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发展下去的其中一个结局——痛风。那种痛不欲生的痛,谁“用”谁知道。
那么,高尿酸血症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成为痛风的呢?
今日帖科普。
正 文
痛风为啥带“风”?
痛风与风没啥关系,但和晒盐差不多。只不过别人晒盐多了会高兴,到你这儿是真TM疼啊。
痛风(gout)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gutta,是“滴”的意思,意指一滴有害液体造成关节伤害。患者就诊时,最主要的原因是关节痛,可称为痛风性关节炎。疼痛发作的时候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就有了“痛风”这样一个形象的名字。
中医病名也可以叫痛风。如果从历史上而言,痛风可能有很多名字,像白虎历节风,或者是什么历节风。也有将痛风称为痹症,也称为热痹症。
痛风是由于高尿酸血症导致的尿酸结晶在关节和组织中沉积而形成的一组综合征。高尿酸血症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异常或肾脏排泄功能下降等原因导致的。当体内尿酸过多时,尿酸结晶会在关节、体液和组织中积聚,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痛风发作。
这里需要纠正一个误区:高尿酸血症并不一定会引起痛风,临床上仅5%~15%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为痛风。
尿酸结晶咋形成的?
这些细小针尖状的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慢性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我们好奇它是怎么来的?
看这名就知道是从尿酸里晒(析)出来的。尿酸不管是产生得多了,还是排出得慢了,他都喜欢往血液里钻。这个时候尿酸顺着血液走,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达到溶解饱和度析出盐结晶,准疼,这便是痛风了。
当尿酸盐在肾脏内析出,会引起痛风性肾结石、痛风性间质性肾炎。
尿酸盐结晶可以在肾小管、肾盂等部位析出,形成尿酸结石,导致肾绞痛、血尿等症状。当尿液pH值降低、尿酸浓度增加或尿量减少时,尿酸盐溶解度下降,更易在肾脏内形成结晶。尿酸盐结晶也可能在输尿管内析出,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
尿酸盐结晶可以沉积在脊椎的椎间盘、韧带等部位;也可在心脏瓣膜、血管壁等处沉积;甚至在耳廓软骨处也能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积。
当然,尿酸盐结晶最常沉积在关节腔内。Why?
1、温度
尿酸盐的溶解度与温度密切相关,就像糖水一样,撒一把糖到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热水更容易溶解,冷水更容易析出。
在较低温度下,尿酸盐的溶解度显著下降。第一跖趾关节的温度通常低于身体其他部位,尤其是在夜间或凌晨时分,温度更低,这使得尿酸盐更易在此处析出并沉积。
2、血液循环
手指,脚趾,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位于肢体末端,此处的软骨、滑膜及关节周围的组织血管较少,导致血液循环相对缓慢。血液循环缓慢使得尿酸盐在该部位的停留时间更长,更易沉积。
3、基质成分有利沉积
第一跖趾关节的基质中含有较多的黏多糖酸及结缔组织,这些成分为尿酸盐结晶的沉积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痛风已经让我痛不欲生了,做咩还要长个大包?
这主要是免疫反应。沉积的尿酸盐结晶被机体识别为异物,引发局部的免疫反应,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会聚集在结晶周围。随着免疫反应的持续,纤维组织逐渐增生,包裹尿酸盐结晶,形成坚硬的结节,即痛风石。
好像女性痛风患者比较少?
确实如此。首先是女性喝酒的少,其次是为了保持身材,大鱼大肉海鲜内脏吃得少。这从源头降低了女性痛风的人群基数。
独一无二的原因是女性受雌激素的保护。雌激素可以增加尿酸的清除率,促进尿酸从肾脏和肠道排出体外。而且,雌激素对尿酸的合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能使磷脂膜抵抗尿酸盐结晶的沉淀。
女性相比男性的痛风发病年龄较迟,多发生在绝经后,很容易被忽视。在痛风发作的受累关节上,男性与女性也有不同。男性痛风患者发病关节常常为第一跖趾关节,而女性则以踝关节更为常见,有时也会累及膝关节。
E N D
噶搓气
或许遗憾才是
我们最好的告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