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到农田的奇妙旅程

汽车   2024-10-24 21:21   北京  

第一车间第 82 条推送

2007年10月24日,17年前的今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下,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携带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随着一声轰鸣,划破长空,成功升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随即宣布,嫦娥一号卫星准确入轨,此次发射圆满成功。至今,中国探月已实现了震撼世界的“六战六捷”,铸就了人类月球探测史上的中国传奇。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图源:新华社

近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将执行第十四次载人飞行任务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10月22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 图源:中国日报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国防和科研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农业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航天育种技术的诞生,成为农业变革的新引擎,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农业变得更加高效、智能和可持续。

01

太空旅程的特殊“旅客”

自神舟一号以来,每一次飞行任务都携带着特殊的“旅客”——种子。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更是成功完成了拟南芥和水稻种子从萌发、幼苗生长到开花结籽的全生命周期培养实验,这是国际上首次在空间完成水稻全生命周期的培养。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

航天育种由来已久,我国从1987年便开始借助返回式卫星开展空间诱变实验和航天育种。航天科研工作者和农业科学家们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条件(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促使种子基因发生遗传变异,培育出高产、早熟、抗病的优质种子,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航天育种具有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其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至4倍,育种周期较杂交育种缩短约1倍,由8代左右缩短至4代左右。

 航天育种原理流程图

02
航天育种:千亿农业产值的创造者
航天育种技术的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载人航天工程在历次飞行任务中,累计创制出4万余份空间诱变种质材料,成功育成了460多个新品种,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创造了3600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
华航一号水稻是我国首个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的“太空新品种”。国审航天育种超级稻“Ⅱ优航1号”,创造并保持了再生稻百亩单产世界纪录,国审航天育种小麦新品种“鲁原502”,成为全国小麦种植的主导品种,并于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越来越多“飞天”粮食和蔬果品种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随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的“洋紫荆1号”种子经过培育,部分发芽长成幼苗。  图源:央视新闻

03

告别“靠天吃饭”,助推农业现代化探索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卫星遥感等航天科技正逐步深入田间地头,为农业的科技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航天番茄可以无限生长,只要满足基本环境条件,植株可一直开花结果,综合产量远胜传统品种。蔬菜生长箱不需要土壤、人工灌溉,集装箱内自动控制补光灯、新风系统、自动补肥、自动灌溉,28天种子就能长成新鲜蔬菜。

目前,无限生长番茄大棚、蔬菜生长箱等示范项目已经落地南海、西藏、新疆等偏远地区,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

 航天番茄 图源:中国的航天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航天育种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通过航天育种技术被培育出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以上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第一车间 出品 

扩展阅读

独特的生态基因让赣南种出比佛罗里达贵两倍的优质脐橙

农夫山泉的橙汁革命,百亿损失的难题竟被狗狗搞定



— The end —

第一车间
1. 关注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应用与科技创新; 2. 聚焦原产地主产区生态基因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3. 探索中国“三农”现代化的三产融合创新模式; 4. 推广社会责任中的企业担当与可持续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