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记忆口诀
“近碳糖,远氯钠,袢钠氯,末关钠保钾补,集合抗醛抗水促,全程渗透促尿除。”
SGLT2抑制后的变化及其生理机制
增加葡萄糖和钠的排泄:
机制: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近端小管(PCT)中的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减少葡萄糖和钠的重吸收。
效果:葡萄糖和钠排泄增加,导致渗透性利尿。
细胞外液(ECF)体积缩小:
机制:由于钠盐的丢失,细胞外液体积减少。
效果:心房利钠肽水平下降,可能引起入球小动脉的轻微收缩。
远曲小管钠浓度增加:
机制:葡萄糖的重吸收与钠的吸收密切相关。当钠不被重吸收时,远曲小管中的钠浓度升高。
效果:被致密斑(macula densa)检测到,触发肾小管-肾小球反馈(TGF)机制。
肾小管-肾小球反馈的增强:
机制:致密斑感知到钠浓度升高后,通过腺苷信号级联导致入球小动脉的收缩。
效果:减少入球小动脉的血流量。
肾素分泌的抑制:
机制:致密斑通过信号抑制球旁细胞释放肾素。
效果: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激活。
出球小动脉扩张:
机制:由于肾素分泌减少,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降低,导致出球小动脉扩张。
效果:缓解肾小球内压力。
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初始下降:
机制:入球小动脉收缩与出球小动脉扩张共同导致肾小球内的静水压下降。
效果:GFR轻微下降,但这种压力降低对长期肾脏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SGLT2抑制的肾脏保护作用:
机制:通过减少肾小球内的高压和过滤负荷,减缓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效果:减少蛋白尿和肾脏损伤的进展。
术语注释:
DCT:远曲小管(distal convoluted tubule)
K⁺:钾离子
PCT:近端小管(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
详细解释:
1. 近端小管
药物:
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抑制碳酸酐酶,减少钠和碳酸氢盐重吸收。
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抑制SGLT2(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减少葡萄糖和钠的重吸收。
作用部位:近端小管
记忆:近端“碳酸酐酶+糖通道”,药物抑制后钠和葡萄糖排泄增加。
2. 远曲小管早段
药物: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氯噻酮):抑制Na⁺-Cl⁻ 共转运体,减少钠和水的重吸收。
作用部位:远曲小管早段
记忆:远曲“氯钠细控”,通过阻断“钠氯转运”排盐。
3. 髓袢升支粗段
药物:
袢利尿剂(呋塞米、布美他尼):抑制Na⁺-K⁺-2Cl⁻ 共转运体,导致钠、钾、氯排出。
作用部位:髓袢升支粗段
记忆:髓袢“高效钠氯”,通过抑制“钠钾氯共转运体”强力排盐。
4. 远曲小管末端与集合管
药物:
钠通道阻断剂(氨苯蝶啶、阿米洛利):阻断ENaC(上皮钠通道),减少钠吸收、保留钾。
作用部位:远曲小管末端与集合管
记忆:末曲“关钠保钾”,通过阻断钠通道减少钠吸收。
5. 集合管
药物: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依普利酮):拮抗醛固酮受体,减少钠吸收和钾排泄。
托伐普坦(Tolvaptan):拮抗V2受体(抗利尿激素受体),减少水分重吸收,尤其适用于多囊肾患者。
作用部位:集合管
记忆:
“抗醛保钾补”:通过拮抗醛固酮减少钠吸收。
“抗水促尿”:托伐普坦拮抗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减少水负荷。
6. 全肾小管
药物:
渗透性利尿剂(甘露醇):通过渗透作用增加尿液生成。
作用部位:全肾小管
记忆:全程“渗透促尿”,通过高渗效应减少水重吸收。
完整记忆口诀总结
“近碳糖,远氯钠,袢钠氯,末关钠保钾补,集合抗醛抗水促,全程渗透促尿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