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我刚来到Tatler做编辑就接到了一个“大策划”:编辑部计划在4月1日、张国荣的忌日发表一篇文章悼念他。我们很有幸地找到了张国荣的干姐姐贾安宜,他们数十年来保持着紧密珍贵的友谊。在多次劝说下安宜姐终于点头,愿意将她和张国荣的往事讲述出来,登在刊上印刷成册,成为一份永恒的纪念。
那次采访后,我将成稿发给安宜姐确认,不同于文字反馈,安宜姐专门约我打了一通2个半小时的电话,对文章里的每一个细节再三确认,斟酌用词,说“这个词下一句话用了,这一句最好换一个”。
审慎当然是没错的,我以为这是她怀念张国荣心情的深切体现,但她同我说,这样看稿子并给出意见的事情她得心应手,不知做过多少次,自己的好友林青霞写完文章不论多晚都要发给她,不收到回应甚至不肯睡去。
这是“林青霞”这个名字第一次以一种可触达的距离来到我面前,还带有一丝“原来她写文章也会熬到很晚”的奇异共鸣。
时间回到今年,在刚刚过去的Tatler Ball 2024尚流雅集的活动上,我见到了安宜姐。她亲切地拉过我的手说最近刚巧重读了回忆张国荣的那篇文章,现在再看,还是很喜欢。我有点不好意思,正不知该如何作答,她紧接着说:“青霞到了吗?她说要见你呢。”
今年的亚洲卓别林电影人士艺术成就奖的获得者是林青霞,一位传奇人物、万千影迷心中的“女神”、两岸三地公认的“银幕最美”,兼顾了爱情文艺片和武侠片这两大华语电影重要的类型,斩获的荣誉太多,以至于“林青霞”三个字已隐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符号——某种程度上,她身上的星光与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文化浪潮高峰是彼此映照的。
早在三月份,Tatler编辑部就在考虑今年的获奖人选,Paco有种直觉和坚持,他觉得今年是时候颁给一位女性电影人了(在此之前的获奖者全部是男性)。
而他从小看武侠片,父亲更是一个狂热的武侠迷,“东方不败”是他脑中浮现的第一个形象,王者霸气、挥洒豪情,他想或许林青霞就是今年亚洲卓别林电影奖在等的人。
亚洲卓别林电影人士艺术成就奖很特别,它每年只会颁给一位电影人,有点像是终身成就奖。说来也巧,林青霞在2023年底刚刚拿到了第60届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在孙中山纪念馆举办,导演李安颁奖给她,全场起立,迎接一袭红裙的林青霞款步走来。
后来,在Tatler编辑部做功课时,市场部负责人Zoe看过金马奖颁奖典礼,惊讶于林青霞大段的获奖感言,“她感谢了好多人,包括琼瑶”。
在那段获奖感言里,林青霞感谢了自己电影事业不同阶段的伯乐和知己,她的范儿很正,一开口就让人觉得有备而来,有人说像是提前背好的,殊不知这恰恰是辉煌的黄金时代里演员敬业的表现之一。
感动之余,Zoe也面临着挑战:她需要在Tatler Ball的现场打造一个既不同于金马60周年、又同样盛大震撼的颁奖典礼,为此她开始了和林青霞团队的沟通之旅。你问有没有压力?一个月前的Zoe根本没有时间回答这个问题,而此刻的她终于有了答案:“经过和青霞姐那边的沟通,觉得姐姐离我很远,但又很近。”
我大概猜到了安宜姐说的“青霞要见你呢”从何而来。
在确定了今年的获奖人是林青霞后,编辑部开始策划今年的卓别林专题报道。依照惯例,每年我们都会为获奖者创作至少两篇报道,一篇是采访本人后整理成稿,另一篇我们则会邀请业内的资深影评人对获奖人做出完全基于第三方观众视角的评价,来回顾获奖人在电影艺术中作出的贡献与成就。
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被告知林青霞无意接受采访。
这种“无意”并不是傲慢地拒绝,而是林青霞担心当天行程太多,且自己已有好多年不拍电影,想象不到要聊些什么。好在留给我一线生机,说青霞姐那边想先看下采访提纲,再做打算。
但只给林青霞看一份按序号排列的采访提纲吗?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千万不可以这么做。考虑到近些年林青霞沉迷写作,我选择用一种笔友的方式和她交流。
我要给林青霞写一封信。
坦白说,这封信写得并不轻松,在落笔前我阅读了林青霞写的散文集,回顾了她的电影作品,试图去捕捉这位绝代佳人隔着时间屏障后的真实模样。等到真正落笔,我发现自己真正想和她说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我敬佩您的创作精神,敢爱敢恨敢书写,敢留下真情的证据;二是试图解释,卓别林电影人士艺术成就奖到底在表彰什么。
我在信中写道:
“您曾经在台湾《窗里窗外》首发式上说:‘我从电影之中学到了一切。’我猜不会有人比您更懂得电影对于电影人的意义。电影是那么奇妙,演员或导演一旦入此门中,就好像再也无法和它彻底撇清了。因此我相信,在您停下电影脚步的这些年里,电影并没有真正地离开您,它也永远不会离开您,你们共同谱写的故事太多,产生的情感太浓烈,注定是一生的羁绊。”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聊电影和聊写作,很像一件事的两半。它们是故事与情感穿过一个人身体的完整周期。电影赋予您喜怒哀乐,您写作时再次回味,置身其中看风景。”
“作家是需要读者的,他们共同完成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的全部含义。电影也一样,需要观众和影迷在黑暗影院中屏息的注视、如擂鼓的心跳与情不自禁的泪流。所以我想通过这些问题,请您带领读者与观众回到曾经的岁月。”
事实证明我赌对了。同为写作者,林青霞喜欢这封信,她第二天即表示会认真回复每一个问题。
我见到林青霞时,她刚进入晚宴会场,正要落座。
她穿一袭渐变蓝的纱裙,发型蓬松地散开,在耳畔处卷了个恰到好处的弧形,颈间点缀一枚卡地亚蓝宝石项链,腰间系了个结,走动时裙摆摇曳,像水纹一样晕开。下一个环节就是亚洲卓别林电影人士艺术成就奖的颁奖典礼。
当灯光暗下来,大屏幕上开始播放林青霞百部作品的经典镜头,无数个她一张张脸变幻,喜怒哀乐的表情纷至沓来,让人不由自主屏息以待。终于Paco登台,念出颁奖词,接着大家起立鼓掌,音乐声起,林青霞也站起来,笑吟吟地走上台。
同桌的来宾这样形容看到她在台上发言的感受:“就好像看过的那些电影在脑海里播放,她正在念台词。”声音在记忆里非常顽固,它往往最先唤起我们的情感。
与金马奖的获奖感言不同,这一次,敬业的青霞姐考虑到了远道而来的凯拉·卓别林,在感言之前讲了一小段英文,随后她说小时候就看卓别林的电影,没想到未来的自己能够拿到这个奖,“希望自己能够像卓别林先生一样,拥有没有台词也让人听得清、看得明的演技”。
17岁在街上被星探发掘,银幕首作即是和琼瑶合作的《窗外》,至此开启了文艺爱情片之路,共主演过12部琼瑶改编作品;隔年出演《云飘飘》创下票房纪录,直上青云声名大噪;演过烈士之妻,演过顽石宝玉,去美国休息过,回来后迎着港片新浪潮的潮头开启转型之作;后来 《新蜀山剑侠》结缘导演徐克,获得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此后合作六部电影,快意武侠片成为履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林青霞精彩的电影人生,影后拿过了,星光无需验证,人人赞她美,而蒋勋说:“青霞很美,美是负担,可能也是修行的开始。”林青霞拍过100部电影后,迷上了写作,在文字中修行。
晚宴现场因为林青霞的出现陷入了短暂的骚动,许多人想要过去和她打招呼,或是合影留念,两位女同事(其中一位正是Zoe)站在她的身后,阻隔了一波波试图伸过来的酒杯。
这是我见到林青霞的场景。而林青霞见我,则是发生在晚宴后半场。
台上正在拍卖画作,同事过来叫我出去一下,我一边起身一边听到她小小声地说:“青霞姐要见你!”一路走出宴会厅,看到外面的林青霞——那是一个非常近距离的真实的林青霞,眼神明亮,笑吟吟地站在那里,在我怔忡的间隙握住我的手:“火火,你好。”她对我说,认真读了我的信,觉得写得很好,所以想着一定要见一面。
到了开阔的地方,青霞姐提出要与我合张影,我自然求之不得。随后她又和晚宴会场里站在她身后的两个编辑部同事拍照,并且说:“谢谢你们俩保护了我一晚上。”
我站在上海半岛酒店的走廊里,看着林青霞在我面前讲话,与我拥抱,给同事们意想不到的感谢,突然就想到了她在自己散文集里的一句话,她说:“我现在的心态,觉得很有意思,很喜欢看到人家高兴,人家高兴我就高兴,所以我就常常给人惊喜。”
为什么是林青霞?她究竟与卓别林电影人士艺术成就奖的必要性在哪里?这是一个需要去亲身体会的问题,也是一个经历过影视行业黄金时代、看过震撼人心的电影作品后才有感知的问题。
林青霞的电影影响力贯穿70、80和90年代,她涉足的电影类型有爱情片、动作片、犯罪片、剧情片、武侠片,她影响甚至改变了大众娱乐文化的风向标,协同塑造了不同时代下人们的精神追求与理想图景。这是以欢乐动人心、以轻快战人生的卓别林电影奖的本质。
人是故事的容器,也是情感的载体,或许时代飞速变化,如今不见这样惊才绝艳的大美人,但最珍贵的记忆已经被林青霞创造出来了,她只需要站在那里,应一声“日出东方、唯我独尊”就能够唤起大家纷繁多情的往昔。
台湾文艺片和琼瑶式的爱情似乎不再时兴,香港武侠也多次声称复兴归来,这两种应时应景的华语电影类型依赖肥沃的土壤,也仰仗时代潮水的浇灌,如今不再坐头把交椅,而我们想起它们,想起在碟片店看的段落、想起青春时的悸动与情愫,想起KTV包厢里的粤语歌,想起笑傲江湖里的豪情与失落、权力与归隐,想起卓别林电影奖的“终身成就性质”,想起“女神”在岁月中积攒的越来越多的身份,想起自身,想起看电影时的感动和灯光亮起的恍如隔世,这或许就是“林青霞”这三个字超越她本人的意义与魅力。
最后我们和青霞姐挥手,场景是安静的,但仿佛有乐点做bgm,看她宝蓝色的裙摆一点点远去,转角处不见。我们如她在《青霞小品》中写得那样“笑着告别”。
编辑、采访、撰文|
视觉|
林青霞平
摄影|
制片|
发型|
化妆|
造型|
王火火
riscal
面拍摄
SWKit
郭爱
Sev Tsang @Hair Culture HK
Omix 梁梓晋
Kevin 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