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映电影《好东西》:在王茉莉教育里,有着独特的上海逻辑

职场   2025-01-08 16:07   上海  

上海,是中国GDP最大的城市,其独特性不是上海话,也不是随处可见的西式建筑,而是隐藏街头巷尾的细节中。

比如,在公园里,不仅有跳广场舞的大妈,遛鸟喝茶的大爷,还有甩鞭、防风筝、吹奏各类乐器的能人异士。

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离不开鼓囊囊的钱包。

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如此,上海的五四学制迥异于全国。4年的初中让上海的初中生,比其他地方成长更加从容,也更加成熟。

然而,学制只是表面,上海教育更深层次的逻辑,却隐藏在电影《好东西》里,王茉莉的教育中。

一、上海家长更不喜欢举报

电影中, 有这一个细节,王茉莉因为作文出众,被老师选为语文课代表。

紧接着,遭到同学张家新的嫉妒,便举报王茉莉违纪,认为她品行不端,违反纪律,没有资格当语文课代表。

没有想到,老师不仅没有鼓励张家新这种行为,反而在黑板上写下“举报”两个字,开了一个针对“举报”现象的主题班会。

作为一名在私立学校,有过5年班主任经验的老师,深感“举报”之风在学校的盛行,举报者不需要花费成本,但是老师和学校却是风暴的中心。

举报之风盛行,没有人会是赢家,教育一定会平庸化,为了不出事,最好的结果就是什么都不做。这一定会导致,学校工厂化,老师螺丝钉化。

这是所有学生的灾难,长得高的人会被削掉脑袋,长得矮的人会被拔高,最后所有人都如同工业产品一般,千篇一律。

就我个人在一线的观察,外地家长要比上海本地的家长,更倾向于举报,更“搞事”。这并非是上海家长更有素质。

而是因为上海家长相较于外地家长,拥有更多的资源,更不依赖学校和老师。

成绩不好,可以自己找外面出色的老师补课,可以利用市场来弥补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所以,即便是学校老师“出问题”,他们也情愿忍着,对他们来说举报的成本远大于去外面找老师的成本。

二、良好的表达能力

王茉莉虽然不是一个“牛娃”,但是她身上有学生最为稀缺的品质——出色的表达能力。

在学校的时候,面对张家新的“霸凌”,她从来都是不慌不张,不紧不慢地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这种淡定才是她最大的底牌。

虽然在电影里,设计了一个“山西老乡”的梗,成功让张家新的“大哥”反水,变成了王茉莉的大哥。

小孩哥的霸气宣言,让人捧腹。

然而,即便是没有这个反水的小孩哥,王茉莉清晰的表达,也足够让所有欺凌者望而却步。

在学生团体中,不要说小学三年级,哪怕是六七年级的初中生,能够不带情绪、清晰表达事情的经过,都是一种十分稀缺的能力。

根据我班主任,处理学生矛盾的能力,老师会“无条件”从感情上倾向于,表达更加准确的学生。

不仅在学校中,在家庭关系中,王茉莉同样思路清晰,在单亲家庭成长的王茉莉,面对爸爸想要利用女儿,追回妈妈的手段。

王茉莉居然能够说出,“不管爸爸妈妈选择跟谁在一起,自己都是父母的孩子,理所应当获得他们爱。父母的离婚也不是自己的错,依旧勇敢而坚强。”

尽管,原话不是这样说的,但是王茉莉的坚定,的确表达了这样两个底层含义。这涉及到更加高级,爱的层面。

如果小学生,真有这种想法,那不得不说,是母亲王铁梅教育的成功。

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同理心,是一个人最底层的能力之一。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对同理心,最好的阐述。

有的了同理心,我们才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够与他人共情,这是所有合作的基础。

在电影中,邻居小叶是一个从小特别缺爱的女孩,就连第一次来大姨妈,都会被母亲责骂,把沙发和床铺弄脏了。

后面,为了不让自己来大姨妈,偷偷吃药。导致内分泌失调,要么半年不来大姨妈,要么一来来一个月。

也正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中成长起来,导致小叶特别缺爱,所以不断地谈恋爱,因为失眠而酗酒。

电影中,王茉莉跟小叶有这样一个互动。小叶说,“小时候,妈妈说眼睛大得渗人”

王茉莉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的眼睛很大很美,不管你怎么盯着我,我都不会感觉到害怕,我喜欢你的大眼睛。”

这一番深情告白,一下子让小叶热泪盈眶,这是她被小孩治愈的一刻。

王茉莉无意识说了一句话,“我妈一直教导我‘勇敢正直有阅读量’,她夸我的次数太多,都让我不相信她的话了。”

从这一席话中,也可以看出王铁梅的教育是成功的,勇敢和正直是记者内心最深层次的基因,是文字内核里最应表达东西。

哪怕是这个世界充满了黑暗,也要用自己微弱的光芒,照亮自己眼前的三尺之地。

四、比打鼓重要的追寻自我

王茉莉因为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在同学们演出的时候,因为特别会鼓掌,被老师安排在观众席上,当背景板。

这当然引起了王铁梅的震怒,所以就千方百计想要女儿学习架子鼓。这段剧情,简直就学生学习新兴趣,最好的写作模版。

起初,王茉莉对学架子鼓没有兴趣,不想要学习打鼓。结果老师告诉她,学校有没有想要打的人,就把自己想要打的人,当做鼓,用打鼓来发泄情绪。

一下子点燃了王茉莉的学习兴趣。于是,她在睡梦中,都在敲击枕头,练习如何打鼓。

很快,因为小有成就,可以跟着乐队一起登台演出。但是因为害怕上台,而把自己藏在小黑屋里,这叫至暗时刻。

紧接着,迎来剧中的高潮,王茉莉登台,小叶在台上演唱《小孩》,这里面隐藏着所有人的救赎。

不仅有歌手小叶的,也有妈妈铁梅的,还有爸爸,架子鼓老师,以及剧中所有的人。

然而,电影没有把结局停留在最高潮的部分,而是升华。

王茉莉并没有选择继续打鼓,而是继续回到观众席,当一名观众。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白忙活一场吗?

但实际上,如果王茉莉一直钟情于打鼓,反而被架子鼓给绑架了。我们登上更高的舞台,并不是一直留在舞台之上,而是通过舞台发现自己,追寻自己。

追寻真正的自己,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

五、从电影中看到自己

好的电影,就像是一面魔镜,不同的观众,都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样子。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在学校当了5年班主任之后,决心出来创业,自己做托班,当自由老师。

经过半年的尝试,慢慢地找到了自己新的使命,帮助在学校掉队的学生,重新回复到“学霸”的样子。

上海的学校,不上晚自习。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又特别需要高质量的晚自习,这是托班之所以存在最大原因。

在学校,即便是班主任,关注力也要被全班四十多个学生给分散,更别说还有学校各种会议、行政事务,真放在教学上的精力少之又少。

然而,在托班,却可以通过市场,尽可能地提高师生比,能够做到1:5~1:10

老师盯着学生更好的学习,构建更加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变成了类似于篮球教练,教会孩子学习。

经过半年的努力,我的成果也有很多,基准线均是上学期期末考试。

有从19分,班级稳定的倒数学生,能够稳定到60-70分平均分的学生,她自己、她父母也都没有想过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

也有三科总分100出头,数学独占80的偏科“战神”,三科中先找一科进行突破,然后再把好的学习经验,慢慢转移到其他两科。

还有稳定在60多分的学生,一跃稳定在90以上,从数学中下等,前进到第一梯队的学生。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也许,如同王茉莉的架子鼓一样,这些学生在未来,初中数学对他们的作用也不会很大。

但是,他们会记住,自己努力,又有成果的样子。

数学,有时候,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心理治疗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也帮助家长缓解家庭矛盾。

毕竟,谁都想要,一个出众的自己。

老师能够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达到这个目的。

【作者的话】

如果,你们家,也有教育烦恼,欢迎后台留言,私信我。

小编很乐意成为,你的家庭教育顾问。

橙君
写作,最怕的是长久稳定的输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