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清韵
腊月天气寒冷,写腊月的古诗词透出的是冷清、清冽的气息。不过,天气的变化无常,再者,四季安然,冷暖自知,涵咏古诗词,也能品味到清幽、清和、清逸的气韵。
腊月的冷,自然来得深、厚、硬和持久。张说有“腊月凝阴积帝台,豪歌急鼓送寒来”之句,这种冷,就颇有气势了,叫人难以抵挡。白居易说“江南腊月半,水冻凝如瘀”,瘀,乃凝滞不通,这冷,当然是坚实的。洪适说“腊月到盘洲,寒重层冰结”,也是这个意思。陆游说“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韩翃说“一身千里寒芜上,单马重裘腊月中”,两位诗人对腊月的情绪是一“轻”一“重”的。应该说,两人的心态心境是大有区别的,陆是携着轻松的,韩是填满孤独的。
“不知何树幽崖里,腊月开花似北人。”这是刘言史过春秋峡时写下的诗句,动了客思,把崖上的花朵当作故人的形象了。细思味,忧愁倒未见得深,毕竟,花总有明朗可人之处。游子在外,思人思家,这是四季都会发生的,何况腊月的天气难得晴明,阴冷的光景更能把人思念撩拨。当然,思什么,思的程度如何,那就因人因景而异了。朱士稚讲“今年腊月归未得,独在乌程县可怜”,这里的思念来得直白,道出的还是漂泊未归家的感受。杜甫写“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种思念又是复杂的,内容是丰富的,诗句还是沉郁作底色,读来顿生沧桑之感。储光羲道“东城别故人,腊月迟芳辰”,皎然道“远思秦云暮,归心腊月春”,两者都是写送别之后的感想,有愁绪,但冲淡,更有盼望着再相逢的期许,诗句并不凝重,似乎带着轻快笔调。
腊月有梅,梅花高洁且风姿美,梅花入诗,自然就令诗有特别的风骨和气质。宋代张栻写有二首《腊月二日携家城东观梅夜归》,都值得咀嚼。其一曰:“晴日东山饱看花,归来野路已昏鸦。坡头认得疏篱处,薝卜林中李老家。”欣赏完梅花,晚上归家,在疏淡的篱笆处,认出正是李老家,这简单的描写,却传达出一种宁静与怡然。其二曰:“元自阳春无间断,何人能识化工心。梅边把酒日近午,鸟语风微花气深。”前两句写得有些玄妙,说的是春天其实一直在长驻,后两句尤妙,梅边饮酒,听鸟鸣,沐轻风,心情正融和在时光的美好之中。特别喜欢赵次诚的《早梅》:“江南冬十二月,溪上梅三两花。载取小舟香影,月明自棹回家。”这是一种十分幽静美好的感觉。“香影”是什么,含义丰饶,可回味再三。
腊月到,春天就不远了,但诗人们在岁末,总是要感叹时光的飞逝,既而喟叹人生的蹉跎。梅尧臣说“少壮心空在,悠然感岁华”,年华里发生了什么,诗人在对心路历程进行回望,自然百感交集。孟浩然在《岁暮归南山》中吟道:“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诗人的心绪萦绕,因求仕心切,想起了宦途渺茫,苦闷不可排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的落寞惆怅是切合的。四句诗扣紧一个“虚”字: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艺术风格悠远深厚。再读李贺的一首《十二月乐辞·十二月》,境界自是不同:“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依稀和气解冬严,已就长日辞长夜。”诗风有一点点神秘,但分明在描绘着温柔的冬日晨光,季节在转换着,一切在悄悄变化,新的希望蠢蠢欲动。
写腊月的诗,最为清新可喜的,可首推袁枚的《十二月十五夜》,这是袁枚六十一岁时所作:“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景致是绝妙的,意境是宁静纯净的,情感是独特而又深远的;敬畏自然,感受生命,珍惜美好,这种种感受对于读者来说,均可体会得到,但人生的经历不同,理解的角度和层次自然不同,真可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