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7,25《大公报》《每日画刊》上的这组老照片,记者吴宝基拍摄,吴也是《时事新报》摄影记者,照片下方的注释,抄的都是当年当月的报纸……
卖冰:1936年上海有天然冰厰150家,大多分布浦东六里桥,高桥,白莲泾。这些地方是渔船和冰鲜船的出口,它们便是天然冰主要用户。渔轮出船需要三百担(冬季)到八百担(夏季),冰厰是通过承包商销售,冰价因气温而决定:冬天寒冷,冰厰的贮备多,冰價就会下降;夏天气温越高,冰價也随之上涨。1936年,冰厰储备较多,价钱走低:渔船每担冰一角五到一角七;冰鲜船二到四角;菜馆和零售商五到六角,这个价钱只有1935年的一半。1936年全市储备天然冰大约九十萬担,因溶化损耗,以六折计算,也有五十余万担,应对市场需求足够有余。夏天到弄堂叫卖还有很多是少年兒童,那是又一个儿童故事。照片:用独轮小车运送冰块,上海当时有机器冰和天然冰两种,天然冰数量大,多用于制冷,机器冰可用于冷饮摊做刨冰,但也存在传染肠胃病的隐患。参见《全市天然冰厰之调查》1936.7.23《时事新报》 |
劳苦者的甘露(马路上的施茶):上图-茶水桶木架两旁柱子上“耶稣说信我的,人就永远不渴”,语出《约翰福音第六章35节》,原文为【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给劳苦者甘露的是沿街商铺,还有包括教会在内各类慈善机构。但茶桶日常无专人看管,小孩在茶桶边玩耍,桶盖没有盖严,致使茶水卫生没有保障,工部局为此进行检查,督促做善事的人要善始善终。 |
公园纳凉者:1928年6月1日,公共租界公园正式对华人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天清晨五点,闭园时间不一:从前兆丰公园(极司菲尔公园)即现在中山公园,为晚上七点半;外滩公园为夜间十一时。开园前工部局统一发售四家公园(兆丰分公园和动物园两处)的常年入场券,(并非内山所说门票涨价后才发),两星期即发售四千张。没有年券的游客,门口可购门票,最初每人只收铜圆十枚。开放头一天外滩入园最为拥挤,单买票入场者就有2400余人,虹口和兆丰購票入园也有五百余。现在大概没有几个青年晓得,华人能进西人公园游览,至今还不到100年,而距离这张照片拍摄只有八年。(内山完造说:租界公园向华人开放,有什么妙法拒绝苦力?) |
马路上的露宿者:炎热夏天,劳动者居住环境差,夜晚露宿弄堂里或街边十分普遍。本年,法租界警务处,以小菜场和马路人行道,深夜有人赤身露宿,与卫生交通有碍,晚间派捕房探员,分巡各处加以劝阻,不许露宿街头。(《申报》1936.7.26)。.英租界和华界夜间露宿的,巡捕房怕是管不过来,人民政府体察民情,好像从未干预过街头露宿的人,等到劳动者也能住上二室一厅,蜗居在南市梦花街,也能開着空调过夜,除了流浪汉谁还会在户外露宿。 |
西瓜:来源——远的平湖,练塘,常熟,近的南翔,莘莊,三林塘;西瓜因受冷饮排挤,加上市面不景气,上海瓜价或许还不如内地。瓜农到沪后,必须经过地货行代卖,这类地货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最多在十六铺,天潼路,吴淞路也有,苏州河黄浦江岸上停满西瓜船,卖瓜的一个个用手搬到岸上,装在竹筐里。西瓜买卖以杠为单位,一杠就是一大竹筐,约有三四担重,筐里是通货,瓜贩子买到再挑拣分类,好的卖给公馆,差的卖给小贩。这一年七月份,上好的瓜要卖三块一担,差的一块一担。会做生意的瓜贩子,每天能卖掉廿担,在弄堂里叫卖的,或许一担也卖不掉。那年头西瓜品种,以雪瓤西瓜,老虎黄西瓜,卖得最好,吃瓜群众现在大概没有人知道,西瓜里的老虎黄。(《大公报》1936.7.31《上海的西瓜生意》黄影呆) |
虹口游泳池中: 1936,上海游泳池比之前六七年普遍得多,但资格最老,影响最大,仍是江湾东体育会路口的虹口游泳池,创立已有二十年历史,对市民开放也有七八年,虹口泳池当时上海不算最大,但环境优雅,交通便利,来游泳的人比别处更多。1932年一二八之前,虹口游泳池票价仅二角,后来人太多,票价涨到了四角,周六日,甚至要五角大洋。星期三下午二点到五点,那里还有妇女儿童专场。八十余年前男女同池游泳,记者忍不住还要说上一嘴。奚堪《虹口游泳池》《大公报》1936.7.29 |
冷饮摊:“酸梅汤要伐,三个铜板一杯,又凉又解渴”,1936.7.28《大公报》记者朱华《天气热到九十几度,街头冷饮摊的生意忙》,原本关注街头冷饮卫生堪忧,但采访了弄堂口一个冷饮担子,和老板谈了一会,不免心生同情,这个担子卖刨冰,冰淇淋和酸梅汤,布置得吓气摩登,还有假山石作点缀,先买一杯十二个铜板刨冰,然后开始发问:生意好可卖到十三元,落雨天还不到一块;卖刨冰生意最好,从前冰激凌也不错,现在冰激凌店家多了,价钱也不贵,冷饮摊每天一小桶冰激凌也卖不完。冰激凌店的刨冰和摊头相差无几,所以刨冰生意不错,赚头也足,三角钱一瓶果子露,可以做二十杯,机器冰也便宜,酸梅汤现在不过是附带生意。……这是辛苦生活,除了照会开支(纳税),一天不过一二块钱利润,这点钱要养活一家,况且只有夏天短短时间,记者原想宣传租界的卫生规章,听罢小贩的吐槽,劝诫的话又都嚥了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