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系列4——他汀类药物的争议

文摘   健康   2024-08-07 11:01   广东  

前3帖属于科普帖,网上都能看到很多碎片化的信息。接下来是重点知识的深入研究。

学习高血脂的内容时发现,他汀类药物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主题。他汀类药物的长期治疗的安全性是医生和患者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部分患者出于对不良反应的担忧而拒绝或停用他汀。这个帖子对他汀类药物的益处和不良影响做个概述。



正     文

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获益和潜在不良影响,一张图看清楚。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 肝脏损伤

目前研究认为,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可能造成肝脏损害,引起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升高,所有治疗患者中,约1%~2%会出现肝酶升高超正常值3倍,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罕见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约为0.2/100万。

他汀类药物引起肝损伤机制仍不清楚。虽然其引起肝损伤几率低,且国外也不建议常规检测肝酶,但我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基于我国有大量乙肝患者,对他汀类药物仍建议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开始后4-8周复查肝功能,如无异常,调整为6-12月复查一次。

单纯的转氨酶升高不等于肝脏损伤。转氨酶升高,合并胆红素升高,需要引起重视的,可能是肝脏损伤的表现。轻度肝酶升高可继续服用,若超过肝酶正常上限值3倍,应暂停给药。


2. 肌肉毒性

他汀类药物可引起肌病,发生率约为1.5%~5%。病情最轻者仅表现为肌肉疼痛,不伴肌酸激酶升高;部分患者除肌肉酸痛可能伴CK升高;少数患者可发生剂量依赖性的横纹肌溶解症,多发生于多种疾病和联合多种用药的患者,CK升高大于10倍正常值,伴有急性的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肌酐升高以及酱油色尿;虽然少见,但严重时可致命,因此在服用他汀类药物药物期间出现肌肉不适、无力症状或排褐色尿时,应及时检测血肌酸激酶(CK),若CK值呈进行升高,应停止他汀类药物治疗,必要时候入院治疗。


3. 血糖紊乱

2012年FDA警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并根据预防用他汀类药物的数据结果对所有他汀类药物的说明书进行更新, 新增了可能导致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和空腹血糖升高的不良反应。2013年中国CFDA也要求所有他汀类药物说明书加入可能引起血糖升高的相关信息,目前研究说明其可能是通过影响糖代谢和脂肪代谢途径来干扰胰岛素分泌。

更多的研究表明,脂溶性他汀类药物(亲脂性顺序依次为: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匹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更能增加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且这种风险呈剂量相关性。

但是服用他汀总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比较低的。而且有研究表明,可能容易覆盖在那些本身就是糖尿病高危人群。服用他汀获得的好处远远大于可能带来的糖尿病的风险。他汀对心血管疾病的好处是发生糖尿病风险的9倍。因此,对于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注意监测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时进行药物调整。


4. 其他不良反应

目前还有文献报道了他汀类药物其他的不良反应,但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以导致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肾脏损害或者增大癌症的发生风险等不良反应。

E N D




噶搓气


有些沉默或赞同的附和

只是因为不懂

这样显得比较聪明

小綦自嗨ECG BigData AI
2023年以前,公众号记录了我从事核医学工作的点点滴滴。2024年开始,记录我从学习心脏解剖开始,直到开发出应用于心脑血管科室的AI原生应用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名非医学博士,我尽可能地分享经过论证后的内容,但仍不免有谬误,请大家审辩式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