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研学记⑤丨巍巍船山书院,走近王夫之

时事   2024-12-20 15:00   湖南  


- 全文31311视频 阅读约9分钟 -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江自南向北,流经湖南全境,是湖南人的母亲河。它与汨罗江等一道汇入洞庭湖,构成了浩瀚的洞庭水系,也带来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为深入探索湖湘文化的源流与特质,深度挖掘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湖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湖南文化强省提供价值支撑,我们特推出“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逐水而行,奔赴湖南各地,探寻与思索“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这一时代命题。






船山书院:百世之师 巍巍船山


生活于康熙盛年,他“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踩清朝地”。孤寂百年,他因忠贞不二,被树为儒家精神的典范。人们为他修书立院,不以科举致仕为目的,只求实践出真知。这书,就是《船山遗书》;这院,便是船山书院。历经百年的变迁,如今,船山书院仍矗立在衡阳市雁峰区东洲岛上。


船山书院旧址



梦碎·船山悟道



古代书院的功能为讲学、藏书、祭祀,船山书院也不例外,它是为祭祀、传承王船山精神而建。在科举八股盛行的时代,船山书院将王船山著作作为教材,名动大江南北。
王船山,即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中国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
船山书院始建地址在王夫之的出生地——衡州府城南王衙坪。王夫之的少年时期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名门出身,祖上六代行武,第七代改武从文,四世家学雄厚积淀,伯兄为他启蒙,父亲授他《春秋》,叔叔传他史、诗,十四岁中秀才,十九岁岳麓求学,创“行社”,立“匡社”,少年王夫之既读圣贤书,又闻窗外事,立志辅佐明君,拯救社稷苍生。
可当时的社会正处在历史大变革的前夕,大明王朝进入倒计时,留给王夫之的时间不够了。

王夫之塑像

“何事春寒欺晓梦,轻舟尤未渡江南。”1642年底,刚刚乡试中举的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开始北上,准备一鼓作气冲击会试。但农民起义军攻克承天和蕲水,阻断了他们的赶考之路。第二年春,兄弟俩无奈自南昌返回衡州。途中王夫之作诗嗟叹,不成想一语成谶。
1643年崇祯帝下诏调整会试时间,由二月调整到八月。可此时衡州已经被张献忠的农民军攻陷,王夫之一家人深陷动乱,不愿为张献忠所用。王夫之剺面刺腕救父,而后全家迁居南岳续梦庵,再到后来隐居湘西草堂,他此生再未北渡长江。
在南岳续梦庵,王夫之更像是牵线风筝,线始终牵在南岳,人却在外求存。1646年,王夫之赴岳阳湘阴,建言恩师章旷,盼他“调和”在湖广地区抗清的何腾蛟部和堵胤锡部,收编农民起义军,章旷未采纳他的建言;1648年冬,王夫之联合好友组织队伍在南岳莲花峰下的方广寺一带举兵抗清,出师未捷;前后三次投奔南明皇权,第一次车轮山的大雨困住了他,第二次“丁忧”未满限制了他,第三次派系斗争击溃了他。
科举梦、复国梦、忠君梦接连破碎,路究竟在何方?南岳续梦庵的风筝终是断了线,随风飘荡,最终落在了位于衡阳县曲兰镇湘西村的湘西草堂。
“誓为文脉续薪火,敢与绝学争熹微。”少年夫之立地成山,船山先生隐居悟道——“天下非一姓之私”。纵使王朝更迭,文脉始终不绝。

彭玉麟与王闿运的塑像



梦圆·船山遗著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100多部著作、400余卷文稿,共800余万字……在有限的生命中,王夫之践行着他的文化梦,这也让他成为一代大儒。
立足后世来看,王夫之的著述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一座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高峰。但置身王夫之所处的时代,他既不剃发,又不扎辫,坚守“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踩清朝地”。这显然让他为朝廷所不容。可强大的自信却能够让他说出“吾书两百年后始显”的誓言。但是,生前籍籍无名,200年后,还会有人记得他吗?
事实是,200年未到,王夫之就迎来了他的“隔代”知音。
康熙年间,时任湖广学政的潘宗洛,撰写的第一篇王夫之传记,将王夫之定位为“前明之遗臣,我朝之贞士”。
道光年间,不爱当官爱编纂的邓显鹤,从王夫之后裔王世全处收集、整理船山遗著,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公布了王夫之著述,并将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等明末清初大儒摆在并列的地位。几乎同时,担任过翰林院编修的湖南安化人陶澍积极争取,将王夫之列入《国史·儒林传》,位居顾炎武之后,排名第二。
再后来,湘军势起,湘军首领力推,使王夫之名满天下。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亲手征集汇编、刊刻《船山遗书》;彭玉麟主持创办船山书院;郭嵩焘力推王夫之从祀文庙。
200年后,船山学说以超前的思维契合时代的需要,激发几千万后继者的热情而奋起推翻清朝。
1903年,王夫之38岁时所著的《黄书》成为有志青年人手一册的书籍,王夫之及其思想迎来了“爆红”时代。
章太炎,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他说:“当今之世,卓然而能兴起顽懦,以成光复之绩者,独赖而农(王夫之字)一家言而已矣。”
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他说:“五百年来,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保留着民国风味的船山书院建筑



世间·船山书院



在衡阳雁峰区,穿过百米风雨廊桥,跨过湘江碧浪,映入眼帘的便是东洲岛,船山书院的现址所在。1885年,彭玉麟主张将船山书院迁建至东洲岛。
东洲与长沙橘子洲、岳阳君山并称“湘江流域三大洲”,“东洲桃浪”被誉为衡阳八景之一。“君莫诉,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少年时期的王夫之曾在东洲岛一带求学,并作《摸鱼儿·东洲桃浪》一词,感叹江山已失、门户尽丧。
一瓢草堂遥,愿诸君景仰先型,对门外岳峻湘清,想见高深气象;
三篙桃浪渡,就此地宏开讲舍,看眼前鸢飞鱼跃,无非活泼天机。
船山书院迁建后,彭玉麟为书院撰写此联,并力邀有“湘学泰斗”和“天下第一才子”之誉的王闿运掌教船山书院。出乎意料的是,王闿运上任船山书院山长时,彭玉麟已与世长辞。意料之内的是,在王闿运的执掌下,书院学子们鸢飞鱼跃,涌现出晚清榜眼夏寿田、民国传奇人物杨度等一批著名学子,王学“经世致用”“知行相资以为用”的理念声名大噪,船山书院成为晚清最负盛名的书院。
历经战火纷飞、洪水泛滥,船山书院内现在可见的亭台楼阁基本上由今人重建,保留了过去三进四合院的古典式建筑布局,绕着船山书院在东洲岛上走一走,还可以看到船山书院旧址的砖墙,但这也是民国初年改建时的产物,倒是院内外的树木历经百年,始终不变,保持着鲜活生机。

船山书院现貌

现在的船山书院门前,有一棵古樟树巍巍而立,它的铭牌告诉世人,它已经守护在这里长达821年,树干长出了形似五指般的分枝,被当地人予以“五子登科”的美意,人们称它为“五指樟”。船山书院内,还有一柄“铁如意”,那是一棵几乎平行于地面横向生长的铁树,在一次洪水中被冲倒,意外长成了如今的模样,因形似玉如意而得名。
在历史长河中,“五指樟”“铁如意”见证着船山书院几经变迁,仍旧长时间坚守教育功能的初心。如今也不例外,船山书院紧跟时代的步伐,搭上了数字化的快车,搭建数字船山书院里、船山讲学课堂、船山会客室等互动场景,游客可以在书院内纵观衡阳千年的历史长卷,多种全新数字科技赋能的游乐设施,寓教于乐,带领游客走近、走进王夫之的一生。

本站研学点:

船山书院

概况:最早建于王夫之出生地衡阳城内的王衙坪。光绪四年(1878年)在兵部尚书彭玉麟的支持下,由张宪和创建于回雁峰下的王衙坪王氏宗祠。四年后,曾国荃将家藏《船山遗书》332卷珍本捐给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年)书院改建在东洲岛,建成三进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出于彭玉麟的主意,聘国学大师王闿运任山长。从此,东洲岛船山书院之名日显,“海内传经问学者踵相接”,“岳麓、城南、渌江书院学子纷纷南下”,一时有“学在船山”之称。船山书院培养了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湖南省诸多艺术名家、教育界前辈、政界俊杰出自此门,“旷代逸才”杨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位置:衡阳市雁峰区东洲岛

电话:0734-7018580

开放时间:10:00-19:00





出品人丨龙香玖
统筹丨龙卫国 张智杰
顾问丨何歌劲 刘安定
策划丨冯叶
文字丨熊婷
摄影丨李新辉
视频丨周涟渭
视觉丨马冰清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怀旧湘潭⑥丨高峰塔说文运
怀旧湘潭⑤丨话说洛口
怀旧湘潭④丨乡愁漫雨湖
怀旧湘潭③|雨中走进板石巷
怀旧湘潭②|望衡亭记
怀旧湘潭|杨梅洲的前世今生
湖南湘乡走出的这位“飞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思想界的牛人,是他们父子开创了儒家湖湘学派
云水三千里 终是老湘潭
湘潭历史名人与书的故事
叶嘉莹的湘大故事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