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和城市,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让不同的人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户口本上,有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之分,从国家治理来看,这是两个不同的人群。
从产业结构来看,农村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为辅;城市反过来,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以农业为辅。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式,都有道理,但是又不全面。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放弃宏大叙事,只关心自己能够看到的事物。农村和城市,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为熟人社会,后者为陌生人社会。
一、熟人社会有哪些特点
在湖北农村,对于远房亲戚,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亲房”。
往前数七八代,可以追溯到同一个祖先。每年的元宵节,这些关于祖先的记忆,就会在阿爸的脑海里苏醒。
带着同村的几个后生仔,走向了“寻祖坟”的旅程,人手一支假花,或者几张火纸,或者几根红烛,又或者几串小小的鞭炮。
越是后代昌盛的祖先,它的坟垒就更大,墓碑也更高大。这些清朝、民国时期的祖先,在身前,没有享到什么福,埋的地方也是东一块,西一块。
它们决计想不到,自己的香火可以跨越两三个世纪,后辈会聚在一起,每年都会向他祈祷。
依靠着血缘而生的亲房们,无论是哪一家红白喜事,都要作为自家人在一起吃“商量饭”。农村弄一套流水席可不简单,大约在150人左右(非常符合原始部落的人数)。
比如阿妈,就一度专门负责用大的竹桶,2~4桶蒸米饭。阿爸最喜欢的事情,大概是放鞭炮。阿弟,做的多是端盘子。
如果我过年回去得早,也大概逃不掉,写过几次礼单。
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多少次这种红白喜事呢?出生一次,10岁一次(有的人家会做),考大学一次,结婚又一次,生孩子一次,6-0、70、80大寿都可以做一次,死亡一次。
如果一个家庭人数比较多,各种喜事,几乎每过2~3年就可以办一次事,检验自身的影响力,回笼下人情资金。
大体上,这些随礼的金额,是按照亲疏来决定的。与此同时,也取决于家庭的殷实程度。此外,还遵循对等原则,你送我多少,我回你多少。
阿爸的人生哲学就是,“人情大世界”,越是会算计,人情的算盘就打得越响。
二、熟人社会明确一个人的位置
据我估计,亲房大概有20多户,把所有人都集中起来,大概有200-300人。
我是90后,亲房的观念不强,对同学的记忆都要比他们多。读完书之后,也都在外地工作,一年到尾,就吃几次饭。
父辈他们的关系,更加坚硬,从小一块长大,一起加入生产队参加劳动,往前数上上一代,也都是亲戚。
这种确定的社会关系,会让人少很多痛苦和烦恼。
就像阿爸,他只要记住那一本族谱,哪怕是不识字,他也不会有,“我是谁?”“我去哪?”“我从哪里来?”这样有深度的话题。
甚至,也不需要考虑,自己该以什么方式去生存。大家都经营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然后辅助一些小生意,或者其他的谋生技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从80后开始,大家的选择渐渐地多了。
做生意,也愈发大了,别墅洋楼不在话下,从房屋的气派程度基本能看到一个家庭的财力;
当公务员,在体制内地位也开始水涨船高,不管是谁家发生什么事,也都能说上两句。
另外,打工的,求学的,工作的,也都是彼此相见不相识。不管在外面混得好,还是混得差,回到农村,大家的差别都不大。
项羽在攻下咸阳之后,想要班师回朝,定都彭城。有谋士建议到,项羽想要夺取天下,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项羽没有听从这个建议,而是说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名言,“衣锦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如果没有在乡土待过,是不能理解项羽意气风发时,想要回乡显摆;兵败垓下时候,万念俱灰,那种愧对江东父老的无言感。
霸王项羽,底色是乡土。
三、陌生人是社会的主流
农村在消亡。
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当农业和土地,不在足以供给农村人所有的需求之时,这是一种必然。
毕竟,包括农业在内,随着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要求也越发高了起来。
一个再勤劳的农村人,种不出智利的车厘子,养不出阿根廷的牛肉,甚至大棚里的新鲜草莓,都种不出来。
这些农作物,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没错,但是精细程度不是一个人有精力做的。
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种草莓的就种草莓,规模化种植,将自己的成果尽可能分享到更多的人。
这才有更大的收益,才能覆盖投入足够大的成本,才能不断地演化出口感更好的草莓。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曾说了这样一句名言,“族望留原籍,家贫走四方”,能够留下来的,势必是在当地有势力的“婆罗门家族”。
大城市,是普通人最后的庇护之所。
人们,会渐渐地向外迁移。而且,这个终点,不是县城,可能是省城,甚至是沿海发达的一线城市。
在这里,公平从奢侈品,变成了普通人,能够有机会应用品。
熟人社会的合作,就血缘、关系,但是陌生人社会的合作,却是契约、共识,其背后是职业精神。
熟人社会的农村,消失是一种必然。但是,基于市场规律而生长的新农村,会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