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系列4—— 卒中的治疗

文摘   健康   2024-11-27 11:01   江苏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有很大差异,这一帖做个介绍。



正     文

出血性卒中的治疗
出血性脑卒中以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作为主要发病人群,且好发于寒冷的冬季,初期时可引发头痛、恶心、偏瘫等表现,严重者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原则是止血,防止再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治继发性疾病,防治并发症。寻找出血原因,治疗原发病,消除血肿,改善症状,患者治疗周期一般为2~4周。
出血量小
没有压迫明显部位的,可以给予内科保守治疗,主要包括降颅内压,营养神经,抗氧化应激,保护线粒体功能等。常见的药物治疗有:
  1. 甘露醇: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的形成,有致死风险并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甘露醇等脱水剂能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6小时内禁止用甘露醇。
  2. 硝普钠:血压升高是机体针对脑出血后一部分脑组织得不到灌溉的反应,血压过高又增加了再次出血的风险。临床上血压过高时可以选用盐酸乌拉地尔等降血压药控制血压,但不能让血压过低。
  3. 鱼精蛋白:鱼精蛋白是一种止血药,针对肝素治疗并发的脑出血,有中和的作用,但现在很少应用。

出血量大
产生了颅内高压,压迫重要部位的,治疗上需要给予外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治疗有:
  1. 定向血肿吸引清除术:采用立体或方位定位技术对出血部位进行准确定位,颅骨钻孔,置入一根软的硅胶管吸引血肿,术后反复注入纤溶药物,将血凝块溶解,由置入的硅胶管引出。操作简便,损伤小一般用于中等出血量患者,即30~50ml。
  2.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传统术式对血肿很大或者已经形成脑疝的危重患者,开颅可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止血,并行减压术,目前仍是最佳的手术方法。
  3. 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绝大多数脑内部位的出血,优点是可直视、创伤小、清除血肿及时、对周围脑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且恢复快;缺点是手术空间小、视野较窄,清晰度易受血凝块影响,深部手术如果出现大出血,很难完全止血。
  4.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主要适用于基底节区与颞叶出血。优点是操作比较简单、方便,入颅时间较短且创伤小;缺点是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易出血、减压不彻底等。

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应该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尽早介入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受伤后14小时以内,有时会采用高压氧治疗,该疗法的作用是提高血液中氧气含量,改善脑组织缺血状况。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一般有:
  • 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是指通过静脉血管注射溶栓药物把血管内堵塞的血栓溶解掉,从而使被阻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血流,挽救尚未死亡的细胞。静脉溶栓是临床上恢复血管再通的主要措施,常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脑血流恢复治疗。
临床上静脉溶栓常用的药物有阿替普酶(rt-PA)和尿激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为30%-40%,症状可明显改善。
并不是所有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都适合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卒中有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时间窗为4.5小时以内,超过这个时间不适合进行溶栓,急性颅内出血、既往有颅内出血、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及严重低血糖等是静脉溶栓的禁忌证。所以,静脉溶栓治疗的风险,最常见的就是出血,如脑出血和全身多部位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但这种出血发生的几率低,静脉溶栓治疗比不溶栓治疗获益大。

  • 机械取栓
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大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效果不佳的患者适用。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后循环大动脉闭塞发病时间在24小时内可采用机械取栓。超时间窗取栓治疗应在严格多模态影像学评估后执行。

目前口服的药物还不能进行溶栓,可以进行脑血栓的溶栓治疗的药物都是需要静脉用药的。通常口服的阿司匹林、波立维类药物,只能抗血小板聚集,并没有溶栓的效果,具有溶栓的药物需要在发病的时间窗之内才能使用。


血管内介入取栓治疗
脑动脉取栓术是指使用微创介入技术,在大腿根部的股动脉进行穿刺,或经桡动脉等入路,借助取栓支架、抽吸导管、球囊等材料,将闭塞部位的血栓取出,对闭塞的脑血管进行再通,以最快的速度开通闭塞的脑血管,恢复脑血流,挽救处于缺血过程的脑组织、脑细胞。

图中第2部分再来个放大图

E N D




噶搓气


人生舞台不到谢幕时

你都不知道

自己可以演绎得多精采

小綦自嗨ECG BigData AI
2023年以前,公众号记录了我从事核医学工作的点点滴滴。2024年开始,记录我从学习心脏解剖开始,直到开发出应用于心脑血管科室的AI原生应用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名非医学博士,我尽可能地分享经过论证后的内容,但仍不免有谬误,请大家审辩式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