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研学记⑧丨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之谜

时事   2024-12-25 15:00   湖南  


- 全文36101视频 阅读约10分钟 -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江自南向北,流经湖南全境,是湖南人的母亲河。它与汨罗江等一道汇入洞庭湖,构成了浩瀚的洞庭水系,也带来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为深入探索湖湘文化的源流与特质,深度挖掘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湖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湖南文化强省提供价值支撑,我们特推出“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逐水而行,奔赴湖南各地,探寻与思索“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这一时代命题。






曾国藩故居:清芬世守 与古为新


有道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是曾国藩的家族却是例外,曾氏家族不仅十代没有出过“败家子”,更是先后走出了200多位杰出人物,其中不乏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打破了大多数官宦世家“盛不过三代”的魔咒,这一现象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
一个位于湖南娄底双峰的边陲小镇,为何会孕育出英才辈出的家族?近日,我们走进了曾国藩故居,通过与文物的“对话”,来寻找藏在历史迷雾后的答案。

鸟瞰曾国藩故居




“小镇做题家”的逆袭



白玉堂位于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高嵋山下,是曾国藩的第一故居,曾国藩便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白玉堂”三字出自汉乐府古辞《相逢行》中的“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远看白玉堂,犹如在群山之间观赏一幅水墨画——水塘、白墙、瓦檐、古树,这座明清湘中建筑风格的住宅,一下子就把人的思绪拉回到历史长河,仿佛曾国藩的童年就发生在昨天,他在屋檐下避暑乘凉,在水塘中游泳嬉闹,在田野间飞奔疾驰……


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


在白玉堂,有一个影响曾国藩一辈子的人——曾国藩的爷爷曾星冈。曾家世世代代勤奋劳作,到了曾星冈这一代,他们家不仅拥有了一大片土地,还积攒了一定的财富,使得曾星冈在少年时代衣食无忧。但是,年少的曾星冈过于贪玩,喜欢在街头与同龄人嬉戏,未能珍惜最佳的学习时光。

人到中年,曾星冈忽然意识到家族要兴旺,就要靠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纵然有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书也是枉然。

顿悟后的曾星冈开始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立志要在务农世家里培养出一个秀才,并且定下了“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家训,其中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诚修祭祀、善待邻里,是治家之法。这八个字后来逐渐完善成“耕读传家”的家风。

在曾星冈的严格教育下,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自幼便勤勉读书,但是科举之路并不顺畅,直到43岁才考上秀才,据说考了17次。虽然屡次名落孙山,但曾麟书没有气馁,他一边参加科举,一边在私塾当老师,悉心教导自己的儿子曾国藩。曾麟书教书的地方就是曾星冈营建的私塾——利见斋,距离白玉堂只有几十米。

两代人的付出,最终实现了鱼跃龙门的传奇。道光十二年(1832),在连续落榜后,曾国藩在第七次院试中考中秀才,时年21岁。随后,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开始变得顺利,28岁进京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据统计,明、清两代进士的平均年龄为38岁,因此曾国藩考中进士的年龄算得上比较年轻。


曾国藩住了一年有余的思云馆




湖湘文化的“出圈”



从白玉堂驱车数公里便到了“思云馆”,这是曾国藩故居另一处重要居所,中年的曾国藩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龙场悟道”。
进入官场之初,曾国藩的仕途平步青云,十年间七次晋升,连续跃升十级,这在道光皇帝在位期间很少见。然而进入咸丰七年,即1857年,曾国藩遭遇了人生中的“内忧外患”,一方面父亲过世,另一方面他受到了朝堂的猜疑、同僚的排挤。此外,他在江西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屡屡受挫。
为了给父亲守制,曾国藩告假回到了老家,并且亲自营建了思云馆,这一住就是一年。
在丁忧期间,曾国藩整日忧心忡忡、精神不振,于是他找来医生欧阳兆熊给自己看病。作为曾国藩的幕僚兼至交,欧阳兆熊一下就看穿了曾国藩的心事,于是他开了一本“药方”——《道德经》,目的就是让曾国藩信奉道法自然的思想,学会以柔克刚。
在思云馆的门口有一副曾国藩亲自撰写的对联:“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或许这就是他参透自我后内心的真实写照。
完成“悟道” 回归官场后 ,曾国藩该刚强时刚强,该退让时退让,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最终得以脱颖而出,成为朝廷的擎天一柱,被人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于一身。
在平定清朝内乱之后,曾国藩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开眼看世界上,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创办了安庆军械所,与李鸿章合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还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的留学生,其中就有日后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毋庸置疑,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驱,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深远影响力。
作为一个接受了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却能以包容的心态学习外国先进的知识,这与曾国藩从小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曾国藩的家乡正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心忧天下、坚韧不拔、经世致用、兼收并蓄、敢为人先便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
知名文史学者刘安定介绍,曾国藩不仅精读船山书籍,还倾力校点、刻印《船山遗书》,更难得的是他们这一代人把王船山请进了孔庙,把他的学问作为正学,让广大学子“效法前贤,澄清天下”,继承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的学风。
自曾国藩起,湖湘文化开始“出圈”,向来不怎么显然的湖南一时间英杰辈出,近代开国将领中湖南人数众多,其中,仅少将以上军衔的就多达200多位。这在近代以前的历史上极为罕见。

富厚堂内悬挂的“八本堂”横匾




家风家训的传承



“曾纪泽(曾国藩次子)凭借在外交场上的顽强交涉,不仅将损失减到最小,还迫使沙俄退还侵占的两万平方公里土地,这在鸦片战争后的中俄交往史中堪称‘破天荒’的大事件,真好比‘熊口夺食’。”在曾国藩故居的富厚堂里,讲解员葛振宇说起曾氏家族子孙的成就时,游客们时常会发出由衷地赞叹。
来自湘乡的罗艺萍就是游客中的一员,她和丈夫带着刚上大学的儿子来到曾国藩故居,参观完富厚堂后她感触良深,尤其是3座藏书楼让她印象深刻。据了解,富厚堂共修建了公记、朴记、芳记3座藏书楼。藏书楼里最多时收藏了30多万卷书籍,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之一。
罗艺萍告诉我们,在曾氏家族看到了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尤其是曾国藩每天坚持读书,哪怕是军务最繁忙的时候,也要骑着战马吟咏古人诗词,让她意识到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曾国藩家书

富厚堂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为土石砖木结构,是当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乡间侯府,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曾国藩故居,因为富厚堂从建成到曾国藩去世,他一次都没有去住过,主要是供曾国藩的夫人及子女和儿媳居住。
但是,富厚堂却是曾国藩立身处世、修身治家的“精神坐标”,不仅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更成为了传承湖湘文化、弘扬家国情怀的重要基地,每天吸引着大批学者与游客。
富厚堂内悬挂的“八本堂”横匾高度概括了曾国藩家风家训的精髓: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在曾国藩家庭教育博物院内,一位女性的故事让我们找到曾氏能成为百年望族秘密的“最后一块拼图”,也让我们明白了让曾氏家风家训真正具有富有生命力的,还在于代代传承,并且与时俱进。
在公公曾国藩、婆婆欧阳夫人、丈夫曾纪鸿、夫兄曾纪泽相继去世后,曾国藩的儿媳郭筠成为富厚堂的主人,她亲手订立了《曾富厚堂日程》教育后代。郭筠对曾国藩家教思想体系的重大贡献,不仅是摒弃了男强女弱、男外女内的传统观念,赋予了家中女性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而且还拓展了家教的影响范围,“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根基于此”,把家教的内涵上升到了乡风纯正、强国固根的层面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个家族的精神面貌真的是遥遥领先那个时代啊!

本站研学点:

富厚堂
概况:富厚堂是清代重臣曾国藩的第三处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由半月塘、半月台、宅东门、宅西门、全宅围墙、毅勇侯第门楼、宅南公记书楼(求阙斋)、朴记书楼(归朴斋)、宅北芳记书楼(艺芳馆)、八本堂前后进主楼、思云馆、缉园十景组成富厚堂建筑群。2006年5月,富厚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富托村
白玉堂
概括:白玉堂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是曾国藩祖父曾星冈所营的住宅,是曾国藩的第一故居,曾国藩在这里出生和长大。建筑坐南朝北,砖木结构,沿中轴线对称的典型明清湘中建筑风格。分两正四横,另有私塾利见斋及粮仓。
地址: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白杨坪
曾国藩家庭教育博物院
概括:由曾国藩第六代嫡孙曾樾先生领衔倡办,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是曾国藩故里文化旅游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配套场馆,也是国内首家曾国藩家教家风主题博物院。馆内展陈曾国藩家族相关文献、文物2000余件,许多文物具有可及性、专题性、独有性、多样性和不可复制性。
地址: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荷塘村涤生书院





出品人丨龙香玖
统筹丨龙卫国 张智杰
顾问丨刘安定 何歌劲
策划丨冯叶
文字丨谭涛
摄影丨李新辉
视频丨周涟渭
视觉丨马冰清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怀旧湘潭⑥丨高峰塔说文运
怀旧湘潭⑤丨话说洛口
怀旧湘潭④丨乡愁漫雨湖
怀旧湘潭③|雨中走进板石巷
怀旧湘潭②|望衡亭记
怀旧湘潭|杨梅洲的前世今生
湖南湘乡走出的这位“飞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思想界的牛人,是他们父子开创了儒家湖湘学派
云水三千里 终是老湘潭
湘潭历史名人与书的故事
叶嘉莹的湘大故事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