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0点,只买不卖。
收益翻倍,才是对熊市最大的尊重。
我相信,所有能在这个市场生存下来的投资人,永远都不会怨天尤人,永远都会在危机中寻找机会。
2850点,在我看来,机会越来越多了。
比如我上周提到的家居板块,已经在悄悄走强了。
而我在上周一,就布局了这个板块,持仓最大涨幅18%。
为什么布局家居板块?
因为我发现,里面的优秀公司,估值不到10PE,股息率5%-6%,一季报业绩还是大幅增长,完美符合我的高股息策略。
同时,大股东一直在增持回购,非常符合大佬段永平的那句话:
一个公司真正的买家,就是公司自己。
当然,这个板块又是个地产相关性比较高的行业,所以市场偏见也是非常深的。
可是如果市场偏见不深,怎么会出现好价格呢?
就像我去年下半年重点布局、至今仍是第一大重仓的银行,四大行都传出了破产,股息率都杀到了10%。
回头看,这就是钻石的价格呀。
因为我看到的是,银行业绩依然在正增长,而不是像地产一样,业绩下滑30%。
这就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最大的区别。
按照宏观,地产还在下滑,那么银行、家电、家居、基建、建材、工程机械这些地产链行业,就不可能好。
但真实世界却是,每个行业的地产业务占比是不一样的,优秀公司的地产业务占比会更低。
比如银行,不少城商行今年一季度实现了正增长,如成都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常熟银行等。
在海外布局了产能的家电和工程机械龙头,凭借出海业务,也实现了高增长。
就连处于风暴中央的地产,央企龙头华润置地去年营收增长21%,净利润增长12%,中国海外发展营收和净利润,也分别同比增长了12%和10%。
彼得林奇有句著名的绕口令:
当你花费了十分钟研究宏观,那么你就浪费了十分钟。
相比宏观,我更相信微观企业自身的阿尔法。
如果因为宏观数据,市场非常悲观,把价值1块钱的东西,杀到了4毛的价格,可是企业依旧维持10%+的业绩增速,同时还有5%+的股息率,那么对我而言,就是最好的投资机会。
去年下半年布局银行如此,今年六七月加仓食品饮料和家电也是如此,如今建仓家居和地产,依旧如此。
而且,我每轮赚大钱,都是通过大跌逆势布局得到的。
在大跌中,我实现了理念和实战的统一:
理念层面:
哪怕股价一直不涨,凭借业绩增长和股息分红,实现双位数的收益目标。
市场一直下跌,也能赚钱。
价值投资,不需要流动性,单凭低估值、高分红,也能赚钱。
实战层面:
去年10至12月,大盘跌至2923点和2882点时,逆势加仓和重仓了高股息的银行和煤炭,也是今年正收益的核心收益来源。
今年2月,大盘跌至2635点时,逆势布局了集运,目前依旧盈利26%。
今年5月电力大跌,继续逆势布局了水电,目前盈利依旧超过20%。
去年8月,在每天成交量不足千亿的港股,逆势布局了股息率10%的国有大行,目前盈利37.5%。
去年12月,在每天成交量不足百亿的B股,布局了1家股息率20%+的煤炭股,目前盈利39%。
在大跌时逆势加仓能赚钱,对我而言,并不是一种理念层面的空谈,而是凭借“两高一低”的高股息策略,扎扎实实地获得了不错的盈利。
6至7月,继续逆势加仓食品饮料、家电和有色;
上周一,继续逆势加仓地产和家居;
本周一,继续逆势加仓出海板块(汽车、机械和轻工)。
基金层面,依旧关注姜诚、刘旭、鲍无可和张翼飞;
指数层面,依旧关注沪深300和恒生指数。
永远聚焦于高ROE、高分红、低估值的优秀公司,永远聚焦于用4毛钱的价格买1块钱的东西(即便业绩下跌30%,价值跌到了7毛,依旧物超所值,依旧可以赚钱),
收益翻倍,才是对熊市最大的尊重。
基金产品研修班
8月26日开课,长按下方二维码报名!
班级内会围绕如何选基、分析和跟踪基金进行讲解,助您掌握基金买卖技巧。
还会提供热门主题直播,精选基金名单以及互动答疑等服务,快来加入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