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的奇迹》一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古德史密斯博士,是著名的高管教练。
他提出的“正向力”一词的含义是,“我们对自己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所保持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积极精神”。
全力以赴,是“正向力”最大的精髓所在!
一、什么是正向力
在书中,古德史密斯讲了一个小时候的案例,他的父亲请了一个补瓦工人为他们家修缮屋顶,为了缩减成本,小史密斯也必须在烈日之下工作。
最初,史密斯自然不喜欢这项工作,但很快被补瓦工人的热情和专业所打动,他开始卖力地干活。
最后,结束的时候,补瓦工人请作者的父亲验收工作,并且自信地表达,如果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可以不用支付报酬。
当然,最后作者的父亲满意的支持了报酬,而作者也从补瓦工人那里获得一点点回报。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所谓的“正向力”,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把自己手头上事情做到极致的推动力。
在两天前,我遇到一个家长,我跟她打赌,如果不能用5节托班+3节周末课,把他儿子的成绩从50分提高到70分,愿意帮他垫这1400元。
算上周末,一共也就才8天的时间,帮助一个长期考50分的同学,提高20分。这是对我自己的挑战,也是对自己工作的自信。
其灵感来源,也是从这本书中,听到的。
二、“正向力”如何获得
几乎没有人会怀疑“正向力”的作用,但是对于怎样培养“正向力”,可能就比较困惑了。
对此,作者提出了4个步骤。
第一步骤,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不是简单的工作。以我自己为例,我的职业是一名数学老师,但是身份认同却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的学习教练。
如果只是一个老师,其实只关心自己的课有没有上好就够了,但是学习教练却一定要把孩子的成绩提高。
关注学生学习的闭环,这是不同身份认同带来的不一样想法。
第二步骤,成就。
老师的成就,来自于学生,没有比学生的成绩提高,给老师带来更多力量的事情了。
只要跟着我学习的学生,一个学期,提高30-40分的人,不乏少数。有从19分提高到及格的学渣,也有60多分中等偏下进化到95以上的优等生。
将成功的案例,不断地复制到新的人之上,这是教育之路。
第三步骤,声誉。
随着成功案例的不断涌现,家长之间相互形成口碑,口口相传。一个家长说你好,两个家长说你好,这样相互重合、叠加,自然就会形成越来越好的品牌效应。
所以,最好爱惜羽毛的方式,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努力地学习和成长。
第四步骤,接受。
哪怕是老师教好100个学生,但仍然会遇到无能为力的学生。
有些极少数的学生,整个内心世界,已经失去秩序了。对于这类学生,老师的作业已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
佛渡有有缘人,况且老师还没有成佛。
三、“正向力”的积累
樊登之前说过,“正向积累”的概念,他在遇到职业瓶颈的时候,通读了一整年的《论语》,从而让自己通透。
这是通过知识的积累,提高自己的理解力,表达能力,从而更好的解决生活和工作方面的问题。
“正向力”更像是“正向积累”的一种动态表达,一个过程。
用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沿着力的方向运动一段时间,就会产生功,从而积累起能。一个石头,在平地没有什么威力,但是被推到山顶,就积累巨大势能。
爱默生说:“与我们心灵深处的东西相比,眼前身后之事,微不足道。”
那如何修心呢?方法无非有三:
第一,强迫自己做不想做,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只要开始读书了,一定要写书评,只要开始读书感悟了,就一定要超过1500字。
第二,永远都是工作和生活的主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英雄,可以“操控”梦境和现实。不断地挑战,自己过去陈旧的自我。
第三,更好的爱人,通过为他人付出,而获得自身的价值。可以是语言上的关心,也可以是行为上动作,还可以心与心的连接。
四、“正向力”的目的
在《西游记》中,唐僧一路向西的目的是取得真经。
那普通的人真经是什么呢?我们不一定要西行,可以往东,也可以往南北,但关键是真经是什么?只有明确了真经,才能够知晓路径。
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有时候会去想象,一个良好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好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
说实话, 一个班,总会有第一名,也总会有最后一名。我对学生的想法是,不管成绩怎样,真的是全力以赴过,能够达到自己最好的样子。
这个标准,不在于他人,只在自己。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正向力”的表现,我通过自身对“正向力”的理解和努力,将这一概念用身体力行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
为此,我觉得就是“正向力”最终的目的。
找到能够斩掉生活诸多问题的宝剑,并将这把宝剑传递给更多的人,这便是我的“正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