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赤水河的竹文化面纱:生态与人文的共鸣

汽车   2024-11-05 20:57   北京  

第一车间第 98 条推送

一条清冽的河流,自古穿行在高山密林之中。赤水河,两岸生长着茂密的竹林。这条长达近500公里的河流,连接着赤水、习水、泸州等竹资源丰富的地域。

对于这片大地,竹林不仅是一道天然屏障,也是一部亘古长青的文化书卷。

01
山水有意,竹林有声

赤水河两岸,竹林延绵,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竹林犹如千军万马,参差起伏,微风吹拂之下,竹叶相互摩擦,发出潺潺声响,仿佛在吟诵古老的诗篇。

赤水河畔的竹种类丰富,以当地人所称的“楠竹”和“杂竹”为主。这些竹种具备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特点,能够迅速成林,并且竹根纵横交错,牢牢抓住泥土,形成天然水土保持屏障。同时,竹林丰富的叶层在雨季缓冲降水,防止水土流失,是赤水河流域极为重要的生态屏障。

 “中国十大竹子之乡”,坐拥132.8万亩竹林的赤水市 图源:遵义发布
赤水河孕育出美酒,这与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在贵州赤水市,这个小小的县级市几乎被无边无际的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这里拥有132万亩的竹林和近百万亩的常绿原始森林,形成了包括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核心保护区、赤水桫椤国家级保护区、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多个世界级与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

 图源:茅台

02

以竹为本,物用之余尚情

赤水河沿岸,竹子不仅是物质资源,更是文化的象征。从古至今,竹子代表了君子的气节,清秀而挺拔,蕴藏着智慧和坚毅的力量。竹子以其“宁折不弯”的君子之风,被历代文人墨客赋予了高洁的品格。而竹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无论是竹制器物、竹编工艺,还是竹楼、竹笛,竹子被赋予了灵性和生命力。

 竹制品餐具
当地居民将竹制品融入生活,竹篾编织出的手工艺品、农具、竹家具等,既承载了民间技艺,也推动了竹产业的经济价值。在竹器的制造过程中,当地传承人细致打磨,将竹的柔韧性和美感完美结合,使得赤水河的竹编工艺享有盛誉。

 图源:遵义发布

随着竹林经济的发展,当地的收入来源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竹产业带”。竹笋和竹木加工制品的出口量显著上升,推动了河岸两侧村落的经济增长。赤水市积极抓住“以竹代塑”的发展机遇,发挥竹林资源优势,围绕竹产业大力发展。如今,竹产业已成为赤水市的首位产业,18万竹农通过销售竹笋和竹原料以及参与竹产业相关工作,每年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竹林已成为当地村民持续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03

因竹而兴,因竹而荣

赤水河的竹林不仅象征着生态价值,更是社会价值的延续。在竹林保护的进程中,因竹而生的文化亦历久弥新。未来,随着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竹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将为地方经济和文化繁荣注入更多活力。

正如古人所言:“山水相依,竹林相伴。”赤水河边的竹林不仅是山水的妆点,更是生态平衡的基石。它守护着河流的清澈,孕育着人们的生活。每一片翠绿的叶子,每一根坚韧的竹节,都在述说着人与自然相依的故事。

(以上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第一车间 出品 

扩展阅读

千年赤水:从神秘“赤虺河”到美酒之源的传奇



— The end —


第一车间
1. 关注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应用与科技创新; 2. 聚焦原产地主产区生态基因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3. 探索中国“三农”现代化的三产融合创新模式; 4. 推广社会责任中的企业担当与可持续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