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历史名人与书的故事

时事   2024-12-06 15:00   湖南  


- 全文2710 阅读约7分钟 -



书之于吾,爱不释手

——湘潭历史名人与书的故事


文|谷桔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历史上的湘潭,涌现了很多璀璨夺目的湖湘先贤,倘若探寻他们的故事会发现,其成长、成才、成就都和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时光倒流,来到风云诡谲的晚清时间。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1811-1872),松江知府袁芳瑛(1814—1859),经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王闿运(1833-1916),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都是湘潭人。湘潭地方文史专家刘安定介绍,这三位爱书人各有特点,曾国藩藏书注重实用性,袁芳瑛偏爱版本书,王闿运则最喜抄书。曾国藩的富厚堂、袁芳瑛的卧雪庐、王闿运的湘绮楼无不名扬天下,这背后藏着一个个爱书、惜书、读书的故事。

富厚堂藏书楼




曾国藩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曾国藩考中进士后,在京师生活了14年。他立志通过大量阅读以进德修业,读书和藏书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其实,他对书的热爱和藏书活动很早就开始了,在他还未考中进士时,就有“典衣买书”的故事。
道光十五年(1835年)3月,曾国藩会试落第,于是继续住在京师读书,以便来年的“恩科”再考,但在1836年的恩科中他又名落孙山。之后,他沿着大运河而下,索性到江南一游。此前,曾国藩赴京赶考都是借的外债,彼时的他更是囊中羞涩,幸好得到了同乡人的资助。
在游览途中,曾国藩在金陵的一家书肆里看中了一部《二十三史》。可是,一个难题摆在他面前,盘缠都用得差不多了,如果继续买书,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了,他欲转头离去,可内心又十分不舍。这时,曾国藩突然想到,当下正是春夏之交,自己所带的四季衣裘可以典当,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秋冬衣物送进了当铺,成功换回《二十三史》。
回到湘乡的家中,父亲得知曾国藩典衣买书的经历后表示:“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曾国藩决心“圈点一遍”,并表示“间断不孝”!从此,他清晨起读,夜半而息,一年之内几乎足不出户,终于将《二十三史》通读一遍。
功夫不负苦心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会试考中进士,终于步入翰林院。后来曾国藩从政、统军,不论多么忙碌,他始终没有丢掉“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这一追求。

《绛云楼书目》袁芳瑛旧藏





袁芳瑛

近代第一藏书大家





袁芳瑛与曾国藩是同时期的湘潭人,两人相遇于京师继而成为知己,都是因为书,曾国藩还将大女儿许给对方长子为妻。
彼时,曾国藩自称“书痴”,袁芳瑛堪称“书迷”。曾国藩的家书中有记载,两人整日泡在书肆里,一同出入“宝名堂”“同文堂”“文英堂”“文秀堂”“龙威阁”等书铺,每每觅得好书就相互认真考订,一起欣赏。
袁芳瑛将其书斋取名“卧雪庐”,或叫“蠧斋”“蠹园”,他与清仁和(今杭州余杭区朱学勤、丰顺丁日昌并称为当时中国三大藏书家。在湖南,袁芳瑛又与叶德辉、何绍基、方功惠并称为湖南四大藏书家。
袁芳瑛精于校勘,尤其喜欢收集考据不同版本书的异同,收藏明代以前《史记》多达30余种。藏书家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有载:“其卧雪楼藏书极富,黄再同前辈曾见其书目四大册,《汉书》宋元刊本多至十许部,余可知矣。”叶德辉在《郋园读书志·经典释文》也说:“袁漱六太守校宋钞本。湘中精版本之学者,必首推先生,所藏两宋元明旧椠名钞,皆荟萃南北藏书家整册残篇而自成一派。”
为了藏书、买书,袁芳瑛宁愿倾尽所有,即使在对抗太平天国期间,他也是一边作战一边抢救、收集散失的宋元书籍,为保护中国传统书籍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芳瑛的藏书之多令人惊叹,在他生病时,其夫人将其图书运回湖南,装书的船就有数十条。只是,袁芳瑛之子没有好好守护它们,导致书籍四散,没入历史的洪流中。好在这些书籍并没有完全损毁,至今仍有大部分在各大图书馆中,成为国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湘绮楼日记》手稿




王闿运

“抄书一遍,胜过读万遍”





晚清时期,湘潭县云湖河畔走出了一位大才子,他就是王闿运。他与曾国藩也有交集,在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间,数游曾国藩幕府。

王闿运是纵横家,倡导通经致用帝王学;是经学家、史学家,一生之中有大量经学、文学著作;是文学家,《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称其“举世仰为泰斗”,谭嗣同称他的诗是超越“诗人之诗”,属于“更向上一著”之类;是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齐白石、杨度、八指头陀等都是他的学生。这样一位“大家”,自然是和书籍交道颇深的。
和其他人有所不同,王闿运读书提倡“以抄助读”法,为此,他自己曾作诗曰:“云汉中兴乐有余,石门容我赋闲居。曝衣楼上花如锦,更曝亲钞手著书。”
王闿运提倡经世致用,以经史辞章等来教化学生,而且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王闿运规定,学生每月读书,必须记下心得体会,山长要审改评定;学生作业,不得抄袭陈文,或者请人捉刀代笔。
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王闿运让学生抄书,他还把学生们在经、史、辞章方面的优秀论文,结集成册刊印。王闿运还非常注意校勘,任四川尊经书院山长期间,他成立了尊经书局,招了一些最善刻书的岳池刻工,将一些基本书重新校勘,书院的一些精英学生也参与校勘,这不仅培养了人才,也有助于提高四川的学术水平。尊经书院日有记,月有课,暇则习礼,三年士风丕变,出现了廖平、胡从简等影响较大的人物。
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读书的日子应该是365天。有人说,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时间有两个,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倘若十年前便与好书为伴,今天的我们会是怎样的状态?如果十年前没有开始读书也无妨,现在亦是最好的时间。


往期精彩回顾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怀旧湘潭⑥丨高峰塔说文运
怀旧湘潭⑤丨话说洛口
怀旧湘潭④丨乡愁漫雨湖
怀旧湘潭③|雨中走进板石巷
怀旧湘潭②|望衡亭记
怀旧湘潭|杨梅洲的前世今生
叶嘉莹的湘大故事
湘潭城轨协奏曲
花石豆腐,不变的乡情与记忆
何漂:寻访齐白石故居
望衡亭边的这个文保单位变身了
怀旧湘潭:看画家笔下的城市与记忆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叶汉民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