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上海的将来,马路上发现一粒米……

文摘   历史   2024-10-13 08:30   上海  

施蛰存(1905-2003)

读过《石秀》就佩服施蛰存先生,百度上说,1930年他主编《现代》,最早引进现代主义思潮,他的心理分析说奠定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基础。1935年《独立漫画》在上海创刊,施先生以为小品,杂文,漫画,近年最为时兴,但一般读者并不清楚什么是小品,什么是杂文,什么是漫画,就连一部分创作者自己也不明白,施先生年轻气盛,要给写杂文,画漫画的人立个规矩,就像他在《才与德》里说过:老子打过游击,这是功不是德,有功可酬以利禄,何必以位,这番“谬论”结果给他惹了大麻烦,其实有功可以酬禄,但不可授以权柄,隋朝人就明白这个道理。

「漫画」這個东西,据說卽是西洋的(Caricature)。所以若从(Caricature)来讲,那么这一种图画的意义,原來只是「世相的典型的表現」,而一点沒有作者對被画的目的物或人的批評,諷刺,甚至侮辱的意义的。从前曾有人把(Caricature)這个字译做「諷刺画」,这是不十分准确的。也許有諷刺的意味,但这意味是看画者所自己感觉到的,而不是画画者暗示給他的。所以,把于右任先生的美髯下頷画成一個倒掛胡萝卜,把宋美齡女士的脸画成一個鸡卵模樣,這祗是画師在一刹那間所抓到的這兩种典型的印象 而並不是經过了意识的思考,画出來表示其諷刺,嘲弄或侮辱的。漫画之所以使看者觉得活泼可愛,純然是在於它能使看者領略這种典型的表現方法之适当。而並不在於其他的意味。1935年《独立漫画》第一期



《恭祝圣诞》救济难胞,白粥一碗,每张六分,圣诞大餐,每客卅五元
1940年底有个漫画家写了篇《今日上海之漫画界》,说漫画在中国还只有十五年的历史,而上海是它的发祥地,1931年为其大盛之期,漫画家大约有四五十人,但“八一三”(1937)之后,漫画人纷纷离开,留下的也很少发表作品。我们看1940年《申报》上的漫画家的作品,确实比前一年又少了许多。

孩子的发现

"妈,这里有米

上海的将来

马路上发现了一粒米

1940年的漫画,最多题材就是粮食恐慌若明上海的将来,马路上发现了一粒米,就是施蛰存先生所谓:画師在一刹那間所抓到的……典型的印象 而並不是經过了意识的思考。一粒米让行人发狂,马路上挤得水泄不通……,这正是1940的“典型”世相
暮春三月

无所不囤

干么,买了这许多棺材,可是做慈善事业?

不,我想这东西大可以买存一点

恐怕将来要飞涨


客满

原因

大老板近来形容憔悴,不知何故?

据说因为米价不腾贵的关系啦!

画家潘仲长这幅《原因》批判对像是囤积居奇的奸商,八十一年今天,华英女士说:近两个月,生活指数又上涨了不少,国米也首次突破了百元大关,【每石(约120斤)价钱】,女士指责十惡不赦的米蛀蟲磨牙吮血,天天發着不義之財,得意非常,那知道萬戶千家的升斗小民,正在椎心泣血呢!
吃水

左右开弓

评定限价

外加贴价

上下其手
米的恐怖
这一年,漫画家马戈也画了好几幅反映粮食恐慌的作品。租界当局虽出台过限制米价的法令,但刚评定了限价,马上又被诸如“外加贴价”之类的对策破坏,升斗小民则永远够不着高企的米价,这是《左右开弓》和《上下其手》表现的主题,

狼吞虎咽
位于长三角的上海粮食原有充沛来源,华英说的“国米”主要指常熟,无锡,松江等地的大米,当时报纸写作杜米,杜粳,后者大概是行话。还有从金坛,宜兴,常州运来的籼米,因为籼米样子像羊角,所以行内称羊籼。从法国殖民地越南进口的也是籼米,称为洋籼米,后来羊洋不分,籼米全都称为洋籼米。
衣食住行
由于国米货源充足,上海米价常期稳定在十元上下,从民国元年(1912)到八一三(1937)战事爆发,二十余年都是如此,期间有过若干短暂上涨,但从没有超过二十元/每石,八一三战火纷飞,米价也才十余元,1939年起米价飞涨,平均为二十四元半。
上天有路 入地无门
1940年上海米市行情急变,从一月份的四十元起步,年中达到五六十元,十一月达到八十七元,十二月八日国米居然涨到一零六元。
投机市场
上海米价在1939-1940年持续上涨,最直接原因,是日本对上海附近产粮地区实行管制,日本人在江南农村强购稻米,目的是要把中国米运回日本,解决国内的粮食短缺,于是吃惯常熟杜米,常州籼米的上海人,要么出高价买国米,要么靠法国货轮运来西贡二等品洋籼米。西贡上等米则被禁止出口。
追不上了……加价
战前上海也会从东南亚进口洋米,但数量有限。泰国以产稻米闻名,而上海当时只有广东人开的店家才有出售,甚至大新公司也曾卖过暹罗米,这种地方出来的货色,价钱自然不会便宜。但等到1939-1940年上海闹粮荒时,上海的米商和寡头开始从越南进口洋籼米。
吴沄漫画

另一种徵募集寒衣

女的:先做件大衣再说

1940年上海的米市已经成为洋米为主体的米市,这一年究竟进口了多少西贡米,据统计每月大约在40万石;与往年比,1940年的1-10月上海进口洋米数量,大约为1937年的十二倍,1938年的五倍,1939年的七倍。
幸运的模特儿
上海当年每天销售大米,因为计算方式不同,有人讲是五千石,也有人说是一万一千石,前者大概不包括转口贸易,即使按后一个数字,每月销售也不过三十万石,与实际进口的四十万石相较,每月还会有十万储存,全年也就是一百余万石,换句话说,上海的存粮至少够市民三个月的消耗。据经济家说,战前上海的储粮通常不曾达到过百万石,而粮价却始终能够保持平稳。

如此平衡物价
说上海存粮为百万石,可以供上海人吃三个月,这是当时经济家算出来的数字。关于上海粮食储存,租界当局为了稳定民心,故意夸大说有四百万(一説是根据海关数据统计),操纵米价的商人为了哄抬价格缩小数字,恐吓市民说只有四十万石。
哈哈,这辈傻瓜
上海的粮食明明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什么米价飞涨势头难以遏制,首先固然因贪婪的米蛀虫囤积居奇,但是单靠这群奸商,米价似乎不会被推到如此高度。粮食市场的分析人士认为,上海米价所以持续高涨,另外原因,一是因为市民的备粮,“大非战前可比”,战前中等人家,很少会备一二包米,等到1939-1940年中人之家,一买就是五包十包,消耗了二包,又会买进五包,这样越积越多,备米已经成为家庭的经济原则。还有就是集团购米,过去囤米只有金融寡头和投机家,现在工厂企业银行学校有条件的都会囤米。究竟是投机家堆存的米多,还是民众与集团囤积的粮多,虽然没有确切的数字,按情理不也可以推测。既然有产的人家都有储备,米价上涨,椎心泣血自然只有万户千家的升斗小民。但多数人的恐慌,总是会给少数投机家可乘之机,这样的场景不知重复了多少遍。

劉锡章《今日上海之民食问题》1940年12月9日《申报》

李德明《上海米价之回顾》1940年12月16日《申报》

华英女士

1940年12月16日 101期

……近兩月來,生活指數,繼續增高,要講經濟,何從講起?每石國米的代價,已打破百元大關,那般十惡不赦的米蛀蟲磨牙吮血,天天發着不義之財,得意非常,那知道萬戶千家的升斗小民,正在椎心泣血呢!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卽使單吃淡飯,已講不到經濟二字,何况再要用了柴煤和油鹽醬醋煮起菜來,還說什麼經濟不經濟呢?但是不吃菜而單吃淡飯,如何吃得下去,所以筆者只得聊盡人事,照常的來配這每天兩葷兩素的菜,只得讓讀者們自己去量力伸縮了。

星期一  韮芽炒肉絲 雪菜鯽魚湯 紅燒捲心菜 海蜇蘿蔔絲

星期二  芹菜牛肉絲 蝦米蛋花湯 菠菜燒豆腐 紅燒筍乾絲

星期三  肉末燒豆腐 紅燒淡魚乾 淸炒塌窠菜 油條黃豆芽

星期四  菠菜牛肉湯 百葉燒小蝦 青菜燒小蝦 葱花豆瓣沙

星期五  膠菜炒肉絲 雪菜蒸黃魚 筍衣綫粉湯 乾絲炒菠菜

星期六  鹹肉豆腐湯 麺漿拖小蟹 紅燒蘿蔔片 青菜炒百葉

星期日  肉炒醬 煎帶魚 金花菜 绿豆芽


百代脚印
追寻历史的脚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