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专辑(7):南京游记,半读半游,身体和灵魂一起上路

职场   2025-02-05 10:43   上海  

下午,沉迷于刨手机的阿妈,从阿爸那里费尽心思地要到大姨的微信(她换手机,又没有备注,找不到人)。

本来以为她真的是姐妹情深,想要拜年祝福下,实际上就是想要找人嘚瑟下,她的南京之行。

看着,阿妈那种想要把自己的开心,从电话那头传递给她所有认识的人,多在路上跑了五六个小时,也值了。

旅游,让这个年味,变得更足了。

一、一边读书,一边游玩

三天,花了接近6个小时,读完这本50多万字的《南京传》,从史前时代,一直看到清帝的退位诏书。

玩一个地方,如果只是机械地行走,不去做任何深度的了解,那旅行就没有任何意义。

读书,让我对南京的不少细节,多了一层理解。

比如,我们在坐S8专线的时候,有一个“卸甲甸”的站名。而在《南京传》中,恰好有相应的介绍,当年项羽兵败垓下,带着二十八骑,四处奔走。

最终,在“卸甲甸”这个地方,解除自己的铠甲,并于乌江之前自刎。而“甸”相当于现在的镇,“四乡为一甸,四甸为一县”。

尽管作者自己也说未经考证,但是当时项羽带领的八千江东子弟,主要是从会稽郡招募,南京当时同属于会稽郡管辖。最起码,也能证明此地,有人在缅怀项羽。

后来,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丈夫李明诚,在靖康之变,弃城逃走,留下整座南京城的百姓。

李清照写下了一首名诗,字字啼血,悲愤之情跃然纸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种跟历史同脉搏的状态,没有读书,是感受不到的;没有游玩,也同样感受不到。

受到我的感召,媳妇也一路上在用“豆包”查阅各种感兴趣的“名胜古迹”。

我们在途径九华山深林公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存放玄奘舍利的古塔,于是她搜了关于玄奘整个的生平。

进而,我们又聊了玄奘之前,前往西天取经的高僧法显,60多的岁,还有勇气踏出千山万水,回国之后,已经80出头。

不由地感慨,人的生命力,不是由年龄决定的,而是由愿力决定的。

这种边走变查的定向阅读,也同样不失为一种特别好的阅读方式,原本读书,方式就该多种多样。

二、让信仰活过来

阿妈是一名佛教徒,而且是“胎里素”,也就是说,外婆在怀她的时候,就在吃斋。从小吃素的她,活到60多岁,基本上是不沾荤腥。

如果要沾,也是有时候,偷偷没告诉她。比如,服务区里阳春面,老板为了让面汤有味,加了一个卤肉汤。

吃斋这个事,对阿妈来说,是一个习惯,也是一种执念。

当我们去古鸡鸣寺的时候,看到介绍,说“‘鸡鸣寺’原名‘同泰寺’,当年梁武帝四次在这里出家,而且颁布了戒令,开启了汉传佛教僧侣不吃肉,吃斋的传统。”

当我告诉阿妈,这里是汉传佛教吃素的源头时,能够清晰地看到她的眼睛里,都泛有泪花。

是不是商业炒作,到底是真是假,也都不重要了,信仰不都是自己相信就可以了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泰寺’当居榜首。

值得玩味的是,梁武帝对着满城的寺庙,问一苇渡江的达摩,“朕,可有功德!”

达摩回答,“并无功德,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时。”

达摩这段话,说的有点难懂,但是历史的回复更加简单。

崇佛的梁武帝,遭遇侯景之乱,其底层力量就是奴仆、下层的百姓,对世族大家的一次反扑。

对于梁国来说,满城的佛寺,不事生产的僧侣,成为底层老百姓另外一座大山。侯景将这个火药桶,提前点燃了。

三、雄壮伟丽的都城墙

都城,是中国历史最有代表性的名片。

南京的城墙,历经风霜,是现存最好的都城。站在城楼上,高大的树木只能看到树尖,六层高楼只能矮下身子看到屋顶。

从城墙的这头,望着那天,城墙两旁的树梢,形成一座“假山”。斑驳的墙体,略有残缺的城砖,向人们无声诉说着,历史的伟岸。

引人注目的还有城墙上的大炮,从明朝的竹节炮,到清朝的神威大炮,再到太平军的军炮。

有意思的事,太平军的军炮相对于神威大炮或者竹节炮来说,就像是过家家的玩具。

但正是这些过家家的玩具,占据南京十几年,让整个清王朝险些倾覆。套用《六国论》里的,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造金人十二。

但是,仍然挡不住陈胜吴广斩木为兵,简陋的兵器不阻碍造反的成功。

在瞻园的太平天国展览馆里,太平军的竹甲看起来没有任何防御力,制作还不如三国时期的藤甲。

太平军的长矛大刀,多余向农具而非兵器。可见,太平军肆虐南京,并非太平军有多厉害,而是清王朝腐朽太快。

站在城墙上,眺望宽大的玄武湖面。据《南京传》作者所说,玄武湖是三国时期孙权所挖掘,目的是训练水军。

由此,长江成为天险,也奠定了南京作为南方政权首都的开始。

望着满湖的鸭子船,相比于一千八百的军舰,要可爱许多。对普通百姓来说,安居乐业,始终是最重要的。

四、南京的感观

南京的两日游,感观好坏参半。

第一天的“瞻园-夫子庙”路线,让我们对南京的感官很差,一度想要第一天晚上就离开。

瞻园,号称金陵第一园,和苏州的留园相比,相差甚远,在这种传统建筑保护上,南京相比于苏州来说,相差甚远。

夫子庙一带,秦淮河畔,作为南京明清两代标志性商业繁华之地,而今尽管也游人如织,但是所看、所玩,真的乏善可陈。

若是挖掘,秦淮河一度是流行文化的代名词,文艺表演的空间不可谓不大。江南贡院,一度是南边科举考试的最大的大本营。

单论美食,梅花糕太油,除了一个梅花的外形,引不起任何人的食欲。还有满街的盐水鸭,臭鸭子的味道,真的是“香飘十里”。

在夫子庙的核心区域,开了两家俄罗斯的商店超市,也是极为吊人胃口。

明朝以驱除鞑虏,复我中华为根基而建立,若是朱元璋复生,必定人头滚滚。即便是满清,对罗刹鬼,也是没有半点好感,屠戮北地民众,割让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名城,最不该忘记的便是历史。

这次南京之行,没有去明孝陵、中山陵、总统府,也留下不小的遗憾。

橙君
写作,最怕的是长久稳定的输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