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石家饭店的点点滴滴

文摘   历史   2024-09-14 12:17   上海  


木渎的石家饭店曾经是苏州的一张城市名片,自去年被摘除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她那与诗相伴的历史或许就此终结,公私合营之后,“石家”饭店就渐渐成为公家饭店,十年动乱取消了石家招牌,但那时石家菜仍然登录在中国名菜谱上,改革开放,两岸通航,老底子“海客”重返木渎寻找记忆里的三虾豆腐,鲃肺汤,饭店新主人虽得到重整旗鼓的机遇,但也只是落日的余晖。

台湾大学历史教授逯耀東,也是岛内老一辈的美食家,少年时游灵岩,天平,过木渎而饭于石家,尝过石家鲃肺汤,鲃肺羹,到老都不曾忘怀羹的香悦,汤的清鲜;还有满桌跳蹦的炝虾,人间至味的西施乳。

两岸通航后,逯耀东三次回大陆,少小离家老大回,和儿时玩伴,重游苏州木渎,他依稀还记得石家旧址。除鲃鱼勿当令未能尝到鲃肺羹,活炝河虾,三虾豆腐,清溜虾仁,石家酱方,清蒸鳜鱼,冰糖甲鱼,油泼子鸡,塘鱼莼菜羹,生煸草头……,石家名肴全都上了桌。
老台北的西门町也有家石家饭店,当年台湾报纸晒出了台版石家名菜羽翠托汤”“冰糖元菜”(鼋:甲鱼“玻璃肉”,(酱汁肉?)“砂锅酒糟,木渎石家菜吃的是鲜活的河鲜,依赖的是近湖傍水,四十年代上海南京西路,也曾经開过分號,水土不服没有多久就铩羽而归,,台湾石家饭店擅长海鲜,烧不出三虾豆腐,清溜虾仁。玻璃肉或许就是酱汁肉,台湾黑毛猪不亚于大陆江南猪,逯耀东重回大陆辰光,西门町石家饭店已经改名“乡园”,乡园的酱汁肉仍算台北首屈一指,但逯老以为大陆石家酱方,比苏州陆稿荐更胜一筹,台北乡园的酱汁肉,远不能望其项背。

1961年张爱玲访台,和白勇等青年作家会面,也是在西门町石家饭店,白先勇印象中它是江浙菜馆,除了冷气足对石家菜没有什么印象。有人说台北石家饭店是生生皮鞋厂老板的妻妹所开,1965年饭店改制为为股份公司……,李敖随笔中也有到石家饭店吃商务餐的记载,那大概已经是苏州菜,在台湾走下坡路的时候,如今眷村长大的台湾人,已经没有了父辈每饭不忘的乡愁。台湾作家笔下的石家饭店,之前已与朋友分享(白先勇李敖笔下的台北西门町石家饭店),今朝仍附录于结尾。

1974年7月18日

最近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自立晚报”上两条信息,——1974年7月,以蘇州名菜著称的石家饭店,迁至闹市区的万年商业大厦八樓,已於7月17日正式開业。

1973年建成的萬年大樓,是当时台北规模最大商厦,樓高十二层,地下二层,时隔半个世纪,萬年仍然还是台北热闹的购物中心。

原文摘录:

萬年大樓石家飯店,擴大营業昨日揭幕:以蘇州名菜著名的石家饭店,为擴大营业服务大众,于昨日(1974.7.17)星期二上午十时,由亚洲影后上官霊鳯、影视雙栖红星孙嘉琳剪綵揭幕开始营业。

石家饭店一向以苏州名菜称著,

石家饭店一向以蘇州名菜著称,享誉国内外已有十多年历史,这次该饭店为了应大众要求扩大营业,特在台北市中心閙区万年商业大厦八樓,设有房间部,贵宾厅,小吃部等,设備高雅,合乎国际标准,该饭店服务电话:三三三三七七,三六四四七七。

1975年11月1日

1975年11月1日《自立晚报》报道:10月21日台湾石家饭店(有限公司)举行開幕十周年酒会,出席学者名流数百人。公司总经理在酒会上大谈石家饭店过往,两岸既然分离已经廿多年,说的真是假台下来宾很少能够分辨,——伊说石家饭店由石和尚创立,——其实石家在木渎镇開饭店,最早在乾隆年间,传到最后一任店主石任安已经是第四代,店主曾接待过于右任,李根源,吴稚晖等党国元老,与顾颉刚等文化名人交往密切,石和尚这个外号,出之以传人自居的店家之口荒唐离谱——伊说台北石家饭店从大陆搬迁来台格正宗老店——其实四九年后,店主石任安一家从未离开大陆,石家饭店也不曾离开苏州。解放上海的陈毅,就曾顺道去过石家饭店用餐。至于西门町的石家饭店石家究竟有何关系,还要等张大春的节目《我们的老》来厘清——伊还说自1965年台湾成立石家饭店有限公司后,主持饭店大师傅是苏州老店石和堂的嫡传。——这位不曾公开真名实姓的嫡传厨子,居然不晓得本师石任安的尊名大姓,更让人不解居然他以师傅绰号“石和尚”相称,甚至还给石家编排了堂號——石和堂。文革时林彪住在苏州,当地派去为林烧菜吴涌根师傅,倒真是石家饭店出身。美食原本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亦无伤大雅,坊间的传言不要当真就对了。但如果你是在写历史,还得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可不能荒腔走调,信马由缰。

党国元老张知本

原文:石家饭店開幕十周年,名肴饷顾客各方乐道:十月廿一日为石家饭店開幕十周年纪念,学者专名流,各界人士数百人参加该饭店所举办的盛大庆祝酒会,党国元老张知本老先生也前往道贺。在庆祝酒会中,書画名家多人,分别赠送书画,当场悬挂,使会场焕然一新,高雅异常。
石家饭店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步崧表示:本店创业于苏州木渎镇,数十年来闻名全国,昔日京沪达官巨贾,常于周末畅游苏州名胜,皆聚饮于斯,民国十九年于右老莅临石家饭店时,特题诗兴“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
石家饭店为石和尚所创,而后由大陆播迁来台,民国五十四年由石和堂嫡传师傅主持,除保持其名菜色香味优良传统外,该饭店闻名之“鲃肺汤”,虽因台湾无河豚鱼而无法供应,但“羽翠托汤”“冰糖元菜”“玻璃肉”“砂锅酒糟”等名菜,仍为各界人士所乐道。

红色记号1为萬年商业大樓

以海鲜闻名中外的石家饭店,历数十年仍然兴盛日隆,除该饭店全体人员热忱服务外,保持优良传统,也是主要原因。为了迎合商旅观光事业的发展,该饭店将加强阵容,扩大为各界服务。石家饭店在台北市西宁南路七十號,(萬年商业大厦八樓)电话:三三一三三七七;三六一一六九五;三六一四四七七。

白先勇

一九六一年张爱玲访问台湾,白先勇《花莲风土人物志》云:“王祯和与张爱玲在台北第一次会面,我也在场。那是美国在台新闻处处长李察-麦卡锡(Richard McCarthy)做东宴请张爱玲,麦卡锡找了一群《现代文学》的年轻作家作陪,有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戴天还有王祯和,此外殷张兰熙女士也在座。午宴设在西门町的‘石家饭店’,那是一家苏州菜馆,在当时算是有名的江浙馆子了。台北还是秋老虎的大热天,饭馆里开足了冷气,我坐在张爱玲的右手边,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还携带了一件紫色绸面的棉袄,大概台湾饭馆里呼呼的冷气她有点吃不消。张爱玲那天话不多,但跟我们说话时很亲切。

张爱玲与台湾作家王祯和合影

读《花莲风土人物志》一文,最不可思议的是张爱玲因王祯和来到了台湾,他们一行人包括殷张兰熙、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戴天和白先勇一同在西门町的石家饭店用餐,石家饭店是当时知名的生生皮鞋店老板娘的妹妹开的餐厅,也是当时妈妈最想去吃饭的地方,但价位高,可不是一般人常去的吃饭的餐厅,餐厅附近的白熊猫冰淇淋,也是当时有钱人才进得去的店”——隐地编《白先勇书话》,他在编后话里透露,西门町石家饭店创办人,生生皮鞋店老板娘的妹子。

吴汉仁,白中琪《双城故事——从上海到台北的一次文化平移》:“生生鞋业公司系上海皮鞋厂的合作事业,取名生生,有生生不息之意,1950年生生皮鞋由徐一祥在台北衡阳路成立总店,店内布置讲究,门口两层楼高的巨型皮鞋招牌,令笔者印象深刻。”据《申报广告》,上海的生生皮鞋厰,1944年1月10日,在浙江路上正式開幕,生生是家独资企业,厰主徐一夀与台北開生生皮鞋店的徐一祥恐怕是兄弟,鼎革之际,徐家兄弟已经预先在台北布局,徐一祥的妻妹,在台北開的石家饭店,同样都是一种文化的平移,把源于苏州的饮食,移植到台湾。

李敖(1935-2018)

李敖随写录也曾提到台北石家饭店:《看周之鸣藏艺品》说周请“我和小屯吃于石家饭店,石家饭店已降格卖三百元一客管吃够的商务午餐,任你点菜多种,但请吃光以免浪费,此法甚鲜,但做出来的菜,只是很普通的,实在背其老店招牌,听说这种卖法,台北已有多家行之,市场压力使然,老店也老不起来了。
《铁岭市志,人物志》云当地西丰县人谭宪干,字维中,1919年生,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解放前国民党西丰县代县长,辽宁省府专员,解放前夕去台湾,是台湾工商界名人,曾任石家饭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位石家饭店的韩董事长,还是台湾阳明研究院的研究员,也曾得于右任墨宝《阳明示弟立志書》。
于右任草書中堂《阳明示弟立志说》(上图),纪硕生编的画册《書坛巨匠于右任》备注:上款人“维中(宪干)先生”,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八日,生于辽宁西丰谭家廬村,“革命实践研究院”第二十三期毕业,阳明山庄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太平洋学院名誉哲学博士,专财经,擅书法,研究哲学,任台湾财政厅秘书,历任台湾省银行要职,还担任过矿业公司总经理,晚年还出任以他名字命名的“维中生物科学研究院”首任……。与西门町石家饭店有关系的俩个人,生生皮鞋店老板徐一鸣的妻妹,还有这位履历丰富的谭维中先生,他们又是什么关系?台湾的石家饭店和苏州木渎老店,又有怎样的联系,暂且存疑。
张爱玲《重访边城》记1961年访问港台,一点没有提到与台湾年轻作家的交往,但说到接待她的麦先生夫妇,替她在日式旅馆定了房间,因为被单不干净,床上还有臭虫,有洁癖张爱玲难以忍受,“幸而只住了一夜。麦家托他们的一个小朋友带我到他家乡花莲观光,也是名城,而且有高山族,”小朋友大就是当时只有21岁的王祯和,那年陈若曦也只23岁,白先勇24,张爱龄41岁。张爱玲认识他们可能通过美国驻台湾的新闻官麦卡锡,所以白先勇记忆石家饭局是麦卡锡做东。
张爱玲没有说她去台北石家饭店的事,好像也没有说过苏州木渎镇石家饭店,但另一个女作家苏青在《苏游日记》里说过,(1944.2.13)上午游靈厳山……,中午在石家饭店进餐,豆腐羹果然鲜美,但仔细一想,一则游山饿了,二则也许是味精放得多,吃时设非有于右任,知堂诸人诗句提醒,恐怕囫囵咽下了,亦未必细细辨味,即辨味也未必敢说比其他各家馆子所作的鲜好几分几度也。但大体说来,这家的菜是不错的。西门町石家本身就是一种“提醒”,提醒那些播迁到台湾的大陆人,乡愁在此可消。文革结束不久,《人民日报》1980年10月3日副刊,曾登出一篇于右任与石家饭店掌故,题目就叫《时时望大陆》(吴德铎)。苏州的石家饭店1956年公私合营,十年动乱店名被取消,名菜被“禁锢”,曾在石家饭店学厨艺的“江南厨王”吴涌根,去了林副统帅的毛家湾,拨乱反正,店名得以恢复,名菜重新挂牌,但恢复不了的是于右任时候的人文与生态。——上面还是两年前所写,石家现在已经摘牌。


百代脚印
追寻历史的脚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