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六谷粉记忆和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

文摘   历史   2024-10-26 08:47   上海  

华英女士 家常菜(31)

1941年 8月 18日 135 期

玉蜀黍又稱苞米,俗稱珍珠米,是人人愛吃的東西,內中包含維他命很豐富,常吃是很有益於身體的。它雖可當作點心吃,而一粒粒剝了下來,也可以做菜,那種香味大可開胃。
近來我家就常常利用它來做湯。做葷的,可和牛肉捲心菜馬鈴薯一同淸燉,有時和雞雜火腿片同煮,尤其鮮美。做素的,可和雞毛菜毛豆子一同淸燉,也覺得淸香可口,這種吃法,比了吃整個的玉蜀黍,來得有意味些,讀者們何妨一試。
《图画日报》的“营业写真”又叫三百六十行,卖珍珠米也是三百六十行之一,乡下玉米种在田头屋角,煮熟当点心沿街叫卖,换几个买灯油的钱,诗人说:莫恐世人遭饥寒,天生此物为预防。上海从前虽然不曾大面积种玉米,也不把玉米当粮食,但近代上海港却是玉米的集散地,孤岛时期老报纸,有荷蘭黄苞米,西贡新苞米,还有从大连,奉天,芜湖,南京,苏州,崇明运来,再由上海转运去内地,各地来的玉米,商品名称不同,玉蜀黍,苞米,棒子,六谷粉,市面上叫法五花八门,反而很少叫玉米。

玉蜀黍上海话读有点拗口,菜单里华英写作苞米,俗称珍珠米。这个俗称是淞南地方的叫法,所谓淞南是苏州河的南面,老底子苏州河就叫吴淞江,(苏州河是殖民地留下的遗产),淞南就是上海老城厢还有南汇川沙,淞北就是嘉定宝山。淞南俗称珍珠米,淞北叫“御麦”。但格辰光玉蜀黍才是正规叫法,从前柳营路上有爿美洋实业玉蜀黍粉制造厂,太平洋战争后,茶室的西点蛋糕也要羼玉蜀黍粉,霞飞路五四四号大合糖果面包公司,最先用玉蜀黍粉做西点。美洋粉厂为它家玉蜀黍粉蛋糕做广告,还特意点明玉蜀黍粉又叫六谷粉(1942.1.31)。
同治年间美国进口的玉米淀粉都叫六谷粉,俗称“吃了五谷想六谷”,形容人心之不足,六谷浙江土话,当年帮洋行做生意的买办不少是宁波人(?),上海话里“六谷粉”怕是宁波人开的头。民国初年,家庭做冰激凌用的六谷粉,青年会西餐厅也有六谷粉饼待客,用的大概都是进口货,国产六谷粉厂或始於抗战,除了那家美洋实业,还有大兴实业社,都是因为舶来原料断绝,开始生产本地玉米粉。珍珠米上海人原来只吃白相,或者煲汤时放几粒,认真把珍珠米和六谷粉用来充饥,则是上海沦陷后封控所致。1942年,租界当局规定做面包,必须添加二成六谷粉,后来发现湿热天气,六谷粉面包容易发酸,羼六谷粉的规定才暂停执行。从1942年6月起,租界实行计口售米,户口米不包括杂粮,但为了防止粮食投机,即使珍珠米六谷粉也实行过统购。吃六谷粉的艰难岁月,给上海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六谷粉也就此进入伲上海的方言。
全球有七十个国家种植玉米,年产五忆多吨,种类繁多的玉米最先起源于美洲,植物学家寻找数千年前与之相似的野生植物,发现五千多年前的玉米穗,二万三千年前的古玉米棒,多数科学家认为玉米从墨西哥类玉米进化而来。哥伦布把美洲玉米带到欧洲,16世纪中叶玉米传到中国时,走了三条不同路线:西北路由中亚首先传入甘陕,西南路由缅甸传入云南,海路则从南洋群岛传入福建沿海。不同路径先后传入的美洲谷物,在中文里被赋予了不同名称,在明万历年间的文献里我们能读到御麦(番麦),玉蜀黍和玉米……等。
杭州人田艺蘅《留青日札》(1572)曰“御麦,旧名番麦,以其曾进御,故称御麦……吾乡传得此种者,多有种之。” (嘉定老底子叫御麦,证明种玉米年代之久远),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因为长得像蜀黍,所以称玉蜀黍,也叫玉高梁,种出西土,种者亦罕。《金瓶梅》(1572)里有“一盘子烧鹅肉,一碟玉米面玫瑰馅蒸饼兒”(第31回);“两大盘玉米面鹅油蒸饼兒”(第38回)。万历年间用玉米做精细的玫瑰馅蒸饼兒是物稀为贵。
美国是世界最大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他的亩产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1959年,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首次访美。当他看到一望无际的茂密玉米地时感到十分兴奋,赫鲁晓夫一直希望苏联的畜牧业能够赶上和超过美国,扩大饲料玉米种植,便是赫鲁晓夫当政之后,苏联农业发展的既定方针。
赫鲁晓夫对玉米感兴趣,起始于1949年在莫斯科当市委书记时候,他在自己郊外别墅种过一种斯特尔林的美国玉米,长势非常的好,当时苏联农业部长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青储饲料,赫鲁晓夫让附近的农庄进行试验,果然大获成功。
赫鲁晓夫经历过1946-47年乌克兰大饥荒,看到过人吃人的惨状,上台之后便把增加粮食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为了多打粮食,或扩大种植面积,或提高单产。赫鲁晓夫主张开耕荒地,在西伯利亚,高加索,乌拉尔可以开出千百万公顷的土地。于是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动员大批的农业干部和知识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受苏联老大哥影响,此时中国也开始动员知识青年下乡种地。

推行垦荒计划头几年效果显著,1956年新垦土地征集到的谷物,占到全国收购粮食总数的68%,苏共中央主席团授予赫鲁晓夫列宁勋章和“镰刀,锤子”金质奖章。在传统的农业区,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饲料玉米,借以发展畜牧业。肉类生产反映了国民的消费水平,用防修反修的中国领导人说法,土豆加牛肉就是赫鲁晓夫式的共产主义,但让人民吃饱吃好的愿景,不论什么时候,都会让普通老百姓欢欣鼓舞。

1958年,苏联开垦的荒地达到4000万公顷,持续的开荒也影响了生态环境,赫鲁晓夫急于求成,甚至废除了轮作和休耕制度,抨击过斯大林杀鸡取蛋,竭泽而鱼的赫鲁晓夫,现在自己也在犯斯大林同样的错误而不自觉。1960年代,垦区粮食产量开始持续下降,垦荒带来大地的风蚀也逐渐显露……
苏联人称赫鲁晓夫为玉米沙皇,但开始许多地方并不认真执行他的扩种玉米计划,在中央的强力命令下,玉米种植面积才从1954年1000万英亩扩张到1956年的6000万英亩,但能够用做饲料的青储玉米,每公顷平均只有区区60公担。
赫鲁晓夫要求,把玉米青饲料从60公担提高到200公担,甚至600公担。他认为低产主要是各地领导思想懈怠,只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产量提高十倍,并不是问题。
1959年,赫鲁晓夫在美国参观衣阿华州的加斯特农场,看到了茂盛的玉米田和用玉米喂养的膘肥体壮的牛群,这一活生生的例子,坚定了他推广玉米的信心。但在美国农场主的面前,赫鲁晓夫并没有表现出惊讶和激动,相反把自己打扮成传经送宝的专家(徐隆彬《赫鲁晓夫执政史》)。
美国的纬度比苏联底许多,气候条件适合玉米生长,美国种植玉米大约只有10%用于青储饲料,90%都是收获成熟的玉米,就是依靠玉米谷物产量促进畜牧业。但苏联只有高加索和乌克兰等地适合玉米种植,其他地方非旱即冷,水分和温度都不能达到玉米的生长要求,无节制的扩大玉米种植,在苏联注定会遭失败。

【赫鲁晓夫访美】毛泽东曾写过一首诗:西海如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门。一辆汽车几间屋,三头黄犊半盘银。举世劳民同主子,万年宇宙绝纷争。列宁火焰成灰烬,人类从此入大同。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9月28日回国,二天后又来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中苏会谈时,赫鲁晓夫谈及美国的物资优越,宣扬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三无世界。搞经济建设两国领袖都急于求成,但国际问题上是战是和,他们意见针锋相对无法调和。毛泽东不赞成三和一少,会谈之后,写了这首对赫鲁晓夫充满轻蔑的讽刺诗。

1960年苏联的玉米播种面积从前一年的5538万公亩,增加到6900余万公亩。但赫鲁晓夫仍然不满足,他在次年苏共二十二大上仍然说,没有生长玉米的地方,应当在领导身上找原因,要撤换没有给玉米生机的领导。撤换种玉米不积极的领导,玉米一下子就增加到了9000余万公亩。

赫鲁晓夫强行推广玉米造成严重后果,玉米地挤压了原来小麦种植面积,但玉米除了提供青饲料,没有结出好的玉米穗,无法填补谷物的不足,赫鲁晓夫对这样的结果非常不满,他讽刺集体农庄主席们说,如果牛会说话,它们要说,我们获得只是水,不是可以吃的东西。赫鲁晓夫一直不肯承认自己的决策错误,甚至下台之后,仍然认为基层干部执行不力,农民不懂得正确的种植和收获。权力不受制约的领导,往往也不承认自己要负的领导责任。
但赫鲁晓夫下台后写得回忆录也还承认,苏联社会普遍存在盲目服从地位高的领导,这一点他说得很对,因为人们善于揣摩,上面的错误就会不断被放大。
修正主义都是急于求成的机会主义,赫鲁晓夫的发展蓝图里,垦荒能够给种植玉米腾地,玉米多了就能够发展畜牧业。1955年他提出下一个五年计划,苏联的肉类脂肪和牛奶要增加两倍,鸡蛋增加二点二倍,羊毛增加一点八倍,但1957年他又提出,再过几年畜牧产品就要赶上美国。那一年,美国人均肉类97公斤,苏联还只有36公斤,按每年增长10%计算,赶上美国至少还需十五年。
赫鲁晓夫提出无法实现的目标,能够跟他对标的只有弄虚作假的人。这个人叫拉里奥诺夫,梁赞州的州委书记,他发誓要在1959年让肉类产量增加二点八倍,《真理报》的编辑怀疑这位老兄脑子出了问题,不敢让他的大话见报,但拉里奥诺夫还是设法让他的豪言壮语登了出来,受此影响其他州也纷纷调高数字,结果梁赞州果真完成任务,只是他上交的肉类,是通过杀幼畜,种畜和奶牛,甚至到邻州高价收购实现,蒙在鼓里的赫鲁晓夫给了拉氏嘉奖,勉励他再接再厉,但拉里奥诺夫再也无法支撑下去,下一年他选择了开槍自杀。
我国东北是玉米主要产地,哈尔滨解放第一年,经济十分困难,工人工资每月不到二百斤粮食,其中玉米,小米,高梁米各三分之一。(《陈云文选》第二卷)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迅速发展畜牧业,广东领导算过一笔账,养一头猪约需玉米五百斤,约值二十二美金(每吨八十七美金),出口活猪每只六十到七十美金,一进一出,不仅赚到外汇,增加收入,还可以增加人民的肉食,又能多得肥料。一吨玉米可以增产一吨鱼 而出口一吨鲩鱼值三千美元 ,可以换回三十多吨玉米……,(参见《习仲勋文选》)。


百代脚印
追寻历史的脚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