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江自南向北,流经湖南全境,是湖南人的母亲河。它与汨罗江等一道汇入洞庭湖,构成了浩瀚的洞庭水系,也带来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为深入探索湖湘文化的源流与特质,深度挖掘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湖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湖南文化强省提供价值支撑,我们特推出“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逐水而行,奔赴湖南各地,探寻与思索“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这一时代命题。
曾国藩故居:清芬世守 与古为新
鸟瞰曾国藩故居
白玉堂位于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高嵋山下,是曾国藩的第一故居,曾国藩便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白玉堂”三字出自汉乐府古辞《相逢行》中的“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远看白玉堂,犹如在群山之间观赏一幅水墨画——水塘、白墙、瓦檐、古树,这座明清湘中建筑风格的住宅,一下子就把人的思绪拉回到历史长河,仿佛曾国藩的童年就发生在昨天,他在屋檐下避暑乘凉,在水塘中游泳嬉闹,在田野间飞奔疾驰……
在白玉堂,有一个影响曾国藩一辈子的人——曾国藩的爷爷曾星冈。曾家世世代代勤奋劳作,到了曾星冈这一代,他们家不仅拥有了一大片土地,还积攒了一定的财富,使得曾星冈在少年时代衣食无忧。但是,年少的曾星冈过于贪玩,喜欢在街头与同龄人嬉戏,未能珍惜最佳的学习时光。
人到中年,曾星冈忽然意识到家族要兴旺,就要靠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纵然有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书也是枉然。
顿悟后的曾星冈开始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立志要在务农世家里培养出一个秀才,并且定下了“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家训,其中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诚修祭祀、善待邻里,是治家之法。这八个字后来逐渐完善成“耕读传家”的家风。
在曾星冈的严格教育下,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自幼便勤勉读书,但是科举之路并不顺畅,直到43岁才考上秀才,据说考了17次。虽然屡次名落孙山,但曾麟书没有气馁,他一边参加科举,一边在私塾当老师,悉心教导自己的儿子曾国藩。曾麟书教书的地方就是曾星冈营建的私塾——利见斋,距离白玉堂只有几十米。
两代人的付出,最终实现了鱼跃龙门的传奇。道光十二年(1832),在连续落榜后,曾国藩在第七次院试中考中秀才,时年21岁。随后,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开始变得顺利,28岁进京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据统计,明、清两代进士的平均年龄为38岁,因此曾国藩考中进士的年龄算得上比较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