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研学记⑨丨大儒王闿运和他的湘绮楼

时事   2024-12-26 17:21   湖南  


- 全文29771视频 阅读约8分钟 -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江自南向北,流经湖南全境,是湖南人的母亲河。它与汨罗江等一道汇入洞庭湖,构成了浩瀚的洞庭水系,也带来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为深入探索湖湘文化的源流与特质,深度挖掘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湖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湖南文化强省提供价值支撑,我们特推出“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逐水而行,奔赴湖南各地,探寻与思索“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这一时代命题。






湘绮楼:布衣卿相 胜天半子


政治场上,他纵横捭阖;名利局间,他常桀骜不驯;传道授业,他坚持有教无类。年少入世、中年出世、晚年玩世,世人多叹他狂狷行径,却只有他曾经痛骂过的学生杨度最懂他的志向和无奈。
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
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
他的学生们醵金作楼,庆祝他七十大寿,为他的晚年建造了一隅归心之处。这座楼便是位于湘潭县云湖桥山塘湾(现湘潭市湘潭县云湖桥镇石井铺村湘绮组)的“湘绮楼”,楼主便是清代大儒王闿运。




石门隐居



在石门,由邓氏家族修复的朝门和王闿运部分故居。

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湘潭县籍人,出生于长沙学宫巷,后移居回湘潭。一生中有多处住所,每到一处都取名“湘绮楼”。
“湘绮”取自何处?在王闿运为湘绮楼作的记文中可以找到答案:“高文一何绮,小儒安足为”,绮虽不能,是吾志也。
湘潭著名文史专家刘安定说,从中可以看出,王闿运生平志向不在于当一名儒生,这在后来王闿运的自挽联中可以印证。
春秋表仅传,正有佳儿学诗礼;
纵横志不就,空留高咏满江山。
作此联时王闿运50岁,这何尝不是他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父亲早逝,家道中落,艰苦求学,修成帝王绝学。为咸丰重臣肃顺出谋划策,堪堪小有成就,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祺祥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的势力,也断送了王闿运的“从龙梦”;劝谏曾国藩拥兵割据,可王闿运的“纵横之术”与曾国藩的“勤恪忠贞”始终难以相融。
在晚清这盘“天公不语对枯棋”的残局中,此时的王闿运虽是布衣卿相,却试图作胜天半子的棋手。可孤身一人,王闿运怎么可能拗得过时运洪流。33岁,王闿运“退守”衡阳,不久后隐居衡阳县洪市镇石门村(现称洪市镇咸欣村)。

蒸水石门码头,当年王闿运在此频繁乘船出游、登岸往来处。

石门是王闿运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一来,王闿运大量的著作都是在此完成,包括他最为出名的《湘军志》《湘绮楼日记》等都是在此期间开始撰写。二来,这里是王闿运从教之路的起点。刘安定介绍,当时王闿运是受好友邀请来此居住,房子本属于当地的邓氏家族,好友为父守孝时购得。在此居住期间,王闿运开设私塾教育当地有志青年,展现了“不问贵贱悉与讲论,且告以经史门径”的师风。
“我太公公为王夫子抬过轿。”如今到访石门,当地村民邓雄辉还记得家中族老与王闿运交往的故事。1949年蒸水突发百年难遇的洪水,村内建筑毁于一旦,王闿运居住的地方也只保留了一处朝门。后经当地文史爱好者王延辉组织,邓氏族人集资修复了朝门和部分故居。




学在船山



在船山书院的湘绮楼

离开石门后,王闿运也结束了“僦居无楼”的日子,在长沙纱帽塘东(现长沙营盘街)始建湘绮楼。此时已经名声大噪的王闿运受到各大书院的邀请,先掌教四川尊经书院,后主讲长沙思贤讲舍,最后任衡阳船山书院山长,晚年还短暂地在南昌高等学堂任教。
其中,在船山书院任教的时间最长,足足二十五年。
船山书院是为纪念船山先生王夫之而建,却是王闿运将其发扬光大。船山书院是如何由“二王”发端,成为晚清十大书院之首的呢?这离不开“二王”的人格魅力和治学之道。
“世臣乔木千年树,南国儒林第一人。”从王闿运此联中不难看出他对王船山的尊崇。在船山书院执教期间,王闿运也做到了“不课八股,以实学造士”,注重引导学生诵读王夫之的遗著,并亲自带领他们定期祭拜先贤,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结,弘扬湖湘文化中绵延不绝的船山风骨。
同时,在船山书院,王闿运得以继续研究和传播自己的帝王之学。刘安定介绍,王闿运在船山书院主要讲授三门功课:功名之学、诗文之学、帝王之学。
二十五年间,王闿运以培养当世英才为己任,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吸纳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学子进入书院学习。王闿运据其所长而循循教导,一时间形成了“学在船山”的盛况。船山书院学子们鸢飞鱼跃,活跃于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之上。
如今,在由今人重建的船山书院内,湘绮楼的牌坊依旧高悬,观这一座书院,可读“二王”之志。


船山书院里王闿运与彭玉麟塑像




家在云湖桥畔



云湖桥山塘湾湘绮楼是最为独特的一处湘绮楼。此处,是王闿运亲自设计并参与建造,被称为“山中湘绮楼”,由他的学生张登寿倡议筹资,后得巡抚夏献铭等人资助,而由杨度亲督其工。
1902年,“山中湘绮楼”建成,原本应该是这位后来会刻下“家在云湖桥畔”闲章的“耆老”最开心的一年。可偏偏这一年,继承了他全部帝王之学的爱徒杨度登上了去往日本的轮船。王闿运以顾念名节为由劝阻,无果。同年十二月间,四子王代懿亦欲赴日学习军事。深感两难的王闿运只能听之任之,却又不忘在日记中抱怨道:“世事遂至如此,可为痛恨。无他,一‘利’字害之。”
几乎同一时期,清廷通令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癸卯学制改革风雨欲来,千年科举制度就此废止。王闿运与这个时代最后的争辩只剩下船山书院,可船山他又守得住吗?
辛亥革命后,清帝逊位,袁世凯任总统。这位总统以杨度为信使,请王闿运入京就任国史馆馆长。“城头变幻大王旗”,遗老遗少认为王闿运背叛了清王朝,革命派认为这是与反动派合作。
可若真的读懂王闿运,怎么会忍心嗔怪这一代宗师。一生历经了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和民国初年,在波诡云谲的晚清棋局中,王闿运运棋如风、落子如雨,与时运争锋,毕生追求帝王之学,在教育、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为中国近代史孕育了一批批能人志士,影响时局走向,这大概算得上是“胜天半子”吧!
如今,湘绮楼里已不见主人,但山塘湾的村民都深深记得一位为乡邻办好事的老人,“以前这个地方,住了一位大人物,他叫王壬秋。”

本站研学点:

①石门王闿运故居
概况:王闿运隐居衡阳西乡时的居所。同治四年(1865年),受好友常豫邀请,壮志难酬的王闿运携家人来到石门,住在常家的房子里,俗称“换塘大屋”。王闿运在此居住十二年,设立私塾教育,周边有志青年都来入学,革命烈士夏明翰的爷爷夏时济正是其中之一。王闿运在此编撰了《桂阳州志》《衡阳县图志》《东安县志》《湘潭县志》等。
导航地址:衡阳市衡阳县洪市镇换塘(衡阳县X049)
②船山书院
概况:始建于王夫之出生地衡阳城内的王衙坪,后改建至东洲岛,三进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由彭玉麟亲聘王闿运任山长。王闿运执掌船山书院二十五年,培养了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湖南省诸多艺术名家、教育界前辈、政界俊杰出自此门。旷代逸才杨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位置:衡阳市雁峰区东洲岛
电话:0734-7018580
开放时间:10:00—19:00
③山中湘绮楼
概况:王闿运晚年的居所。由王闿运亲自设计并参与建造,完整的“山中湘绮楼”由“源远茶亭”“南天斗门”“湘绮书院”“湘绮主楼”四部分组成。传闻设计此处湘绮楼时,王闿运“别出心裁”,屋宇外槽门围墙重绕,门槛高而门楣低,车马经此地都得停在外面,人进门前都得低头,于是有了“文要下轿,武要下马”的说法。
导航地址:湘潭市湘潭县云湖桥镇山塘湾





出品人丨龙香玖
统筹丨龙卫国 张智杰
顾问丨刘安定 何歌劲
策划丨冯叶
文字丨熊婷
摄影丨李新辉
视频丨周涟渭
视觉丨马冰清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怀旧湘潭⑥丨高峰塔说文运
怀旧湘潭⑤丨话说洛口
怀旧湘潭④丨乡愁漫雨湖
怀旧湘潭③|雨中走进板石巷
怀旧湘潭②|望衡亭记
怀旧湘潭|杨梅洲的前世今生
湖南湘乡走出的这位“飞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思想界的牛人,是他们父子开创了儒家湖湘学派
云水三千里 终是老湘潭
湘潭历史名人与书的故事
叶嘉莹的湘大故事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