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上海人吃火腿有哪些讲究?

文摘   历史   2024-11-06 08:05   上海  



同治二年

1863年5月5日

外国火腿广告

《上海新报》

 八十六期 1940/ 7 /8

我們夏季所吃的菜,無論是葷的或素的,总要求其清淡有味,过於浓厚的菜,是不適宜於夏季的。夏季中最淸淡有味的荤菜,要算是火腿冬瓜湯了。你們一听得火腿二字,定要“嚇”个迴旋,以爲火腿是貴族化的東西,怎能插入經濟菜單呢?其实火腿虽名貴也有經濟的吃法,你上火腿店买火腿時,不必買上腰峯、中腰峯,只要買琵琵頭,大約一塊錢左右,就可買一個了。你買了回來,就隨時切幾片,和冬瓜一同做湯,我家買了一個琵琶頭,可用四五次之多,虽是不多幾片,然而湯中也很有火腿的鮮味了。素的湯,用乾菜香菌毛豆同做,再浇一些麻油,也清淡有味,和火腿冬瓜一样的可以下饭。
金华火腿加工时要经过削割,修整成琵琶形状,然后倒的悬挂,琵琶头处瘦肉少骨头多,盐分含量高,适于炖汤,华英女士说的琵琶头,俗称滴油。买一个琵琶头那时候只要一块钱,却可以分四五次吃,孤岛时期,算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吃法。但怎么吃琵琶头,也是很有讲究,从前北方人不懂吃火腿,把“滴油”的一部分,未加削裁就吃下去了,吃得舌头像粘上膛一样油腻涩嘴。梁实秋晚年在台湾,经常怀念大陆的美食,有篇《火腿》就是回忆他在大陆食火腿的经验:在上海大马路天福市,买四角钱熟火腿佐酒下饭,“至今思之犹有余香”,北方人见了火腿就发怵,便是他在《火腿》一文开头的话。梁实秋原本也是他所说的,只晓得吃清酱肉的北方佬,后来在南京吃过了北万全的清蒸火腿 ,抗战时又在重庆云南馆子,尝过大厚片的叉烧火腿夹面包,但在台湾能够修理“滴油”自家烹调,靠的怕还是从小就在上海生活的年轻太太韩菁青。

《申报》1936年4月8-10日

上回说美国商务参赞安立德对中国出口做了详细调查,排在报告前十的出口物产依次为:猪鬃,贝壳,牛,狗皮,鸡蛋,羽毛,鱼类,野禽,野兽,人发和发网……排在第十一位为火腿,1917年,中国输往美国的火腿,约三百万磅,价值银五十七万两,(约合美金五十五万元),英国输入比美国更多。

我们通常说南腿,北腿和云腿是中国火腿的三大品牌,云腿以宣威闻名,安立德评价,云腿号称最良,杭腿和湘腿次之。杭腿(杭州火腿),应该就是在上海名气最响的金华火腿,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南腿。北腿则是出产于江苏如皋等地的苏北火腿,所谓湘腿,恐怕是个翻译错误,湘应为“江”,即江苏或江北出产的北腿。
安立德认为,云腿号称最良,或许当时出口美国的三百万磅中国火腿,主要都是云腿。据安氏说,百余年前中国火腿出口的码头为上海,汉口及杭州。而他本人曾出任过美国驻汉口的领事,汉口也正是云南和四川火腿的集散之地。云腿不像金华火腿不加修饰,方方正正一大块,每只约在十斤左右,外形虽不及金华火腿美观,但其味道鲜嫩却较金华火腿过之。再说云腿脂多肉厚,烤熟后用来夹面包,丰腴适口,安立德云腿为中国火腿之最,大概是因为符合西方人的饮食习惯。
脂肪过多(占全腿1/2),香气不足的云腿,不符合江浙人的口味,而且民国时以木箱装运的云腿要经过香港才能运抵上海,运费不菲售價自然就高,所以每年上海销售也就六七百只(1936年统计)。
出产于浙江的火腿,过去都称为南腿,俗称金华火腿,但金华本地只生产其中一小部分,其他如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浦江,武义都有出产,尤以东阳的出产最多,全国驰名的“蒋腿”,就是产于东阳的上蒋村,蒋腿的发明者名蒋雪舫,所以也称之为雪舫腿,蒋雪舫去世后,他的后代仍以祖传秘方泡制,全都称为蒋腿,只是在火腿上另加记号,以便相互区别。


《浙江商务第1卷第3

东阳县蒋雪舫火腿之调查

1936

1936年《浙江商务》记者徐世浩到东阳上蒋村进行过实地调查,是他发现蒋雪舫确有其人,由他创造的雪舫火腿,已经有百余年历史,那时(1936)已传到了第三代,孙辈分设了五家字号。以1934年为例,正宗雪舫火腿总计出产127872市斤。雪舫腿传人对记者说,他们家工艺并无特殊之处,只是选料格外严苛而已。蒋氏选腿有所谓五不腌(皮太厚太粗不腌,脚太长不腌,腿太大太小不腌,油太厚不腌,腿骨太粗不腌)。记者探不出祖传秘方,主人最后只肯透露,腌腿要视气温加盐,天气越热加盐越多,时间的间歇也越短,而腌火腿仅限于十月下半月到十二月之间,所以正宗蒋舫腿数量终究有限。前面说12万余市斤,大概也就三万只不到。
辛亥前蒋腿都是自产自销,民国初蒋家作坊渐成为少数大火腿行的代工厂,火腿也全都归几家大商家出售,当时与蒋腿定有合同火腿行有杭州的方裕和,万隆和泰阳公,上海主要归先施公司经营。蒋腿的市场价大概比一般金华火腿高出10-20%,以先施公司为例,作坊卖给公司每斤五角余,先施售出价七角,一转手就获利二角。

开头那张吴友如“羹分玩月”图,画的是中秋给亲戚贺节送礼或女儿回家省亲,女主人打着伞提着月饼,一女佣捧着盆菊花,另一女佣双手各携一提篮,提篮上还系了条火腿。火腿是江浙一带年节送礼最常见的礼品,也是稍讲究的宴席少不了的食物,端午,中秋和过年,从前称为三节,常去青樓冶游的人,都要在妓院摆酒席,这叫做吃“司菜”,说白了就是嫖客给妓院送的节礼,六元,八元,十元不等。司菜照例都是鱼翅,火腿,鸭子,鲜鱼四碗。火腿在上海人生活中必不可少,老城厢卖火腿腌腊店家集中一处,取名“火腿弄”,地名一直沿袭到现在,安立德民国初的调查说,上海为优等火腿之大都市,故欲得大宗上海之火腿,可求之上海。

《申报》1936年4月8-10日

据中国徵信所《上海工商业概况第21篇》调查(1936),本市火腿行快速发展,始于民国十七年(1928),九一八之前(1931)经营火腿的商号多达200余家。上海火腿业分为诸多行,其中金华兰溪商号,但火腿生意。而丹阳帮店家虽占全行业的40%-50%,其主营却是冻肉和,卖火腿只属其兼营。此外宁波镇江徽州帮等。因受中日战事影响,火腿销路锐减,北腿由四五十万减到三十万,南腿最多时六,七十万只,1936年的统计仅三四十万。1936年,上海最大火腿店仍有七八家,如南京路金蘭,北万有全,东门路的南万有全,福建北路的滙豊,河南路,南京路口的駿丰等,这些店名传到现在怕只有万有全。前面提到梁实秋在台湾怀念早年经过南京路,在天福市买四角钱熟火腿佐酒下饭,其实,他说的是民国三年八月初三开张的天福南货店,先是开在南京路小菜场东首,民国十六年迁到虹庙弄口,天福不只卖金华火腿,开张时还卖过茶腿,茶腿是金华火腿中上品,其味淡,可以做茶食吃。传说红顶商人胡雪岩吃火腿非茶腿不吃。现在喜欢说“大国工匠”,读《蒋雪芳火腿之调查》忽然想到,大国需要工匠,工匠未必需要大国,尤其蒋雪舫那样农业时代工匠,无论先施公司还是计划经济,恐怕都没有给他们家庭作坊带来美好前景。



百代脚印
追寻历史的脚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