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了解李开复,在2011年前后,当时我还只是一个高中生。
我记得,当时学校发了一个语文课外读本,厚厚的一本里,就有开复老师的演讲稿。具体内容记不清,只记得数千字的文章,我在笔记本上,整个抄了一遍。
可见,当时心里的激动和冲击。
读这本书,却是因为看了第二作者范海涛的《三十不设限》,作者在书中详述了和开复老师一起写作本书《世界因你而不同——李开复自传》的冲动,由此萌生了去美国留学的念头。
“向死而生”,当人面临死亡的时候,就会发现过去很多特别重要的事情,是不重要的。除了生死之外,没有大事。
这本写于2009年的“老书”,弥补了我过去许多不解和遗憾。
一、精彩的父母故事
任何一个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优秀,李开复父母的故事要写出来,精彩程度不比他本人的差。
先说李开复的父亲李天民,1909年出生,13岁参加革命(按照时间推算,应该是北伐战争),后来部队解散。在语言不通的基础,受到贵人资助,独自前往日本,获得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学位。
后来,李天民回国之后,任《中国日报》总编辑,1948年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立法委员”。
母亲王雅清,1919年出生,小丈夫10岁。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12岁的小姑娘跟着流亡学生到北京,此后在北京为流亡学生设立的中学读书。
6年后,考上上海东南体育专科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其短跑成绩曾拿过全国第二,一度备战1940年奥运会。
1939年,20岁的母亲和30岁的父亲(且有一个6岁的女儿,4岁的儿子)结婚,面对之前的两个孩子,她视如己出。后面,又一连生了3个女儿。
1949年,李天民随着国民党政府撤往台湾,没有带走任何一个家属。
次年,王雅清决定带着5个孩子,去台湾找丈夫。先是从成都到重庆,再是辗转到广州,最后经历过几个月的跋涉,到香港。
一路上的艰辛可想而知,当时大女儿不过16岁,最小的女儿才1岁半。全家人唯一的家产,是一块镶在手电筒里的金子,也险之又险的被人查出。
到了台湾后,父亲李天民任“立法院立法委员会”,公务员,工资不够养活一大家子。
母亲王雅清则一直在金瓯女专当体育老师,1953年又生下5女。直至1961年,以43岁“高龄”产妇,生下六子李开复。
父亲对李开复的影响,则体现得更为深远。若干年后,已经是成年的李开复,看到年俞80的父亲,来到美国做访问学者。
这段时间,住在李开复家里,天天由他开车把父亲送到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收集史料,研究中国的近代史。
这也影响了后来李开复的职业选择,一直没有离开中国。
二、调皮和捣蛋是主色调
在李开复出生的时候,大姐已经28岁(已经结婚),大哥26岁。换句话说,李开复有一个比他大1岁的外甥。
上面有4个姐姐的李开复,自然被所有人宠得不得了。小时候理发,要妈妈和三姐在一旁,用剪刀、刮胡刀和毛巾,演“布袋戏”才能让小开复坐定半个小时。
李开复小时候,是大祸没有,小祸不断,这一个性格直到贯穿整个学生时代。有一次,邻居在院里的池塘上养了很多鱼,并夸口说有100条。
李开复几个孩子不相信,等邻居出门之后,带着小伙伴把池塘的水,用水桶舀干,等鱼全部露出来后,开始数鱼,发现根本没有100条。
邻居回家后,看到狼藉的院子,一池子的死鱼。暴跳如雷的去找母亲告状,直言要惩戒李开复这个带头捣蛋的孩子王。妈妈在赔罪之余,私下并没有惩罚这个调皮捣蛋的幺子。
上学的时候,李开复的捣蛋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喜欢讲话,被老师用胶带封住嘴巴;因为跟同学打赌,可以啃桌子,一个学期下来真的把桌子啃出一个大洞。
当然,母亲的教育不可能只有宠溺的一面,也有对学业上严格要求的一面。
对于学业,母亲的要求特别的高,有一次数学,李开复考了78分,害怕妈妈的责骂,改成了98分。后来,这样改分数的事情就多了。
一次改分的时候,不小心手一哆嗦,加了一个尾巴,作弊痕迹很明显。于是,就将试卷丢掉水坑里。
后来,李开复憋不住去找母亲认错,出乎意料母亲并没有打他。
总得来说,李开复小时候是一个聪明有余,勤奋不足,调皮捣蛋的孩子。如果,一直在台湾受教育,也许会变成一个“问题学生”。
于是,在大哥的引荐之下,李开复11岁便留学美国,在哥哥家读书,开始接受美式教育。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李开复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启发。一方面,是因为从中文环境进入英文环境,本身就充满了挑战,让他的智慧有了安放的空间;另一方面,是美国的教育,更加自由,对学生的包容度更高。
三、大学选择计算机专业
1979年,18岁的李开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
当时,李开复的第一志愿是随大流,攻读法律,这也是当时美国最热门的专业。第二志愿,是数学,作为盯着“天才”之名,他数学一直是数一数二的。
然而,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李开复发现这两个专业都不是自己的菜。首先最先放弃的是法律,他是一个不太喜欢与人争辩的人,所以根本不是做律师的料。
其次,放弃的是数学,李开复虽然顶着一个“乡下”的田纳西州“全州冠军”,但是进入哥大数学系的时候,被真正的天才打击的体无完肤。
事情的转机,在实习的时候,需要勤工俭学的李开复,得到了学校计算机中心的一些实习工作。当时他发现,这种编程,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的,变得很简单,这非常适合他骨子里有着一种聪明劲的性格。
随着对计算机的越来越多的了解,李开复最终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因为此前深厚的数学功底。又让他在计算机领域,如虎添翼。
当时,李开复所研究的方法是自然语言识别,他率先提出以统计学的方式,在计算机应用语言识别技术。
这不仅让他很快就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士,仅有4年半,在27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甚至在这一年,他用自己编程的机器人,在五子棋游戏上,战胜了当时的人类冠军。这是统计学在计算机领域一个应用的明证。
很多年之后,AI又在围棋领域,战胜世界冠军。而这场机器人和人类智力的角逐,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而李开复无疑是幸运的,是这场角逐场的人员之一。
四、辗转的职业之旅
凭借着前沿的学科研究,硅谷无数知名公司,纷纷向李开复抛来橄榄枝。而李本人闹腾的性格,也不适合一直待在象牙塔里。
于是,1990年,29岁的李开复宣布加入苹果公司,彼时乔布斯已经离开苹果,苹果正处于动荡期。
在苹果的6年后,李开复又进入SGI,两年之后,又加入微软,一度成为微软的副总裁。
在微软服务了7年后,李开复加入谷歌,并引发了一场惊天大官司。
在职业中,李开复从一个技术人员变成了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从技术到管理,他开始一点点的转变。
开复老师的性格,是属于中国人式,偏内敛型的,不太擅长面对冲突。他更擅长,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创造更加平等,更加宽松自由的环境。
然而,2005年的一场官司,将其推上了封口浪尖。起因很简单,李开复从微软离职,跳槽进入谷歌。
彼时,微软已经有一百来人跳槽到谷歌,并且成为了谷歌的左膀右臂,像副总裁级别的尚属首次。而且,微软很担心开复老师对中国的影响力,会让中国大学生都偏向谷歌。
为了杀鸡儆猴,微软一纸诉讼将李开复告上法庭,在法庭上,夕日的战友变成对簿公堂的对手,让开复老师无比痛苦。
尤其是比尔·盖茨,这位前上司、好友,在整个过程,都没有与其对视,让李开复尤为痛苦。
在被律师、法官轮番言语轰炸中,没有多少跟法律打交道的李开复,虽然心情低落,但始终光明磊落,无比真诚。
这里,也能够看到一个极为自律,且有道德,有担当的李开复,他已经从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变成合格的管理者。
五、谷歌造梦工厂
2005年,李开复加入谷歌,创办谷歌中国。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谷歌的食堂,都是五星级大厨级别的。当时,在谷歌中国面试大厨的时候,有一个厨师,他不仅精通英语和法语,还知晓中西餐各种甜点。
这位大厨的电脑里,有2000多条各式菜谱。而且,他说每一条菜谱,都基于自己的理解,做了些许改动,以更符合自己对食物的理解。
只有对厨艺真正热爱,才能够真正把美食推向极致。这也让我打开眼界,原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这个意思。
谷歌有一个很著名的20%文化,即可以用20%的时间,用来开创自己的觉得有意思的项目。
当时,谷歌中国很快上限春运地图,汶川地震找亲人的项目,都是程序员利用自己空余的时间做出来的。很难想象,如果谷歌中国一直在国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掀起怎样的风浪。
2009年,谷歌中国最终决定退出大陆市场,理由很简单,因为墙。谷歌不愿意妥协自己的文化,最终选择撤退。
从谷歌离职的李开复,开始了新的征程。
六、向死而生的创业哲学
从1998年,奉命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李开复老师的工作,就一直围绕着中国,中国大学生。
每一次重新开始,都需要去当时各大高校演讲,每一场演讲都是爆满。
被大学生的热情包围着的开复老师,仿佛找到了自己人生新的方向。
经过了4年的建立,创新工场已经开始进入正轨。然而,2013年,李开复患上了淋巴癌,号称最难治愈的癌症。
17个月的抗癌岁月,让开复老师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原先只追求效率,放弃身体健康,下意识去量化身边每一件事的价值。这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让他学会去欣赏生活中细微之美。
乔布斯曾说过,“记住你即将死去”,所有的荣耀和骄傲,难堪和恐惧,都会在死亡面前消失。
最终,人生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体验。
把人生的每一天,都当做自己人生最后一天,还愿意向现在这样生活着吗?这个乔氏假设,给了我们一把尺子,从生命和死亡的角度,去理解生活的每一段岁月。
正当我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琼瑶阿姨在家自杀的信息传来,享年86岁的她选择在自己还有尊严的时候,结束生命。
也许,这是上天给每一个人最终的答卷,如何面临死亡。
【以往传记文章】
01:《李开复自传》第二作者,范海涛的三年留学生涯,《三十不设限,30岁“大龄”学生的留学之旅,怎样突破生活重围》
02:格力创始人朱江洪,《如果董明珠是格力的武则天,那么朱江洪就是打下大唐江山的李世民——读《朱江洪自传》
03:传奇县委书记陈行甲,《神人陈行甲,从农民的儿子到县委书记,再到辞掉公职转身公益》
04:韩国白手起家,宋明臻的创业故事,《韩国自青的10年成长之路,从游戏宅男,到千万年薪》。
另外,还有两篇关于传记阅读时候的随笔文章,分别是《12月清单:行走400公里,读20本传记文学,在迥异人生中探索自己边界》,以及《怎样读传记,破除个人崇拜是前提,不要给自己再造一个神明》。
传记阅读,是从别人的人生中,看到自己的方向,独立思考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