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西门,大南门外,一望皆是棉花田

文摘   历史   2024-11-02 07:30   上海  
内地本無棉,漢字有绵而無棉字,戰國时候南方岛屿种植的“吉贝”,进贡给中原君王,“吉贝”或“织贝”,梵文Karpasi (棉花)音译。南方岛屿种植,是由印度传来的亚洲棉。《后汉书》记载,珠崖(海南岛)人已经知道用棉花织布,称棉花为“橦花”;唐代,华南种植棉花规模可观,白居易《新制布裘》有“桂布白似雪”之誉


古书中棉花还有一名“白叠子”,也是从梵文Bhardrdji  音转来。白叠子原指野生棉,又叫草棉,原产非洲,由阿拉伯,波斯和印度传之中国。东汉时,新疆已经有草棉织品,南北朝时高昌国开始种植草棉,大约16世纪,草棉传到陕西一带,这是棉花传到中国的北路。
元代,棉花在内地迅速扩张,尤其是从南路传入,种性优于草棉的亚洲棉(习惯上亦称“中棉”),这时已经在长江流域传播。至元廿六年(1289年),元世祖在南方各地设置了木棉提举司,元贞年间(1295-1297),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把棉织技术带回家乡,乌泥泾是上海地区最早出产棉花的地方。
现代种植的棉花称陆地棉,也称美棉,清末张之洞由美洲引入。徐光启《农政全书》记一种衣分达46%的“黑核”棉,这是“中棉”达不到的。徐光启書中还有提到榜葛剌棉,或许陆地棉先传入印尼,再传到孟加拉,然后传入中国,那就是说美棉,早在明代或已传入。褚华《木棉谱》记载,乾隆年上海植棉,有青核和黑核等许多种。
这张明代嘉靖年间上海地图,上海县的城東是黄浦江,城北郊外多荒田和墓冢,南京条约後,这片地划给了列强,称为彝场,夷场。《酒馆琐谈》(1872)是最早介绍上海租界餐饮的文章,其開头就说:上海彝场一区,當日实北邙也,墦间之祭则有之,酒馆何有哉。北邙即荒芜坟场。而南门和西门外是高昌乡,这里才是老上海富庶之乡。

上海物产,昔日以棉花为大宗,四乡所植皆棉,即西门及大南门外一带,每当夏秋之交,除略种园地以外,亦几一望皆是,(海上漱石生《上海沿革考》,说的上海只是旧城和四乡之地的小上海),侬坐在老西门大富贵楼上吃饭,想象窗户望出去,雪白棉花看不到尽头……,棉花上海话叫“花”,末代花田主人舍弃几百年祖业,不是因为国家征地,也不曾有过军阀圈占,而是随了地价增值,由市场经济所决定。

“近因地价日昂,田主以种此区区,每年所入虽丰,为数究竟无几”,,棉花收入再多,与出讓土地相比,都是区区小数。况且种棉不能旱涝保收,“不如出售与人,可得善價”。因此西南各处,渐次辟为市廛,非特已无棉田,即園地亦無人耕作。老城厢外頭棉花田和菜园消失,距漱石生写文章时间(1925)不远。
西南各处房地产“渐次”开发,从前徐家汇不过西南角一处乡镇,1910年郑孝胥移居徐家汇虹桥路,在那里造了乡村别墅,电影明星陈燕燕写《徐家汇即景》说:这里是都市,也是农村,是夜巴黎,也是穷乡僻壤,羊肠小道,弯弯溪水,葱绿的菜园,古旧的坟墓……。时间已经是1935年,直到五十年代初,徐家汇还是城乡结合部,上海四郊“渐次”修马路造洋房,一渐就是几十年……、
非特已無棉田,即园地亦無人耕种,冬间最著名之塌棵菜,亦俱来之二三十里外之乡间,近处无从觅購”。南乡塌棵菜是上海名特产,种到别处种气立变,卖得棉花田同时,也卖掉了西城南城外面的菜园子。水蜜桃龙华最著名,近日(1925)亦桃园渐鲜。
蚕豆,珍珠米等亦为土产,近则来自浦东者多。这里说的土产皆是上海老城和四周出产,无论宝山还是浦东都不在上海范围。王瓜,茄子,豇豆,扁豆,毛豆,丝瓜,鸡毛菜,蓊菜,草头,油菜,弥陀芥,银丝芥,辣椒,葱,蒜,韭菜,向来以南门西门外园地所种为佳,近则亦俱来远处。开埠之前的“小上海”,城里人吃菜靠西门南门外的菜园已经足够。小上海变成中上海,中上海成为现在超级大上海,蔬菜基地现在已经建到了山东,菜販卖的是广东冬瓜,宁夏的青菜,啥辰光再出几个海上漱石生,即时报道而今上海菜市沿革。

只有荠菜,马兰头,枸杞头,向来产自野田,无人种植,因初上市时价钱甚贵,乡人竟有特地栽种者。【原来一百年前,上海就已经吃不大到野菜,现在看到菜场野生荠菜,阿要多个心眼】,


又洋葱头卷心菜等,(从前不曾有)近来种者亦多,为始不可谓之新土产。——海上漱石生《上海沿革考》连载四百二十天,文章按专题讲,上海物产一章,《时事新报》就连续登了三天(1924.8.20-22),从老东门,大南门外一望皆是的棉花田開讲……。


百代脚印
追寻历史的脚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