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年专辑(5):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完了春晚》中,我阐明了一个观点,人应该为自己而活。
只要不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就应该尽力去追求自己体验的多样性。
把岁月过得精彩纷呈,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这是人生这套航班的根本目的,结婚、生子、工作、投资都是围绕着这个大目标而服务的。
人如果将其颠倒过来,因果倒置。把房子、婚姻、传宗接代作为人生最高的目标,就将人物化了,一定会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扭曲。
人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做的那些事情而活。
一、如何过年商量着来
我是湖北人,媳妇是四川人,我们都在上海工作?
每年,围绕着在哪里过年,就是一个大问题。
按照传统,完全去四川过年,或者回湖北过年,都一定会让某一方感觉到自己被轻视。原本过年休息的时间,变成了家庭矛盾冲突的导火索。
更不用说,回到老家,还需要承受不少,不愿意面对的东西。比如,糟糕的卫生环境,无法适应的人情往来。
因此,我们初步讨论,把过年的时间分为三份,一份回四川,一份回湖北,一份去旅游。
由于我们都是老师,春节的时间有十一二天,如果安排得当,这个计划是很有执行性的。
确定了大致的规则,剩下的便是细节的微调。比如,到底是先去四川,还是先去湖北,亦或是留在上海,都是可以讨论的。
总归,过年不能是一方的过年,要尽量顾及更多人的感受。最好是能够最大程度地照顾自己的情绪,亦能够顾全他人的情感。
确定了这一个法则,年怎么过,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说了算。
二、习俗是为了取悦人们的
总有人,会拿着习俗去绑架另外一些人。
比如,人到了年纪,就一定要结婚。像一株庄稼,到了时间,一定会长叶、开花、结果,如果没有这样的轮回,一株植物就不能算是有用的庄稼。
可是,细想一下,真的是如此吗?
如果,结婚并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为什么要结婚呢?
人与人之间,有情感的羁绊,如果想要这个羁绊更加稳定,那肯定要鼓起勇气,让关系更进一步。
习俗,说到底,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习俗是为了取悦人们的,只不过有些习俗是从统治者、集体的角度出发,有些习俗则是从个人出发。
比如,过年的时候,放鞭炮、穿新衣、吃好吃的,这些都是从个人出发的习俗,是人一年到头的,对自己的奖励。
其起源于周朝以农业立国,在春天最开始的时候,会向上天祭祀。舞龙、舞狮实际上也是祭祀活动的一种变形,结束后会向民众分发多余的祭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个人体验为核心的过年习俗,会不断地被发扬光大。潮汕丰富的过年文艺活动,受到全国人民追捧,成为旅游热门城市,就是一个明证。
正如西方社会的圣诞节,脱胎于宗教,最终还是为人们的欢乐而服务。
三、过年的意义自己去丰富
大多数过年的意义,我们是从父母,是从祖辈那里继承而来的。
但是,从个人来看,这些意义需要极大的丰富。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比如祖先们不会遇到在现代社会,春节只有8天假的情况。
不会需要开车一千多公里,回到家中,然后又匆匆忙忙离开的状况。
他们春种秋收,基本整个冬天,都在建造房屋,开始准备猫冬。那样的闲适,是现代人不具备的。
我之所以选择,在过年的期间,排除万难,要写这些关于过年方面的各种文章。实际上,就是想要通过文字,来丰富自己对于过年的意义。
只有自己对过年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加以积累、沉淀、筛选,最终确定哪些东西,对自身是重要的。
年不是只过一次的,是每一年都需要给岁月一个交待。岁月最大的意义,还是在我们自己。
如果做不到尊重每一年的流逝,那就谈不上尊重自己的一生。
每一年都是一条项链上的一颗珍珠,人最好的状态也就只有七八十颗。而过年,则是这条项链上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