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涓水、涟水岸边,一群白色的精灵在起舞

时事   2025-01-06 15:00   湖南  


- 全文890 阅读约3分钟 -


芦花似雪(记者 罗韬 摄)


湘水河畔芦花白


文|孙一峰

我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南方城市。秀丽的涓水河环绕着青山,好像村姑飘荡的丝巾。河滩内洼地野草茂盛,一簇簇白芦花映入我的眼帘。芦花顽强挺立在寒风中,在灰暗的苍穹下,这些缕缕鲜白,泛出淡淡的温馨。南国少雪,唯有此白。绵绵的芦花是那么柔和、飘逸,如同人们对待亲朋的柔情。芦花如美人,明眸流盼;芦花是诗歌,婉约柔曼。
湘江沿岸也有芦花。白色的芦花陪衬着蓝色的江水,好似一幅美美的江花图,犹如一首浪漫的散文诗,或是婉约的宋词。而涓水河的芦花更加茂密,不远处一片如屏风的高大芦花,好像这百米河滩的定海神针一样。厚厚的银杏残叶已向冬天低下了头,而芦花孤芳傲视,充满激情地舞蹈,向西、向北,一会儿弯弯腰,一会儿点点头。这是一幅南方冬季的温暖靓丽风景。
我走近前,用手轻轻地拈一枝芦花,仔细观察,软软的穗和絮状物很普通。它那娇嫩欲坠的样子,像婴儿一样脆弱,我将它搂入怀里,怕风吹散了它。好奇怪啊!芦苇的枝叶早已干枯,唯独芦花挺立。
涟水也是湘江的一条支流,沿着涟水河前行,芦苇更多了。这是一个叫做犁头嘴的地方。一片片、密麻麻的白色芦苇非常壮观,花絮如棉,迎风飘摇。正是它们甜蜜的笑脸,妆扮着万木萧疏的冬天。此刻的芦花含着唐宋雅逸,即便没有芳香,它也要使出浑身的解数,让自己灼灼其华。
寒风里并不寂静,人声沸腾,一群姑娘走了过来,还有蹦蹦跳跳的孩子们。她们是从市区专程赶来看芦花的。姑娘们穿着鲜艳的冬装,摆出各种姿势拍照,有的还拿起纱巾摇动着,有爱美的女子双手掬一把芦花拍照。姑娘们在芦苇丛中穿梭,极像可爱的云雀。看到这里灿烂、悠然的画面,疑是冬天尚远,因为红、蓝、绿、黄、粉点缀这大片高高低低的芦苇丛,就是一幅精美的现代油画。
有人放起了风筝。这片开阔地风比较大,两个小孩奔跑着追逐风筝。还有年轻的情侣牵着手,在芦花荡里,缓缓而行,相依相随,缠缠绵绵,自由畅想。
寒凉的北风发出阵阵呼啸,无人的山峦,白色芦花独芳。有道是“银杏叶尽芦花开,金黄褪去白絮来”。我在风中矗立,久久凝视着芦花。它太与众不同了。我不忍离去。虽然花不带雨,没有淡淡的离愁,却有深深的眷恋。十里芦花荡,家乡的风景,让我心窝热乎乎的,如同喝了酒。


作者简介

孙一峰 ,江苏常熟人,当过知青、工人、职员,在湖南华菱湘潭钢铁公司工作多年。喜爱文学,在地方文艺刊物和网络文学平台发表作品,2015年出版个人散文集《那一片睡莲》,2021年创作完成长篇小说《钢城春秋》。




往期精彩回顾




“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
怀旧湘潭⑫丨梦起东山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我拥有这世上最好的婆婆
湖南湘乡走出的这位“飞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思想界的牛人,是他们父子开创了儒家湖湘学派
云水三千里 终是老湘潭
湘潭历史名人与书的故事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