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样发明黄包车(下)

文摘   2024-08-30 07:23   上海  
早在17-18世纪,巴黎街头就出现过一种称为“Vinaigrette”的人拉的二轮车。画家兼雕刻家克劳德-吉洛特(Claude Gillor 1673年~1722年)的画里,曾经描绘过两辆。“Vinaigrette”一词来源于“vinaigre‌“醋”,它的简约与当时卖醋小贩手推车相似。欧洲二轮的“卖醋车”,在提倡平等的法国大革命声浪中消失,但十九世纪中叶,二轮人力车,又在日本被重新发明了出来。上回重点是说,人力车发明人究竟是西方传教士果伯,抑或东京厨师和泉,菜贩铃木,车匠高山,下面继续讲和泉铃木及人力车在日本飞速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西方的平等观念。

发明人铃木是个菜贩

和泉等人从政府获得经营权,于是他们开始寻觅乘客,他们在桥下的公告牌下展示自己的新车。围观的人很多,但问津者寥寥。铃木动员自己的家人充当乘客,自己拉着车子在街头转悠。人力车很快找到了乘客,但轿夫们的生计,从此却受到了威胁,轿夫们迁怒于人力车的发明,然而最后他们还是改行接受了轮子带来的机械优势。

东京政府下令给和泉、铃木和高山人力车的经营权,后来因改变交通税的征收办法,使得这一命令失效,结果三个人力车的发明者一无所获。但事实上即便没有这次税改,人力车专利想必也不能持久,因为人力车实在太简单也太容易模仿。
在和泉等人获准经营后两年,新闻杂志上就说,东京已有了4万辆的人力车。而在他们刚获得许可的1870年,东京的自行车加人力车总计也只有266辆,但一年后在政府的许可范围已有10820辆人力车,接下来的一年增长为24522辆。1874年国家一项统计显示,人力车的生产量已超过了20000辆,
半数的人力车集中在东京和大阪,人力车从这两个大城市沿着道路向外辐射。

明治天皇出巡为

人力车的传播铺平道路

道路的延伸则为明治天皇的出巡所推动。一生曾90次出巡的明治天皇,明治五年(1872年)开始他在位以来首次巡视。又过了5年,这个特别热衷于旅行的天皇,最远到过了北海道。在天皇出驾之前,要挖掘好沟渠,建造好道路和桥梁,于是贵为天子的明治在前面铺路,最平民化的交通工具——人力车才得以传播

人力车的便宜与快捷是它突飞猛进的根本原因。铃木等人的专利申请已说明人力车只需一个人就可运行,东京政府又制定了一个低廉的收费标准作为批准它的条件。

除了收费低廉,坐车人还可节省因坐轿子,不能当日往返开销的住宿和杂用钱,那时候日本人力车不只是城内的交通工具,它常被用来跑远路,如果坐轿子走那么远就无法一天往返。

然而更重要的是人力车的发明,正处在德川幕府放松对流动人口控制,以及日本开放的港口城市,贸易欣欣向荣的时期。进出口贸易大量需要生丝、茶和其他货物,而长途通讯还未成熟,使得从事外贸的商人必须在港口、工厂和市场间来回奔波,便宜、迅速、方便的人力车这时就成了他们首选的交通工具。

明治时代人力车是在不断的反对声中普及的。国外归来的日本人以及到日本的西方人,第一次乘人力车,多少会有法国青年 Guimet 那种心情。一个叫比喜田荣木( Hikida Eikichi)的年轻记者,非常赞同解放人力车夫的论调,他于1891年向众议院递交请愿书,要求将人力车夫及其他穷人,送到北海道去从事生产。他的请愿得到一些外侨团体的支持,他们的提案,在两家日本的英文报纸《邮报》和《使者报》上,很有影响。但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证明支持他的日本人并不多。
与比喜田的观点相反,1894年《京都新闻》的社论,对批评人力车不人道的论点大加抨击,说那些头戴礼帽,叼着进口雪茄,轻松愉快地乘在掀起尘士的人力车中赶路的人,有时也会鼓吹人道主义。这些人通常是来日本的美国人或欧洲人,托人力车的福,他们在度假时便宜、方便地到处旅行。回到他自己的国家后,却又说:日本是个残酷的民族,他让自己的人民用车拉客人。”

反对乘人力车还有别的理由,譬如指责坐人力车会使青年人失去锻炼强健体魄的机会,1886年一群基督教徒宣布成立”节制交通工具社团”,规定社团成员如非紧急情况必须避免乘马拉车、人力车或骑自行车旅行。这种对人力车的消极反抗,也都像比喜田解放人力车夫的计划一样没有结果。
人力车满足了快捷便宜的运输需求,它存在的目的或理由是依照了社会经济学的原理。任何对人力车发展的焦虑和反对者的呼喊,都不可能导致它的灭亡,人力车是满足社会经济需要的一种产物,只有被更快更便宜的运输方式取代之后,它才会自行消失。
人力车通常被认为是载一人的交通工具,但1870年人力车在日本再次发明时,它就被制造成一人座和二人座两种。载一人的车内部最宽为60厘米,载二人的车更宽一点。宽敞的人力车在明治时代的早期似乎非常风行,照小说家西户绿一郎(Saito Ryoku)(1867年~1904年)的说法,二人座好让结伴旅行的乘客促膝谈心。他们坐在暖和的皮座椅上谈笑,这时人力车的速度就显得并不重要。

游客在日本体验坐人力车感觉

二人座也是夫妇,包括绅士和陪同的艺伎最爱乘坐的,它激发了名为《在两个人的车篷下》和 《紧贴的脸颊》之类歌曲的创作激情。如果相信那些人的话,那么人力车应该是浪漫故事的催化剂,当艺伎和她们的情郎在黑暗中,腿上只盖着一张毯子,看着人力车夫的灯笼随着车子的节奏欢快地跳动,突然车子颠簸了一下,她贴着他作为依靠,他用臂膀搂着她⋯⋯没有后视镜可招来多管闲事的目光。
明治中期,一人座和二人座的车比例大约是一半对一半,到了1912年,明治时代的晚期,这种“爱的人力车”在日本街头仅占 0.01%,衰败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它速度太慢。明治时期的日本人急着想追求文明和开化自己,对他们来说越快到达目的地越好。为从容不迫的旅行而造的二人人力车很快就脱离了时代潮流,它的衰败使人力车夫兄弟会的一部分老年车夫感到悲伤。因为老车夫喜欢慢慢地拉二人座的人力车。

最原始的木轮人力车

明治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人力车无疑证实了这种时代精神。尽管早期人力车很便利但并不舒适,轮子直径仅90厘米,由8到9块弯曲的木头组成,每部分都连在一个由两个轮辐组成的毂上。轮子与轮辐是橡木做的,毂是由榉木做的,轮子外边包着薄铁片。因为没有弹簧,人力车驶过高低不平的道路时总会发出刺耳的噪音。
人力车驶过颠簸的乡间小道时还时常引起孕妇流产。日本当时颁布法令,提醒人力车夫拉载怀孕妇女时要特别小心。另外人力车的车篷每次使用都要费事地重新裝置,来不及扯篷一场阵雨会把乘客淋成落汤鸡,然而早早放下车篷又会因为桐油纸的气味让人感到不舒服。

有一个人和人力车的改进是不可分的。他名叫秋叶大作(Akiha Daisuke)。大作依照秋叶家的传统,在明治时期经营一家马具店。明治元年(1868年)他买了几辆马车,在东京和川崎间进行公共马车的运营。我们可以回忆下冈莲杖,他也在川崎与横滨经营过类似的业务,很可能这两位企业家相互认识,照一种说法第一个发明人力车的是大作,但他却第二个申请制造的许可。Goble 执着的发明,很可能经下网莲杖之手传到了大作的面前,不过情况确实的话,Goble 应该要求与大作分享利益,而事实上他并没有这样做。

不管怎么说秋叶大作对人力车做了许多改进,他的名字不该与人力车分开。他改良了挡泥板,增加踏足板,在车杆末端设计了所谓象鼻的金属装置,用以支撑停放着的人力车;他油漆了车身,并从西洋马车中获得提示,把车身造成了圆滑的船型,用布和皮草装饰内部。简而言之,他使这种货车与马车的“杂交种”活泼起来。更重要的是,他给人力车加上了合适的弹簧。这个人力车发展中令人舒服的部分出现于1871年。4年后,大作给车装上了带弹簧的车篷。还有一些不出自大作的改进,其中之一是橡胶制的车篷,它大约在1880年到1881 年间首次出现。他的初次登场并没有导致桐油纸车篷的直接灭亡,以后的几年它们被同时使用。

二战后东京街头

美国占领军

世纪交替之时,木轮终于让位于橡胶轮。1895年,橡胶轮人力车由在东京的Morita 自行车厂制造。10年后,秋叶大作的继承人成为 Goodrich 公司人力车与马车橡胶轮胎制造的唯一进口代理商。他在橡胶轮胎的广告中这样宣传道:“病弱者,及重视自己健康的绅士、太太的完美选择,因为它减少了振动与噪音。”它真是很完美,

但橡胶轮胎的主意最初先得让人力车夫接受,可这些人不喜欢这个玩意。人力车夫拉着车,铁皮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压过地面。响亮的金属声对他们的耳朵来说是音乐,是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丁丁当当的劳动号子。他们甚至去制造厂要求把人力车上的橡胶轮子换掉,他们抱怨橡胶轮剥夺了他们引航的声音,以至于现在的街上只有那令人厌烦的单调脚步声。制造商们花费了许多精力向人力车夫说明橡胶轮胎的好处。一个公司销售部的总管甚至在人力车的屁股后面边推车,边向前面拉车的人宣传,这时他或许得把嗓音提到最高程度,才能盖过人力车丁丁当当的响声。

橡胶轮胎终于开始流行了,但并不是靠急性子的售货员,而是因为人们更喜欢橡胶轮人力车平稳的乘坐享受。那些坚持要拉出铁皮咔嚓响的车夫很快就不再坚持,继续用老式车子就会拉不到生意。橡胶轮胎的普及因为橡胶产业的迅猛发展而大大加快。1912年,日本15万4千辆人力车中,已有90%配上了橡胶轮。

孟加拉国的彩色人力车

从一开始,人力车的车身就为金银漆艺术画提供了可观的空间,那上面的图案就是“喷画”,它是由以下的方法创造的:先用漆画一个图案,再在油漆未干时撒上金粉或银粉,然后再用漆一层一层地盖在画面上,最后用木炭磨光。图案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1871年,一个好事者站在街角上,花了几个小时记录了所有经过的人力车上的“喷画”及其图案,在他的 “人力车鉴赏指南”中列出125 种以上,他的统计以“狮子和牡丹”开始,以诗句“千里一瞬间”作为结尾。

韩国人力车老照片

一个在日本居留的英国人伊莎贝拉•碧黛认为日本人在人力车上喷画的“盘龙、牡丹丛、八仙花、菊花或神话人物”图案都很俗气,日本当局可能也这么认为,东京和大阪的政府不久相继颁布了“禁止在人力车上喷画”的法令。最后1886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一套地方政府必须坚决遵守的管理人力车的规章制度,其中一项就是规定人力车必须被漆成纯色,必须在车背显示许可证号,而金色或银色的图案可能会使号码不易看清。喷画人力车到了1888年至1889年间己在日本街头消失,但这种漂亮的人力车并没有完全失踪,相反在南洋它却仍然很流行。

译者附记:

人力车是19、20世纪之交,我国城市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西方人到中国,看到满街的人力车,以为它是中国的又一发明,而其实它是由日本传来,故又称东洋车或洋车。1873818日《申报》称,洋泾浜一带已有人力车的往来,当天的报道还有《拟购东洋小双轮车》的消息,说在洋泾浜一带独轮车“日甚一日”,坐之者喜其“便而且捷”,但式样和“西人双马车相似”的东洋所制小车更胜于独轮小车,并说沪上西人正打算“集本银二万”创办一家公司,从日本引进900辆小车,租于华人,每月收租金2元。18741月这家公司开始在报纸上刊登出租“外国小车”的广告,只过了8年“仅英美租界中外人士都使用的人力车”就有2500多辆。上海的人力车很快辐射到全国,至20世纪的20~30年代达到了鼎盛,不到200万人口的北京当时约有车10万辆,香港全盛时也有8千辆,西人利普斯估计中国人力车总数40万辆,显然过于保守。人力车几乎遍及东亚和南亚,但是就连最近出版的《上海掌故辞典》也称创制者不详。本文根据网上文章《Hannessing man in an age of enlightenmen》编译(网址为 http://www.mmjp.orjp/jinrikishal-e.html)。关于人力车的发明人,除本文提到浸礼会传教士Goble 及日本人铃木德次郎等两种说法外,《上海掌故辞典》还有“横滨英国领事馆牧师佩里”一说。希望这篇文章的发表能给人力车发明史提供材料。发表于2001年第4期《寻根》杂志


百代脚印
追寻历史的脚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