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母猫,为了爱护它的小猫,当它发现危险靠近时,会把小猫咬碎吞进肚子里。”琼瑶的母亲,对她就是这样的一种爱。
在这种琼瑶母亲的爱里,我看到不少现代父母的影子,也不由地引发了对于教育的一些思考。
为人父母,也许给孩子的每一个建议都是正确的,但是因为忽略了和孩子的关系,最终导致每一个正确的决定,走出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当然,琼瑶后面自己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只是这条大道荆棘遍布,有太多的偶然,太多的痛苦。
作为父母,如果可以选择,我情愿她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一、战乱中的大家闺秀
琼瑶的父母,都来自于名门之后,当时陈父(琼瑶原名“陈喆”)是双吉女专的老师,而是陈母是双吉女专的学生。
1937年,两人结婚时,陈致平(陈父)27岁,袁行恕(陈母)20岁。婚后,袁仍想继续学业,自幼琴棋书画,尤其是对绘画和诗歌,爱之如命。
很快,袁行恕因为怀孕而休学,心中有怨气的她与丈夫吵架,在盛怒之下搬箱子准备离开,结果动了胎气,当晚一个怀孕5个月男婴流产。
七七事变之后,陈家迁移到大后方四川成都,这时袁行恕再次怀孕,原本她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好当妈妈的准备,想要去医院堕胎。结果X光线显示,肚子里是一对双胞胎。
袁行恕母性大发,想要把孩子生下来,她满眼希望自己是两个女儿。结果是龙凤胎,其中老大便是后面的琼瑶,小名凤凰。
因为早产的缘故,琼瑶和双胞胎弟弟麒麟身体都不好,在保温箱里住了20多天才接回来。后来,又从100多个奶妈中,应征了一位奶妈。
要知道,当时是1938年,可见琼瑶的家世多么显赫。
1943年,应琼瑶祖父的要求,一家五口(又生了一个小弟弟,才1岁),一家人去往湖南衡阳。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衡阳算是大后方。
任谁也想不到,1944年,日军会回光返照,国军一泻千里。衡阳失守,琼瑶父母又带着3个孩子,千里迢迢从衡阳逃回四川。
在逃亡路上,琼瑶母亲差一点被日军掳掠,当时祖父和父亲都被日本兵打翻在地,只有3个孩子抱着妈妈嚎啕大哭。两个大的才6岁多,小的才2岁多。
在一声声“不要抢走我妈妈”的凄厉童音中,日军一名指挥官想到自己一样大的孩子,动了恻隐之心,阻止了正在行凶的士兵。
后面,又遭遇土匪,弟弟走失等等黑天鹅事件,最终走了1年,直到抗战胜利才走到成都。可以说是,一家人的“万里长征”。
二、望女成凤的虎妈
1949年,琼瑶一家六口(小妹出生),随着国民党退守台湾,陈父被台北师范大学应聘为副教授,。
当时,琼瑶11岁,只读过一年三年级的她,被插班进入台北师范附小六年级,两年后进入台北第一女中。
可想而知当时琼瑶的成绩,一方面她本来因为战乱,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数学教育,长期处于颠沛流离当中,再加上父母都是文科方面的高材生,对理科自己也很陌生。
另一方面,从小琼瑶有很强的自卑感,性格遗传母亲,喜欢多愁善感,爱做白日梦。用现在的话,叫“公主病”“作”。
除了国文之外,琼瑶的数理化一塌糊涂,是当之无愧学渣,她可以很专心地写一篇稿子投到报纸上(也偶尔有成功的),但是无法坐下来研究“X+Y”是多少。
当时母亲已经受聘于台北建国中学当中学教师,父亲又是教授,这样的家庭不可能对教育不重视。
更致命的是,四个孩子中,只有琼瑶在学业上,岌岌可危。因为这点,母亲的火力更是聚焦。
19岁的琼瑶,高考第一次落榜,她绝望地躺在床上绝食三天。她妈妈安慰道,“大学联考年年都有,失败了可以再来。”
内心绝望的琼瑶简直听到了噩耗,在绝望中,她第二次吞下安眠药自杀。详情在《不是琼瑶喜欢写狗血爱情,只因为她自身的情感经历,比小说更加曲折》《3次自杀未遂,言情鼻祖琼瑶,童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血和泪》两文中有描述。
后来,陈母为了让琼瑶再次振作起来去高考,甚至用上了初恋老师的力量,表示一旦她考上大学之后,可以不干涉女儿的行为。
琼瑶想着闲着也闲着,不如试一试。
不曾想,陈母将台北最有名的数学老师请回家里,做家教(当时是50年代),弟弟妹妹则收集物化生各种资料,一家人齐心协力帮助姐姐高考。
如果不备注年代的,一直觉得琼瑶是跟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的人。
在琼瑶的笔下,这段时光就像是被一辆十轮大卡车,在身体上来回地碾压,被磨成一片薄纸。
在琼瑶20岁生日宴会上,陈母当着所有宾客的面,向女儿道歉,说自己不择手段破坏她的恋爱,是因为爱她。如果琼瑶真的能够做到举翅不回顾,母亲就表示可以放手。
这种又打又拉的道德绑架,只能对琼瑶来说,招招致命。
当然,最终琼瑶的第二次高考,依旧以失败而告终。母亲还在想着要鼓励女儿参加第三次高考。
但是,当时的琼瑶内心已经溃不成军,她脑海里有这样一个画面:“白发苍苍的母亲,搀着白发苍苍的我,两人站在‘大学联考’的报名处前,老母还在鼓励‘凤凰,你还年轻,考了50年考不上,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还有51次’。”
不想要再经历失败的琼瑶,一心扑在写作上,想要在这上面出人头地。
三、对女儿的作品大加抨击
在人生的最灰暗处,琼瑶遇到同样对写作疯狂的庆筠,两人因为逐渐拥有共同的爱好,产生怜惜之情。
面对庆筠的求婚,琼瑶犹豫了,一方面她觉得对他的爱,远不如初恋来得热恋,没有从第一份感情走出来;另一方面,刚刚才经历过高考失败的她,还不想这么快就经历婚姻。
这时,陈母又再次出来“助攻”,一句“他那么穷,拿什么来养活你”,深深地刺痛了琼瑶,将女儿的逆反心理彻底给激发出来。
迫切地想要从原生家庭逃离的琼瑶,21岁的时候,嫁给才认识7个月庆筠,这时距离她的高考失利,不到一年。
23岁,琼瑶生下儿子小庆,因为丈夫不靠谱,无路可走的她只好回到娘家小住。
可是彼时,家已经变成娘家,很铁不成钢的母亲对大女儿不听劝阻,还要把新生儿带回家里,吵到小女儿的学习,口出恶言,“不要让小孩哭,不要让他影响到小妹学习。”
在落魄颠倒中,琼瑶的第一篇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窗外》大火,后来又被拍成电影(林青霞首屏,此后大红大紫)。
《窗外》奠定了琼瑶事业的成功,却摧毁了她的婚姻,以及引发了陈母的强烈责骂和不满。
在父亲的来信中,“人家喜欢的只是,女儿的‘风流自传’。”母亲则写道,“原来你的才华,是要依靠‘出卖’父母获得,用写一本书的方式骂父母。”
其实,琼瑶父母的反应也是能够理解的。
首先,他们两个都是教育界的名人,可谓是知识分子家庭,对于伦理道德、声誉,就比一般人看得重。
其次,琼瑶一直是在父母意料之外成长的异类,异类越成功,只能说明自己的教育方式越失败。
最后,是因为太多细节描写,让他们觉得私生活被扒光,遭受他人的指指点点。
时隔三年之后,父母看到电影版的《窗外》,母亲更是绝食了6天。最后,还是6岁的外孙小庆(琼瑶之子),让外婆喝了牛奶。
琼瑶在几百个“我错了”,将电影《窗外》封禁了37年。
四、再度干涉女儿婚姻
平鑫涛和琼瑶的爱情,可谓是起源于事业的结合。
没有琼瑶这匹千里马,鑫涛的《皇冠》可能一直是不入流的杂志社;没有鑫涛这个伯乐,琼瑶的写作梦可能还要做很久,甚至有可能夭折。
从琼瑶25岁开始结识平鑫涛,一直到40岁,两人以事业伙伴、精神伴侣的关系,一直走过了15年。
他们两个的关系,早就是同事、朋友之上,恋人、伴侣之下。这个时候,陈母又出来震怒了,也许是看到琼瑶在写作这条路上,一路狂奔,实实在在的崭露头角。
陈母放弃十几年前的偏见,开始重新待见女儿。琼瑶也是投桃报李,成为最有“出息”的子女,屡次为父母置换房子。
当时,鑫涛三天两头往琼瑶家里跑,陈母看后大为不满,批评这个男人是想要脚踏两条船,既要又要还要的耍流氓。
然而,此时的陈母,很难影响琼瑶的决定了。琼瑶由小三,历经15年最终转正,在40岁的时候,与平鑫涛结婚。
也许,没有母亲的阻挠,琼瑶和鑫涛两人,还一直那种不清不楚的关系,明智的母亲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又推了琼瑶一把。
在晚年的时候,查出陈母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所以脾气一直阴晴不定、极为刚烈。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又患上老年痴呆症。1990年,陈母去世,享年74岁。
纵观一生,琼瑶母女之间的关系,多数时候都非常紧张。陈母对待女儿的态度,其实和现在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没有什么不一样。
只不过,琼瑶的母亲换算到现在,已经100多岁了,这种人生能够给我们的启示太大了。
走进孩子的内心,去聆听孩子的声音,然后借用孩子自身的力量,去帮助她们解决问题。
比如,琼瑶的母亲本身就喜欢琴棋书画,对女儿的写作却是明显的不支持,这也太不应该了。与其反对,不如慢慢地引导孩子,为作品添加更多的内涵。
而今,琼瑶也已经去世,她和母亲这段爱恨交织的经历,可能是给世人最后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