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存钱罐》是华裔美国人闫志鹏博士,新泽西理工学院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终身教授,为几岁的儿子和女儿写的随笔集。
对于财商思维,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懂得如何教给孩子,而是作为成年人,自己也不懂。
先自己学,验证过后,再尽可能教给孩子,这是我对教育的基本认识。
《三个存钱罐》指的是,任何人的财富,要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使用的,一个是投资的,一个给予的。
一、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金钱观
所谓正确的“金钱观”,就是让孩子,了解金钱真正的样子,了解它真实的价值。既不要养成“视金钱如粪土”的挥霍,也不要养成“视财如命”的吝啬。
在传达金钱观方面,闫志鹏教授讲了很多方法,总结下来,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是认识到金钱的稀缺性。
作者会为了帮助自家孩子养成爱惜金钱的习惯,去商场买东西,350美元的东西,会给孩子300美元,让孩子自己挑,把哪些东西放回去。
取舍之间,学会自己评估每个东西的价值,如果一个东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就失去了价值和制约。
其次,努力工作才能够赚钱。
在对待家务方面,作者认为既不能什么家务都付钱,也不能不付钱。他的方法是父母想要孩子做,刚好在孩子能力范围高一点点的事情上付钱。
而已经非常简单的,日常化的家务劳作,要么过度给更小的弟弟妹妹,要么将其作为家庭建设的一部分。
把家务看成是为其他家庭成员服务,提高家庭相处质量的手段,给足精神鼓励。
最后,要用孩子熟悉的锚点来定位金钱。
比如,买一个1000元的东西,对于1000孩子没有概念。这个时候,可以孩子的玩具,或者午餐,来折算。相当于100个奥特曼小玩具,50顿幼儿晚餐。
每个人对金钱的锚点不一样,所以要不断地找到自身的锚点,才不会被风浪给吹散。
二、不要事事谈钱
对于脱离孩子掌控的事物,就不要谈钱。
闫志鹏教授说,比如父母花钱去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类、学习类培训班,就不要谈钱了。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要不要花钱让孩子补课,这是家长的课题。家长需要自己评估这个事情的价值,比如就业的压力,读书的价值。
简单来说,要不要花钱补课,这是家长要考虑的问题,不是孩子考虑的问题,不要把这个黑锅甩给孩子。压力再大,自己扛着。
孩子负责什么呢?好好学习就行。一旦让孩子体会到每一节课,都会花掉多少钱,相当于自己辛辛苦苦地工作多长时间。
原本父母可能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学习,但是往往会适得其反。
一方面,孩子会觉得老师唯利是图,不利于孩子自身的学习,也不利于老师的教学,破坏掉孩子和老师之间建立的那种轻松的关系。
另一方面,孩子也会有一种愧疚感,原本学业上的压力,已经很大了,更大的压力并不能让他们更好的学习。而是会出现一种自暴自弃的疏离感,自我放逐。
三、坚毅的力量
巴菲特说,“人只能赚自己能力之内的钱。”
这个能力,既包括智力因素,对一件事的判断力,选择股票的方法,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品格。
这里,闫志鹏教授认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坚毅。”
这一点,华尔街英语创始人帕奇尼尼也十分认同,在他看来,“创业者只要确定一个目标,就像是小溪最终想要留向大海,不要害怕路上的巨石,不断地汇聚力量,向目标坚定不移地出发。”
作为一个最萌新的创业者,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老师,不受学校的制约,也不受机构的束缚。
只要还有一个人家长和学生认可,我都会不遗余力地提供自己的价值和服务,不管这一个过程,遇到什么困难。
提到坚毅,就不得不说延迟满足了,在财务投资上,复利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是复利所需要的时间让人望而却步。
我们很难接受,让自己缓慢的变富。在投资市场上想要赚钱,就必须准备10年、20年不用的钱,不同时间上的钱,其价值是不一样的。
这种价值投资的长远思维,适用任何领域,比如在创业上,活得久远比活得好重要,不计较一时得失。
只要做到,每一天都能比前一天好,每一月都能够比上一个月好,那么时间就站在自己这一边。
四、三种不同的性格
《三个存钱罐》在一开始,就阐明了三种不同的用途,一种是花费的,一种是储蓄投资的,一种是给予的。
而在性格上面,闫志鹏教授也说了三种人,一种是索取型,孩子出生都是这样的,不然就活不下去。
但是随后的增长,便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性格,一种是适配者,讲究公平公正,别人的付出要和自己的付出,相匹配。
另一种是给予者,只要对方的需要大于自己的付出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去执行,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家庭分工上,我和媳妇就分别是给予者和适配者。
给予者,更容易在事业起步阶段成事,原因很简单,不过是对方付多少,都会全力以赴。这样,自然而然会不断地积累口碑和运气,更容易把事情办成。
因此,给予者更适合当将军,攻城拔寨,冲锋陷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适配者,更不容易吃亏,当她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之后,她会像是精打细算,面面俱到,算无遗策。
所以,适配者更适合当元帅,坐在帅营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找到这两种性格的差异性,才能够在家庭分工上,更加和谐。
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公司来说,多样性一定是有利条件,但问题是一定要创造能够容许多样性的法则和环境。
有的大树下面,寸草不生;有的大树下面,生机盎然。
仅凭一点,每个人是否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展示自己独特魅力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