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锡田(1861-1940) |
这位老伯是浦东陈行人,先前秦家也是种地人,自高祖始以读书成名(考上秀才),之后秦氏成了浦东书香门第教育世家,现在三林中学前身三林学堂,就是老伯与父亲秦荣光创办,学堂教新学,除了历史,地理,数学,还教英文,教法文。老伯长期生活在陈行,亲朋大多是周浦人,对家乡人文地理十分熟稔,空闲辰光用船歌形式,创作了二百余首,题为《周浦塘棹歌》,棹就是划船的桨,古代江南人出行常乘船,买棹就是雇船的意思。白居易诗:近听樵子语,远听棹郎歌。现在人读《周浦塘棹歌》,可以知道许多老上海风土人情,研究上海史的人常拿它当史料,老伯的棹歌写在社会大转型的时代,最能体察世情事物的新陈代谢。 |
黄浦分支周浦塘,一湾一曲一村庄 九十九曲到周浦,周浦东西街路长 |
周浦塘多曲湾,相传塘口至周浦镇九十九曲,周浦镇自永定寺迆东,至李将军桥,长约二里。 |
地图上看周浦河 |
今日永定寺 |
黄浦江有条支流,从周浦镇由東往西,在塘口镇流进浦江。偶尔去周浦白相未必注意,周浦镇就是因这条水得名,它曾是南汇的运粮河,各省的漕粮最终运到北京皇仓,由此可见周浦河通畅有多么的重要。但老底子周浦河上游歸南汇县,下游歸上海县,为了疏浚河道费用由谁承担,下游和上游乡绅打了几十年官司,最后是下游赢了上游。
莫言依样画葫芦,一样葫芦几样模。 幻出四方兼六角,法书名画迹工摹。 |
葫芦初结果时,范以模,使成各种形式,刻虫鱼花鸟及隶篆等书,果老去模,纹皆透现,名“套板葫芦”。贯卿族叔祖最擅其技,一枚可售银币十馀元。 |
上面这种工艺品叫“葫芦器”,邓之诚《古董琐记》话:始于清康熙年,瓶,盘,杯,碗无不具,阳文山水画鸟,题字清朗,不假人力,葫芦结果后将它纳入做好的模子里,随着它的生长,便成为预设的器形。但做葫芦器,千百只中能够成功的只有一二,曾见一方砚盒,工致平整,承盖处四面吻合,高明工匠也难做到。葫芦器周浦人称“套板葫芦”,当地擅长这门手艺的,便是诗人秦锡田的族叔祖秦贯卿。 |
落尽菱花水国秋,采菱坐桶当扁舟 儿童热闹沿街唤,不卖馄饨卖狗头 |
大桶式椭圆,俗名河船,直水不沉,坐之可采菱。小菱两角者名“馄饨菱”,四角者名“狗头菱”。狗头菱易生而结实繁,儿童煮熟沿街叫卖。 |
菱是江南水乡特产,采菱要坐在椭圆形的木桶里,野菱都是四只角,家养菱有许多品种,周浦地区有馄饨菱和狗头菱两种,馄饨菱两只角,或者四只菱角都已退化,形似馄饨。狗头菱四只角,产量较高,儿童煮熟沿街叫卖。从前上海市区有不少卖菱的小贩,生菱熟菱都有,没有牛油果,猕猴桃,菱是小囝喜爱的零食。 |
一丛慈竹放新篁,骨肉停匀节细长 雅合洞箫羌笛选,知音未遇蔡中郎 |
慈竹俗呼慈孝竹,竿细节疏,可为箫笛,乡民植数杆于隙地,或以悬帏帐衣中。 |
年轻时在山区务农,当地盛产毛竹,上山伐竹子运到公路边,由公家收购,工钱按毛竹粗细计,还要乘以里程,山路七上八下,就是七公尺或八公尺算十公尺,俗话上山容易下山难,收竹的人将此话数字化。毛竹虽有粗细,大致也都有碗口粗,除了山上的毛竹,山边田埂还有很细的野生竹仔,派不上什么用处,江南所谓慈竹,可以制乐器,也可用来挂蚊帐,这种不粗不细竹子,应该也是人工精心选择的结果。 |
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叠改良 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村 |
陆家宅在陈行北,轧花最盛,日出花衣数十担,自火机行而乡庄小轧户哀矣,轧车初用土法,器拙而缓,光绪中东洋轧车以铁为轮,力重而出衣多,人争用之。 |
上海浦东浦西农村,以种植棉花为主,收好棉花也由自家织布出售,《棹歌》写作年代,是传统社会转向现代辰光,从前手工轧棉机,光绪中开始被日本进口简单机器取代。 |
夏时菜籽秋时豆,送入油车好榨油。 菜籽换油油罢榨,油车场畔昼眠牛。 |
菜籽,黄豆,送入油车蒸之,榨之,其液成油,可供食用,其粕成饼,可成肥料。近来市販购牛庄油,以换菜子,农民贪其利,争往交易,又棉花价昂,塍间皆不种豆,黄豆出数骤减,油车生意几绝矣。 |
农民虽然种棉花为主,但棉农为了方便生活,仍然自己种蔬菜,种油菜和黄豆,於是就有了专门榨油的作坊,随着海运便利,山东地方豆油,花生油涌入上海,商人便用进口食油与农民换菜籽,现代纺织厂也在冲击落后的生产方式,棉花收购价上涨了,农民不愿意在田埂零星种黄豆,油坊生意也日渐清淡。1968年我去江西山区插队落户,穷山沟里的油坊仍然生意兴隆,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那时骗骗不懂自爱的男人的话,整个社会要想步入文明,那是一桩很难很复杂的事情。 |
航船来往惯乘潮,汽艇开行客广招 帆力哪如机力健,年来航业日萧条 |
航船日往上海者,陈行两艘,桥头,塘口各一艘,来往松江,周浦镇者四艘,自小轮船湾泊塘口载客后,松江航船减至二艘,其余各航船亦不能按日开班矣。光绪末,有周浦小轮经桥头,陈行,塘口开赴上海者,不久就即停息。 |
周浦河也是通往上海水上交通线,早年坐的航船侪是木帆船,陈行有两艘,桥头,塘口各一艘,周浦共四艘。自从有了小轮船,木头船才渐渐消失。 |
为有轮船淞沪行,集资八百埠头成, 船徐到埠人徐上,波浪如山总不惊。 |
小轮停泊江心,由江心载客上下,风浪猛击,势极危险,至光绪三十三年,浦濱建轮船埠,约糜银八百元。 |
黄浦江小轮船,最初只能停在江心,上下的客人都要先坐小船靠上轮船,如果遇到大风浪,上下船容易出危险。光绪三十三年在江边造了个轮船码头,建筑费八百块大洋,直到此时轮船才能徐徐靠岸,旅客才能稳稳上船。 |
玻璃轿子障青纱,近日风行江北车 无奈路途多缺陷,要防蹉跌莫欹斜 |
独轮小车呼叫江北车,近世盛行,而路政不修,坐者不甚安适。 |
独轮小车是与太平军作战的淮军带到上海,传到河道交叉的浦东郊区应该更晚,详细请点击看:江北小车上海盛衰史(1862-19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