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上海小学教员,月薪能买几何大米?

文摘   历史   2024-10-30 07:33   上海  

1940年1月10发行



抗战时期的小学教科书

单就生活水平而言,今天上海小学教师和1940年的同行相比,有着 云泥之别,近些年小学教师年薪大致在14万,按现在米价折算,每月相当于2吨大米。1940年米价一直在扶摇上升,如果取年中的米价,小学教师一般工资,只能买半担米。以米价估算今天的工资水平,大约是八十余年前的八十倍。这里只是以1940年上海米价而言,现在年轻教师供房供车,手机电话,夏天还要开空调,这些都是现代生活基本需求,食物支出在消费支出占比越小,生活水准越高,这就是现在常说的恩格尔系数。

抗战时期的小学教科书

1940年1月上海工部局编的《小学教师》杂志有篇《小学教师的生活》(卢冠六)说:现在的上海真是一个畸形的世界,米价从十元涨到四十多元一担,煤球从一元多涨到四元多一担。物价比战前涨起一至二倍,靠薪金维持生活的小学教师,工资却比战时减低了一倍或二倍。

抗战时期的小学教科书

卢冠六说的是1940年春季开学前的情况,我们再看这一年的最后一天,《申报》刊登上海教育界联合会负责人的讲话:秋季学期,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均加倍腾涨,据工部局统计,生活指数,已达战前的五倍,因学校开支浩大,教师薪金不加反减,小学教师月薪一般三十元,中学教师每钟点只有六七角。这位负责人说,较之苦力,小贩,卖票,华捕,均相差甚远。

抗战时期的小学教科书

战前,上海小学教师生活尚可,乡下和内地优秀的师资都愿意到上海来教书。从八一三(1937)之后,南市和闸北被日本人的炮火夷为平地,那里的小学同样遭殃,有的小学校随生源搬进了租界,成为弄堂小学,环境和难民所差不多,鸽子笼式的学舍,客堂间当教室,在亭子间办公,灶头间改男厕,女厕搭在晒台上,每月房租水电贵得吓人。这些弄堂小学大多都是私立的学堂,经费靠的全都是收上来的学费,学校各项开支升高,发给教师的薪水自然减少,教师的薪金只够买半担米,单身尚难得温饱,又如何能够赡养一家老小?

抗战时期的小学教科书

小学教师生活清苦,别的都能将就,但一日三餐是少不了的。有人将小学教员解决膳食方法归集成以下几种:

抗战时期的小学教科书

1,合伙办食堂。请个厨师,吃粥吃饭自己商议,每人月需二十元,办食堂只少要有二三桌人吃饭,这种方法只适合比较大的小学。
2,由校长包饭。校长和校长太太善良,能给小学教师吃得好点,钱也省点。也有会算计的校长和太太,把自家的饭菜钱都摊到了众人头上,教师搭伙的实惠也就少了。

抗战时期的小学教科书

3,学校供免费午餐。这类学校一般不提供住宿,吃的也都是清汤寡水。
4,吃包饭作。费用不小,冷饭冷菜,卫生难保障。

抗战时期的小学教科书

5,在亲戚朋友家寄膳,。来回费时间,吃饭不准时,难免有说不出的苦楚
6.小饭店吃客饭,午餐四,五角,加上早晚饭,每月需十五元,客饭店场地小客人多,等上一个小时是经常的事。

抗战时期的小学教科书

7,二三同事搭伙。因人数少,开销比办食堂大,花费时间也多,白天忙于做饭,批改卷子就只能放到晚上
除了以上几种,还有生活随便的人,让校工出去随便买来吃,这种方法最不卫生,开销也不小。

抗战时期的小学教科书

还有些教师吃饭没有规律,有钱时上馆子吃顿客饭,没钱就到饭摊凑合,再不行就吃上几天白粥,包子,大饼,油条(《小学教师的膳食问题》1940/8/23).

抗战时期的小学教科书

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国难当头,为谋民族解放,教师还需恪尽职守,忍受战艰难。本年一月,蒋介石致电小学校长、教职员工和社会各界,说当年普法战争,德国获胜,论胜利之首功,毛奇认为应该归于全国小学教师。如今抗战民众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远胜于满清时的甲午战争,和1931年的九一八时比较,也不可同日而语,国民能同仇敌忾,觉悟普遍提高,都是因为所有小学教师,平日持续的努力。说了这番鼓励的话之后,蒋介石提出社会要给小学教师特别的尊重,并且许诺一旦抗战胜利,会切实改善教师的待遇。

抗战时期的小学教科书

远水救不了近火,上海教育界要求当局,将下学期(1941)的学费增加20%—50%,除房租以外要将70%的钱,用于增加教师的薪金。上海一些社会团体,也为教师纾困想了不少办法,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了小学教师生活互助会,出版家黄警顽,作曲家陈歌辛,都曾到过互助会,给小学教师演讲或演出,鼓励他们充实业余生活,学习绘画或音乐,参与教科书的编写。青年会还通过开办平民义务学校,既开展了大众文化教育,也给生活困难的教师多点兼课的机会。

抗战时期的小学教科书

孤岛时上海,小学教师虽然薪资微薄,还能得到了相应的社会尊重,小学教师从事副业,也主要以兼课为主,或办补习班,或当家庭教师,或在平民夜校上课 。教书是个“体面”的职业,不符合教师身份的事很少会做。教师因生活所迫,去拉黄包车,踏三轮车的事,大多发生在抗战胜利之后。

抗战胜利后,许多从内地回到上海的人,回了在外省养成的战时生活方式,这些对后来上海的社会风气影响很大。从外表看,战后的上海穿西装的多了,穿长袍的少了——战前上海教书先生穿长衫和穿的劳工泾渭分明。但蒋介石改善教师生活的诺言未曾兑现,小学教师待遇仍然艰难期。1945年发表的小说《后方斗士》,写一个失业的海关会计林先生,找了个小学教员工作谋生,月入五千,不及踩三轮的邻居,后来林先生辞去教职,踩了一个月三轮,收入就有五万,可见从抗战到国内战争,教书先生日脚一年不如一年。

陕甘宁小学教科书


东北教科书(1948)

历史就像一片树林,不管把它归纳成多少种元素,都还是观察后的结果,若想搞清真相,还是要自己钻进林子里、经过一段见木不见林的摸索,等到林子里出来,再听别人高谈阔论,才有辨别真假好坏的本领。民国时期教师生活状况网上已经有不少讨论,民国也分不同阶段,即便同一阶段,内地小城和上海也大不相同,同样在1940孤岛时期上海小学校也是参差不齐,这里抄录的只是八十余年前上海报纸的几个片断,一叶能否知秋靠的还是自己。

民国小学教员薪水制度
民国时候小学教师加薪之类,是归大学院管,蒋介石南京政府建立不久,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下了一道“小学教员薪水制度”的文件,因为各地生活水准不同,订立最低薪水的原则,为学校所在地舒适生活水平(衣食住)的两倍。以江宁县城为例,每月每人舒适之伙食需十元,房租需六元,添置衣服(以土布计算)需二元,共计十八元,两倍便是三十六元,年薪即四百三十二元。这便是江宁县城小学教员最低薪水。除此最低薪水外,还有与学历挂钩的加薪,小学教员当时规定为初中毕业,在此之上每高出一年,大约可以多拿一个月基本工资,最高不超过六年;如果学历没有达标,则要扣除基本工资,最多扣除两个月。为了鼓励教师长期执教,还有一笔教龄工资,每个教龄可多领相当于月最低薪60%的年金,文件还提到课时工资之类,因为情况复杂,暂未制定具体规则。

县名
上海
松江
南汇
青浦
奉贤
学校
203
201
259
152
85
教师
722
540
545
422
303
学生
18729
15185
17736
11685
5598

县名
金山
川沙
嘉定
宝山
崇明
学校
94
56
141
144
331
教师
300
145
383
297
593
学生
5646
5227
11879
10070
19185
摘之《江苏省各县学校教师学生数之统计》1928年8月2日《申报》


百代脚印
追寻历史的脚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