代名士在此开坛讲学,纵论国事。

前来石鼓书院的游客络绎不绝

一个没有文化印迹的时代势必成为历史中的一截苍白,一个缺乏文化原创动力的社会势必丧失应有的精神高度。为什么说石鼓是衡阳的一个精神高地?刘洁介绍,作为衡阳最早的书院之一,石鼓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向往之所。打开瀚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宝库,历代名家在此写下太多的璀璨华章。朱陵洞,据说前洞开在南岳,后洞则在石鼓山。“朱陵洞内诗千首”,古人笔下景象万千的诗篇,其中便也从不同方位给后人描述了他们心中美不胜收的石鼓。这里也便成了衡阳人的精神归宿,石鼓书院也便成了衡阳的精神地标。
“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山”,我们在这里可以领略它豁达豪迈的气宇,欣赏它三江合流、回澜渟渊、奇崛耸拔的“一郡佳处”,以及感悟它沉默、孤独、凋落、悲壮而又超凡卓绝的历史。
今日之石鼓,已经没有历史上经年的战乱与荒芜,也少了些我们想象中学子埋头苦读的书卷气息,但依然不失为人们探寻湖湘文化的绝佳去处。
滔滔湘水,奔流不息。石鼓书院以其开放胸襟和包容气度,吸引着四方名儒、八方学子。它不仅有一种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执着,更蕴藏一种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智慧。先贤群星璀璨,交相辉映在石鼓的苍穹下,共同绘制了一幅绚烂多彩的学术画卷。

本站研学点:

石鼓书院

概况:石鼓书院是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衡阳市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素有“秀冠三湘”“一郡佳处”“衡湘洙泗”“道南正脉”之誉。坐落于衡阳城北蒸、湘、耒三水汇集的石鼓山上。迄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湘江北路69号

咨询电话:0734-2888801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8:30-17:00(每周一闭园)





出品人丨龙香玖
统筹丨龙卫国 张智杰
顾问丨何歌劲 刘安定
策划丨冯叶
文字丨吴珊
摄影丨李新辉
视频丨周涟渭
视觉丨马冰清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怀旧湘潭⑥丨高峰塔说文运
怀旧湘潭⑤丨话说洛口
怀旧湘潭④丨乡愁漫雨湖
怀旧湘潭③|雨中走进板石巷
怀旧湘潭②|望衡亭记
怀旧湘潭|杨梅洲的前世今生
湖南湘乡走出的这位“飞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思想界的牛人,是他们父子开创了儒家湖湘学派
云水三千里 终是老湘潭
湘潭历史名人与书的故事
叶嘉莹的湘大故事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