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拍卖人榜单|北京开拍国际联合创始人、学术研究部主任:江明洋

时尚   2024-11-12 13:54   上海  

江明洋:

今年是我正式做拍卖的第11个年头。我的职业生涯很简单,从来没有做过除拍卖以外的其他行业,从学生步入社会第一份工作就是拍卖。


我原本的人生计划,是打算在中央美院美术史专业毕业后,继续读书,攻读学位,但冥冥之中自有安排。2013年到北京匡时拍卖实习一年后,我发现这份工作和我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很一致,而且能和长辈、老师沟通的机会更多。当时匡时油画部正好有一个机会,我和匡时的油画部经理、现在我的合伙人谢扬聊了一次,就留下来了。一直到2020年,细细、谢扬、李享和我一块出来创业,打造开拍CUPPAR团队。我们已经配合十多年,大家的价值观,以及对艺术和拍卖的观点趋同,特别有默契。


在匡时的前三年对艺术家的研究和梳理让我积累了大量在学校没有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我每天坐在工位上,最大的乐趣就是翻艺术家各方面的资料,读他们的传记,看他们的画册。征集到一件作品,就要给作品做信息底卡,比如作品名称、尺寸、材质、款识,以及曾参加过哪些展览、被哪些出版物收录过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位艺术家有怎样的学脉经历,这件作品属于艺术家哪个阶段的创作,级别如何等等,这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考据和研究。 


要知道,在中国当下的现当代艺术市场,1900-2000年百年艺术史的拍卖标的比较集中,而这段百年历史,在学校“中国美术史”中,只用少量篇幅就介绍完毕。即使是20世纪现代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艺术大师,很多人都没有特别完整的全集、翔实的传记或者明晰的年表,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走访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家属来完善的。这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将参与到艺术家历史的构建中,因此更加坚定决心。


2016年是我个人工作上的分水岭,从专门做学术研究开始参与业务实战,例如征集作品、策划活动和展览,甚至对接媒体。当时,我们团队做了一场“从十倒数:张颂仁先生重要私人收藏”专场拍卖,成绩斐然,十件作品全部找到了新买家。当时,谢扬鼓励我去采访张颂仁先生。我作为行业新人,面对一位大前辈,内心紧张忐忑。但是随着工作有条不紊地完成,视野也如卷展开,做拍卖不单是我之前所见的小天地,这是我对自己身份认知变化的开端。

2017年,在藏家李大钧老师的鼓励下,我第一次真正地拥有了策展人的身份。当时在势象空间做了一场个案式的展览:“天才画家沙耆艺术展”,正好我对沙耆的作品已经做过梳理——策展人其实是拍卖场之外的新身份,但也和艺术市场、学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2019年,作为专题策展人,我很荣幸参与到央美百年校庆留法大展策划小组,与央美美术馆的红梅老师一起落地展览“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这是国内第一次系统展示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樑、吴大羽、潘玉良、方君璧、常玉、庞薰琹、常书鸿、吴作人、吕斯百、吴冠中、赵无极等20世纪上半叶中国留法艺术先驱的综合大展,分别在中央美院美术馆、龙美术馆(上海馆)、龙美术馆(重庆馆)、石家庄市美术馆展出,持续了一年,参与支持的美术馆和艺术家家属有50多家(位),作为大型公立机构的展览,面向大众,于我带来了更多的专业思考和实际体验。

今年3月,我们和收藏家闻宇、张运佳,在苏州虹·美术馆共同举办了“知觉的外形”大展,聚焦出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国年轻艺术家,通过贾蔼力、仇晓飞、欧阳春、黄宇兴、韦嘉、陈可、宋琨、段建宇、梁远苇、马轲、谢南星、陈飞、郝量等48位艺术家的66件作品,探索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实践。这个展览筹备的时间很长,从最开始的三个人,到三家机构,再到最后所有支持展览的朋友们,聚起了一群人,都是对中国当代艺术抱有热情的。这个展览也让外界看到中国私人美术馆的专业性和影响力。6月份我去港台地区出差,听到港台藏家也在讨论这个展览,非常欣慰。


这些新的身份让我有了拍卖之外的体验,拍卖不会局限于具体商业的视野,与学术可以齐头并进。这些转变和认同,是自我信心建立的过程。身份的转变,自然而然让人生出超越日常的思考,就像另外一个人进入到你习以为常的生活里,打破了大脑的定势。久而久之,我养成了抽离思考的习惯,以旁观者来看正在工作的自己。设立方向,做对的事情,然后尽人事听天命,这是我的价值观。

江明洋:

2020年8月8日我们注册了新公司开拍CUPPAR,2021年3月21日是我们新公司拍卖的第一天。虽说时逢疫情的不确定性,但创立一个新的拍卖行最重要的是人、是团队。单纯地注册公司,找到一笔启动资金,没有那么复杂,人永远是最关键的,作品是基于人而延伸的存在。从创建开拍CUPPAR到现在30个人的规模,我们每个同事的目标和分工都很明确,合在一起一定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状态。


不做规模化的公司,做类似“买手店”的专业化团队,呈现的作品是我们自己认可、喜欢,且同时不失专业性,这是我们在成立之初就达成的共识。学术研究是我们想特别呈现的部分,所以专门成立了学术研究部,由我来负责。我们的目标很清晰,做学术就是为了让商业更好。


在开拍CUPPAR的学术数据库里,我们团队已经做了将近200位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其中90多位是20世纪的艺术家,他们的资料是多年工作的持续积累,还有100多位是活跃在当下二级市场的当代艺术家。二级市场上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其实不到300位,其作品相对活跃在各大拍卖行作为拍卖标的的可能不到100位。开拍CUPPAR成立以来,我们走访了大量70后、80后甚至90后等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从视频的实录到一线访谈,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数据库。


在走访基础之上,得以让我们在拍卖上持续推出“浪潮”项目,专注在一级画廊有很好的学术和藏家铺垫,但在拍卖上没有或少有上拍记录的艺术家,以整体面貌释出,让优秀的年轻艺术家被更多的人看到,同时丰富了藏家收藏的名单。很多艺术家第一个拍卖记录是在开拍CUPPAR创造的。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过程中有艰辛也有幸运,我们得到了很多艺术家、学者专家和艺术家家属的无私支持。

例如,2016年我们在香港征到潘玉良的一幅作品,叫《月夜琴声》。通过对这幅作品的整理,我把潘玉良的前世今生、作品创作的来龙去脉都梳理了一遍,为此还联系上了当时的安徽博物院副院长、《潘玉良艺术年谱》的作者董松老师、以及《画魂:潘玉良传》的作者石楠老师等多位专家学者。我给石楠老师打电话,求证了许多信息。同时通过这些梳理,还勘误了《潘玉良全集》里一点不甚准确之处,这件作品后经拍卖,入藏龙美术馆,也在前段时间的“肖像——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中展出。通过一件作品,了解一位艺术家,相识一个家族,继而走近了一段历史进程,这些血肉丰满的细节,没有机会从学校的课本直接习得。等到对作品了如指掌时,整个人都沉浸在无与伦比的意义感之中。

研究的过程中,真的要穷尽一切手段去寻找线索。有时为了找到一个线索,要拜托我的老师牵线搭桥。可有时要完全靠自己像福尔摩斯一样去找,之前找一位艺术家的家属,我是通过58同城找到的。我先知道了这位家属的名字,上网搜他的名字,发现他开了一家公司,而且该公司正在招聘。所以,我就给他公司的人事部打电话,介绍了自己和拜访目的——其实这样的举动实在突兀,一般人都会蒙。幸运的是,对方真的跟他的老板汇报了,就这样我们建立了联系,并见了面。

江明洋:

在开拍CUPPAR成立之后我们征集到一幅秦宣夫先生的作品《庐山会议旧址》,他是我国第一代留法艺术家、美术史家、美术教育家,曾深度参与了中国现代美术系统的建立与转型,是重要的先驱者、开拓者,这件作品是艺术家晚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


这件作品我追了5年才征集到手,为此我们特别策划了秦宣夫先生家属系列专访。从中国北京、南京到美国明尼苏达,共联系到14位艺术家家属,从他们亲身见证的20世纪80年代初《庐山会议旧址》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中,还原两代人关于秦宣夫先生的一段特殊记忆。


因为疫情,我们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在屏幕前围绕秦宣夫和这件作品回忆、聊天。在14位亲属的参与下,留下了6万多字的文字实录和10个小时的视频资料,以最原始的资料呈现了一件作品、一位艺术家与一个家族内部几代人之间动人的真实情感。


秦先生有四个女儿,除了一位已经过世外,其他三位基本上都是80多岁了。她们是化学家、钢琴教授、电影导演、儿童心理学教授,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是特别受人尊重的前辈,而且都很有气质。曾有一幕特别触动人心,秦先生的大女儿秦志燕奶奶时隔多年之后再次见到父亲的这件作品,我注意到她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去轻轻抚摸了一下,那一刻她犹如见到父亲一般几乎要哭出来了。通过一幅画,整个家族相聚一堂,一起重温作品的创作背景,再次聊起她们和父亲之间的经历,这个过程特别感人。

对于一支正常的视频来讲,两三分钟以内完播率比较高,但我们最终做了近九分钟。为什么这么做?这支视频是做给有心人看的,真正喜欢了解的人一定会目不转睛地看完。


当然,这次作品成交结果非常好,400多万元价格起拍,最终拍了700多万元,也是被一个重要藏家收藏。每季、每年我们做的工作都类似,但是作品不一样,内容中心、工作方向、接触人群都不同,始终处在持续学习的状态,不断感受自己的未知,内心涌现前行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当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艰难与辗转的故事重见天光,历史的真实触碰内心,你一下就被工作的意义击中,会觉得自己真的参与到历史之中。对我而言,高光时刻往往是这样情感流动的瞬间,而不属于巨大的成交量或者强烈的关注。

江明洋:

市场总是和不确定性相伴。即使经济形势喜人的时候,不确定性亦如影随形,这也是拍卖吸引我的一点,因为每季每年都有新挑战。我们需要基于商业市场本质来讨论。如今经济下行,我反而没有感觉到今年有多么难。其实最难的时候是你根本不知道要征集什么作品,因为没有任何的讨论和需求。大环境是平等的,新的藏家、新的诉求总会出现。


在我看来,收藏目的决定了方法。遇到新藏家时,我会花充分的时间和他探讨他为什么收藏。如果是为了资产分配,那就选择蓝筹艺术家,只要作品来源清晰、品相上佳,价格稳定,买就好了。如果是为了投资,价格和风控就是第一位的,那200万元以内的标的就是很好的选择:如果超过这个价格,可能就丧失了在相对短时间内去投资的优势。如果他说家里墙面就想挂一张某一尺寸的作品,且较喜欢风景作品的话,只要价格能负担得起,喜欢是最重要的。


说实话,我没有感到整个市场遇到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周边的藏家还是在逐渐明确或者调整丰富自己的收藏。前段时间,香港有件常玉的作品《斑马》拍卖,原来的价格是1500万港元起拍,但是拍前调整到800万港元,不到六折,最后以820万港元落槌。后来有一个藏家给我打电话,说早知道820万港元就能买到手的话,他很愿意尝试。大家都喜欢常玉、赵无极、刘海粟、颜文樑、吴大羽、徐悲鸿等,但影响因素是以什么价格购买,不是没有市场需求,而是需求与当下相匹配。


买家需要逐步增长信心,适当增加预算,卖家也需要有更理性开放的心态和预期。而我们的工作就是促成买家和卖家之间需求的达成。

江明洋:

这几年拍卖的变化,首先体现在艺术市场经营结构、策略和方式上。一般拍卖行集中在春秋两季大拍,藏家的购买习惯是从大拍关注到热点艺术家。


随着网络拍卖的兴起,包括开拍CUPPAR推出的同步拍等,藏家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艺术家。传播的方式也在改变,助推了市场的变化与增长。拍卖行的业务并没有转向一级市场,这是拍卖行应对市场变化的自驱型丰富,如何更深入地挖掘拍品价值,如何更广泛地拓宽拍品的价值呈现与传播方式,如何更全面地提升藏家的购藏体验,这都是我们从业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艺术品本质上是精神产物,相比看图购买,更好的方式是我们两三个人在一间房子里,面对这一幅作品,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畅谈艺术家的前世今生和作品带来的细腻感受。无论是展览还是视频传播,我们希望创造机会,让藏家不以外界为考量,而是真正去看、去感受、去交流,彼此之间相互碰撞,迸发新的想法,理清收藏思路,从而让整个精神世界更加丰盛。


这也涉及到拍卖人的身份。我不是策展人,我是一个拍卖人——和新认识的藏家朋友,我都会这样去介绍。我和严肃的策展人的区别在于,没有理论基础和输出,不是旁征博引类型,很多时候只是客观地把真实的事、作品、历史阶段整理出来,过程当中就能够发现共性,即使是生于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也会有经历的共性。看艺术家,不是看作品的售价和地位,而是去了解他怎么一步一步成为今天的他。


今年春拍的时候,我们策划了名为“你们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专题,展现吴大羽、韦启美、余友涵、王音这四位我持续关注的艺术家。他们跨越了百年,分别出生于1903年、1923年、1943年、1964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学习过程、表达观点和内容题材各不相同,以个案研究式的方法,呈现百年四代艺术家的所思所想、个性和共性。我一直觉得,大艺术家也是普通人,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难免琐事缠身,何以超脱?他们的精神层面极其丰富,识己所处,行己真纯。

恰逢宫崎骏的新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上映,吴大羽等四位艺术家太有个性,他们的选择对现代人也具有启发性:一方面是积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另一方面是面对问题,亲身去经历与体验,寻找答案。通过策展式拍卖,我们希望提供一种艺术品诉说的思路,除了题材和内容,将作品放在全新的语境中去阐释。


即将到来的开拍2024年秋拍将于11月14日-16日在北京宝格丽酒店举办,我们用七大专题:“回溯现代:常玉、林风眠、吴大羽、庄华岳”、“风景是你的镜子:风景、山水,与自然”、“隐而不现的真实:绘画性和观念的表达”、“一段故事:记忆、回忆,与空间”、“浪潮 IV:新星艺术家”、“精微即美:我的第一件收藏”,策展式的呈现百余件现当代艺术佳作。同时,我们将在作品的展陈等方面,做出一些创新性的探索,敬请期待。

编辑、采访|

撰文|

图片|

视觉|

范力、Ana

RenaC、Ana

由开拍国际提供

riscal

Tatler的朋友们
Tatler是1709年诞生于英国的一本文学与社会期刊,有人把我们称为“社交媒体的鼻祖”。我们聚焦人、圈子、社交、责任,关注新一代有责任感的企业家和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家,希望重建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交价值。这里,就是Tatler的朋友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