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扎进深坑,父亲被撞断脊椎骨,他渴望……

时事   2024-11-20 15:00   湖南  


- 全文2935 阅读约8分钟 -


乡村道路(资料图)


父亲的期盼


文|陈文洪


父亲一生有过诸多期盼,其中,关乎交通出行方面的,应是他提到频次最多的。
1923年阴历五月,父亲出生在湘乡大乐,一个丘陵地带的小村子。顾名思义,大乐,大家都快乐,但出行的不便却足以让这里的村民快乐不起来。听父亲讲,从前大乐有的只是羊肠小道和崎岖的山路,人们运输点东西只能靠肩扛箩担手提独轮车推。去物资集散地潭市贩卖点东西,六十里山路一步一丈量,一根扁担一副箩筐直累得人眼冒金星身子散架。父亲15岁考取春元中学(当时湖南省重点中学,位于现娄底市娄星区),一月一回家,往返一百六十里山路直磨得鞋底穿孔脚板起血疮。有一天,他抱着一双伤痕累累的脚板对我祖母说:“姆妈,要是我们家到娄底有一条公路会多好!”祖母轻抚着父亲的头,一脸无奈地说:“孩子,这年代兵荒马乱的,饭都没得吃,政府哪有能力和心思修公路啊!”一行眼泪随之就滚落在父亲瘦削的肩膀上。
后来,父亲当上了人民教师,先后在湘乡芬水乡中学、棋梓区中学、桃林陡岗中学等学校任教。但这些地方和家乡一样,相当一段时期仍未通公路,父亲仍只能靠“11路车”步行往返学校。几年中,父亲一顶斗笠、一块围巾、一个挎包、一只水壶、一双布鞋,一月一来回,孑然一人奔走在几十里的山间土路上。不过,这时父亲脚板上长的早不是血疮而是老茧了。
一个仲秋时节的周末,太阳刚过头顶,休完暑假的父亲又要归队去学校了。此时秋老虎劲头十足。望着头上泛着白光的烈日,父亲感慨地对母亲说:“自当上教师,我又走了几年的山路。要是我们家到学校有公路该多好,那样每个星期我都可以回家看你们了!”望着父亲满脸的沧桑和期盼,母亲黯然神伤,眼眶湿润,半晌没吱声。父亲接着说:“老婆子,不要伤感,我们不是进入新中国了吗?我相信国家一定会把公路修好的!”说完,戴上斗笠,大踏步跨进灼热的阳光里。果不其然,两年后,政府就修通了两条经大乐的公路,一条娄底到韶山,一条湘乡至安化。通路当天,正值暑假,村里锣鼓喧天,彩旗飞扬,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父亲尤其兴奋,一大早就爬起床,在院落里来回奔走,振臂高呼:“大乐通公路啦!大乐通公路啦!”快乐如六七岁的小男孩。一个月后,父亲东拼西凑买了一辆红旗牌自行车。此后,父亲跨上“红旗”,自由欢快地蹬行家乡连通学校的公路上。
1983年,父亲光荣退休。尽管家乡的公路已通二十年,但路面一直没硬化,多数情况下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好远都能听到汽车颠簸起伏的哐当声。一个初春的夜晚,天空飘着冷雨,父亲乘皮卡赴三十里开外的金石参加学区组织的退休教师联谊会。行进中,皮卡突然一头扎进公路中间近尺深的大坑中,猛烈的颠簸把父亲从座椅上抛起,随后重重砸在旁边的小凳上。父亲被撞断脊椎骨,后经医治勉强能走路,但腰背从此落下残疾,再直不起来。经历这番磨难,父亲多么希望家乡的砂石公路能早日硬化!一位教育界的政协委员获悉父亲的期盼后,写成提案呈报湘乡市政府。湘乡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二年就把翻江通往韶山的砂石路全线硬化成了水泥路。完工那天,父亲驼着腰,拄着拐杖,蹒跚行至公路边,细细察看平直硬朗的水泥路面,乐呵呵脸上笑成一朵菊花,逢人就跷起大拇指:“政府体恤民情,工作效率也高!”
家乡虽然建成了水泥公路,但村与村、户与户之间仍只是羊肠土路相连,机动车使不上劲,物资运输依旧靠肩扛箩担土车推。此情此景让81岁的父亲又萌生出新的期盼:“要是我们这里村村户户都能通上水泥路该有多好!”父亲的期盼很是灵验,第二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就刮进了我们村。经过两年奋战,村里有人住的屋场都修建了水泥路,小车能径直开进屋,这可是盘古开天地头一回!父亲不由自主地感叹:“奇迹!人间奇迹!这在从前是万万不可想象的!”

11月19日,下摄司大桥顺利合龙(记者 方阳 摄)

2008年春,我租车接父亲来湘潭小住,这可是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第一次来湘潭。我特意请司机走潭邵高速,让父亲开开眼界。来回疾驰的车辆、公路两厢排山倒海扑面而来的花草树木、不断抛之身后的房屋青山,让第一次见到高速公路的父亲有点应接不暇,兴奋不已,不断感叹国家变化真大,进步真快。当小车开上湘潭三大桥时,父亲显然又被大桥的恢宏气势感染,只见他摇开窗玻璃,探出脑袋,一边极力探视大桥的全貌,一边不停地赞叹:“这桥修得太好太漂亮了!”我连忙说:“注意安全,头不能伸出车窗外!”父亲这才回过神,老老实实端坐在车椅上。可车还没开到桥中央,桥面突然就被堵得水泄不通。父亲问:“湘潭目前修成了几条过江大桥?”我说:“已经修成了四条,还不包括过江铁路桥和高速公路桥。”父亲听后若有所思,好久没作声。
当晚,围绕交通的话题,父亲和我聊了很多。父亲说,他从小就吃尽了出行不便的苦头,深感交通运输的重要。党和政府在交通运输建设上下了大决心,花了大气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成绩,特别是今天来湘潭一路看到的一切,让他倍感振奋。他说,湘潭虽然修了几条过江大桥,但还是少了,市区拥堵有些严重。他相信党,相信国家,相信政府,相信他所有的希望与期盼都能实现。
2012年2月的一天,天空挂着微暖的冬日,我们心里下着寒冷的冬雨,父亲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程。父亲去世至今12年里,湘潭的交通事业得到长足进步取得骄人业绩,一张便捷、高效、完备的交通网骄傲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条条国道、省道、县道铺上柏油,乌龙般匍匐于莲城大地;万千乡道、村道、户道毛细血管般联通村村组组户户家家;沪昆、京港澳、长娄韶等多条高速公路沟通南北、横贯东西;沪昆高铁、京广高铁、长株潭轻轨穿梭如画;长沙轨道交通3号线直达九华,圆了湘潭人的“地铁梦”;芙蓉大桥、昭华大桥、杨梅洲大桥陆续建成,下摄司大桥建设正酣,八桥牵手湘江两岸终成佳话;故乡大乐也修通了高速,建起了互通;我亦于2013年拥有自己的第一台小车,2015年又购得微型电动车一辆,正式过上“双车驱动”的便捷惬意小生活……
父亲关乎交通与出行的期盼一个个变成现实,莲城大地铺就五彩绚丽的交通发展蓝图。看到这些,天堂的父亲想必倍感欣慰与自豪!


作者简介

陈文洪,中共湘潭市委政法委四级调研员,湘潭市作家协会会员。1993年至今在《工人日报》《湖南日报》《厂长经理日报》《湘潭日报》《新湘评论》等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




往期精彩回顾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怀旧湘潭⑥丨高峰塔说文运
怀旧湘潭⑤丨话说洛口
怀旧湘潭④丨乡愁漫雨湖
怀旧湘潭③|雨中走进板石巷
怀旧湘潭②|望衡亭记
怀旧湘潭|杨梅洲的前世今生
“城里头”湘潭老县城有什么可看
李汉军:杨梅洲水上公园观香蓼记
建设北路新华书店——老湘潭闹市中一处宁静的港湾
这位湘潭新闻人,30岁生日在太行山跳崖牺牲
湘潭作家邱长林六十年前与老舍的一面之缘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