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车间第 114 条推送
田野中随风摇曳的高粱,是许多中国人记忆中的风景线。从东北的黑土地,到贵州酱香型白酒的酿酒坊,高粱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成就了一段佳话。然而,您是否了解,这一片片红妆并非土生土长,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跨洲之旅才到达我们的眼前?
01
高粱的故事从哪里开始?
高粱的家乡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的草原地区,这里干旱少雨,却是高粱的天堂。野生高粱作为一种耐旱、抗热的植物,数万年前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它拥有发达的根系和蜡质叶片,在极端环境中依旧能结出饱满的籽实。这些籽实不仅是野生动物的食物,也在无意间成为人类驯化的对象。
▲早期驯化高粱 图源:sorghumgrowers
高粱的第一次远行,几乎可以与人类文明的迁徙同步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高粱的传播铺平了道路。最重要的一站是印度次大陆。
▲图源:茅台
大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高粱传入印度,这片土地的热带季风气候为它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在印度,它逐渐成为一种主食作物,适应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印度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枢纽地位。南亚的繁荣商贸将高粱进一步向东传播,开启了它通往中国的旅程。
02
高粱是如何来到中国的?
从山西万荣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到山东滕州庄里西遗址,曾有多处考古发现的作物被怀疑为高粱。但这些发现往往缺乏专业鉴定方法,或因标本遗失无法验证。
然而,问题在于,这些种子与非洲野生高粱更为接近,是否属于真正的栽培高粱仍存争议。现有考古发现难以提供确凿答案。但如果属实,这将意味着高粱是中国最早的“外来作物”之一。
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还包括: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发现显示,汉代中期高粱已经开始出现在一些遗址中。这或许与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传播有关。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再传播
到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另一条重要通道。通过东南亚地区,适应热带气候的高粱被带到中国的沿海地区,随后进一步扩散到内陆。
这一时期的文献中,也出现了对高粱的更明确记载。例如,《农书》中对高粱的种植特点有较详细的描述。可以说,这时的高粱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的农业体系。
蜀黍,春月种,不宜用下地。茎高丈余,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熟时收割成束,攒而立之。其子作米可食,余及牛马,又可济荒。其梢可作洗帚,秸秆可以织箔、夹篱、供爨,无可弃者,亦济世之一谷,农家不可阙也——《农书》
考古与历史文献表明,高粱可能并非一次性传入,而是经历了多阶段、多路径的传播。例如,从西北进入的高粱可能主要传播到黄河流域,而从东南海路传入的高粱或许在华南地区扎根。
03
扎根中国:农耕文明的馈赠
无论通过何种途径传入中国,高粱最终都在这里找到了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从北方的黄土高原到西南的山地丘陵,高粱凭借其耐旱、耐贫瘠的特性迅速占据一席之地。
在北方,高粱被用来制作主食,如高粱米饭和高粱馒头;在西南地区,它更是酿酒的重要原料,成为贵州酱香型白酒的灵魂。
▲图源:茅台
高粱不仅是一种作物,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从《红高粱》中的苍凉乡土到白酒的浓烈芬芳,它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从非洲的草原到中国的田间,高粱经历了漫长的旅程。它的传播史不仅是一种作物的扩散,也是人类文明交融的缩影。
▲图源:茅台
今天,高粱的角色早已超越了传统的粮食作物。它在抗旱基因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或许还能为未来粮食安全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它也是酱香型白酒的核心原料,成为了贵州山地广大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 第一车间 出品
▼
扩展阅读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