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一种“注定”吗?
注定也好,如果已经注定,那么一个人想要摆脱无聊,意味着他只要学会去选择另一个赛道就可以,即,选择痛苦。
我不相信我们人的一生只有“痛苦”和“无聊”两种情绪,但我相信它们是我们漫长人生过程中的主旋律感受。
年前或者说是去年,我经常会受到无聊的侵袭,无聊把我吞噬,我甚至因此去找了很多刺激。
今年或者说春节之后,我再也不无聊,或许是因为我真的从岁月的懒散中醒悟,或许是因为我知道工作赚钱本身才是比较持久的、有意思的事情,也或许是在春节期间我喜欢上了一个我似乎不应该喜欢上的人,对方背着生活很沉重的包袱,所以顺应着我这边也承担了很多发展上的需求,或许是以上杂糅的种种,导致我今年春节以来就没有停歇过,忙碌而有意义,每天过得问心无愧而充实,我现在一点儿也不无聊。
但是我痛苦。
痛苦,我深切的处在“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之中;痛苦而且焦虑,每天都是如此。
我现在有目标、有追求,也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但因为每天在攀登目标的时候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而困恼。
但是喜欢现在这样的苦恼,我喜欢身体因为工作而产生的疲倦,我喜欢头脑因为思虑而产生疼痛,因为这些疲倦和疼痛,无不是伴随着我在行动上的层层探索,无不是伴随着的我在一次次尝试有力的推动目标的实现,虽然困难,但我感觉到自己每天的能力都没有被浪费掉,而是被集中在攻克难关,我喜欢这样投入、喜欢这样付出的自己。
这样的自己,哪怕此刻没有取得什么好的结果,我也会觉得,如果我对人生有这样的态度,那以后就算面临其他困难,我也会有勇气有办法去应对,我相信这样的自己、就像小强一样自强的自己,在未来可以过得好,我可以相信自己未来可期。
我不仅仅喜欢的是做事做出了好的成果,我更喜欢那个能够投入去做事的自己、那个能够自强不息的自己,因为这是一个有希望的自己。
所以,相对于无聊,我选择了痛苦的赛道。
无聊,我以前无聊是怎样的呢?
犹然记得,我不思进取的时候,可以每天看着网络小说,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恨不得昼夜不停的看下去,就是为了沉溺,就为了逃避无聊感的痛苦感受,哪怕吃饭都不停歇。
找得到,那就是再一次的“拯救”,其实是再一轮为时几天的逃避。
情况糟糕的是,找不到呢?找不到下一部小说来接盘,我会感到焦躁,莫名觉得这个世界无聊极了,做什么都没有意思。
其实深陷这种无聊之中的我,也不是说“做什么都没意思“,而是“感觉做什么都没意思,提不起兴趣”,但我是真的不想去做吗?内心上根本不是这样,是我想去做什么事,但是根本不知道具体要去做什么事;我内心有一股想要做什么的欲望,但是没有具体的方向,无聊之中我感觉自己被困住,我想要挣脱和突破,但是我却不清楚自己要突破什么。
每当在这种时候,我会想到死亡,结束此生。
我会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吗?还有什么东西是我真的没吃过但又确实特别期待去吃的吗?有什么地方是我觉得想去并且非去不可的吗?
你或许无法理解,有这样一个人,春节回老家过年期间,逛着小时候看过的一个公园,在发现一切似乎都没什么新鲜之后,会想着干脆跳湖算了。
虽然在无聊之中还是对死亡有一丝恐惧,但是那时候想到跳湖这件事,我更在意的是“突然全身都被冰冷湖水浸泡,这该会比较刺激的吧?”,为了找刺激,深度无聊中的人,其实状态是很危险的。
有人说,无聊的时候可以玩手机,刷小视频,看土味小视频多有意思啊。
是啊,玩手机,有意思,但手机真的可以拯救一个深度无聊中的人吗?手机上的各种app,从商家的角度看,那就是苦心孤诣设计出来去瓜分用户盈余时间的,也即为了瓜分我们的注意力,尤其是我们处在无聊的时刻,它们想要通过帮助我们解决无聊的方式来赚到流量和金钱,但还是那句话,手机真的可以拯救一个处在深度无聊之中的人吗?
不能。
那个因为无聊想要通过跳湖找刺激的我,再也不觉得手机是有趣的,被人吹上天的B站,其实你就着自己喜欢的一些类型去看,也是看个几天就足以感受到无聊,因为某类能够释缓你无聊病症的特定资讯不可能无穷无尽,平台提供的内容跟不上你信息消费的速度,于是没有了新鲜内容的你就会立刻感到空虚。
我的一个个人体会加观察就是,手机这东西对人的无聊并不是单纯的暂时掩盖或者推迟,它还有一个隐蔽而不被我们太多人发现的一个功能,就是它对无聊有放大作用。
比如你感觉吃饭单调或者忍受不了排队单调,其实这些只是一种“小小的无聊”,但是如果你通过手机渠道去解决这些无聊,比如找到了一本迷人的小说或者一部很爽的电视剧去看,那么在你看完小说或者电视剧之后,当你再度遇到无聊,你那时那刻的无聊就不再是当初那颗犹如小种子般的“小小无聊”,而是一种被放大的无聊,一种足以席卷你身心,让你感到恐慌、让你怀疑生活一切的无聊,你的无聊被推到了更高的层次。
面对这种更高层次的无聊,你会更加的恐慌,你会更想着去找东西来应对这些无聊-----科技上的那些娱乐软件再次被当成你解决问题的方案,于是乎,你的无聊再一次被推到更高的层次,直到有一天,科技再也满足不了你,于是你的无聊无处安放,就像那时候,处在深度无聊的我,会想着要不要通过跳湖来找刺激。
这就是科技对无聊的一种放大作用。
我现在警惕这种放大。
能够拯救自我的必须是来自于对意义的感受,你看土味小视频,看得笑哈哈跟个二傻子一样,看似很快乐,但结束这个过程后你发现那些欢乐没有什么意义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内心空落落,你还是会无聊,因为这些娱乐过程并没有创造意义。
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意义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能投入,尤其是精神的投入。
前段时间我在知识星球说,我发现能让生活变得有意思的秘诀,其实并不在于消费,而在于对生活的投入。
投入,包括各种类型的投入。
比如你是亲自做饭而不是永远只点外卖,比如你经常打扫房间而不是一直任由它乱下去…..还包括工作上的投入,对比一天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做,只知道刷视频,你肯定能过轻易体会到什么叫无聊。
投入会让生活变得有质感,因为投入这个行为能够让你感觉到你是在和这个世界进行连接。
这种投入是很重要的,更进一步的投入甚至可以到达“精神投入”的程度,这会给我们带来良好的感觉,比如那些沉迷于艺术创作,他们就是精神投入的典型,他们能够从他们自身的投入行为获取到深度的愉悦。
投入看似在付出,但其实我们也一直从这种行为中获得滋养。
从一个例子可以看出作为信息消费者和信息投入的区别,比如,你刷了一部电视剧之后感到无聊空虚,因为电视剧放完了,尽管你极力想要再找一部符合胃口的爽剧继续爽到天荒地老,但是找不到......内心再也没有后续的东西来满满的填充,你只有空虚和无聊。
但是,如果你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观看一部爽剧呢?比如你看完之后,让自己去写一篇深度的剧评,或者尝试去剖析人物,从而学一些什么?或者你去做一期吐槽视频,就像B站上的那些?
于是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就来了,你会因为自己的这些创作过程而脱离无聊。
B站上有一类视频博主,他们的方向就是专门吐槽国产的一些雷剧,也不知道他们为了一期视频要看多少的难看的电视,如果单纯让他们去看这些电视剧,那恐怕他们可能会想吃屎,但是一旦他们带着“创作”的心态去看,那么他们的整个观剧过程都变得不一样了,那些无聊的剧情、雷人的剧情正是他们所需要吐槽的地方----一件原本无聊的事情,就因为需要创作而变得可以接受起来。
创作就是一种最典型的投入行为。
在这个例子中,创作就是对抗无聊的一种极为有力的手段。
说到创作,我们还可以上升一些高度来说说怎么对抗无聊。
创作这种行为的上升是什么?是创造。
世界在用创造来对抗无聊,或者说,创造一直以来就是无聊的强硬而有力的对抗。
为什么这么说?你看那些拍电影的,每天在制作各种视频的,每天在制造各种app的,不都是为了帮助人们对抗无聊吗?
但是前面也说了,你从这个世界扒拉的那些东西,你看的那些视频、那些手机上的娱乐app,他们能够掩盖你的暂时无聊,但他们无法解决你的深度无聊----毕竟你个人的深度无聊,太独特了。
自己的无聊若是达到了深度无聊的程度,那就只能靠着自己来解决----解决自己深度无聊的这款产品,只能来于你自己。
这一回,我们并不是通过外在的那些东西来填充自己,我们不再依赖“外在的产品”来解决无聊,而是通过“创作或者创作的方式自己制造产品”来解决自我的深度无聊。
自己去创作或者创造,这就是我们对抗自身深度无聊的方式。
在创作或者创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投入,我们自身的能力会被发挥出去而不是被浪费,这种感觉很好;我们投入,投入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和这个世界进行交互,这些交互会让我们和世界产生联系,甚至是深度的联系,这个过程会产生意义,这些意义才是拯救无聊的真正核心,是创作或者创造弥补了我们在无聊中感受到的意义缺失。
所以,如果让我写一篇有关于无聊的文章,这篇文章用于拯救以后那个可能还会感到无聊、可能还会因为无聊到想要跳湖找刺激的未来我,那我就会坚定的把文章落脚点放在创造或者创作上,我会这样说:嘿,哥们,别想那么多了,无聊就去创作点什么吧!
去创作点什么,这就是我寄给未来自己的话。
也确实如此,应该去创作点什么。
从“应该去创作点什么”,我还反思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我把人30岁当作一个考量的节点,人在30岁之前,我们是在被动的体验着这个世界,比如什么好看的、好玩的,只要我们带着眼睛、带着钱去消费就可以,我们所消费的产品都是这个世界的,都是这个世界给我们创造的。
体验到足够多之后,我们感受到了重复,于是可能会在重复之中感受到单调和无聊,这个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像我一样去描述这个世界:
还有什么我没吃过的吗?
还有什么地方我没有去过但确确实实还能吸引我要去的?
还有什么人是我十分想要见非见不可的?
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
诸如此类,以前的我,是想到这些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好没有意思,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甚至想要离开本宇宙无远航,都不想跟妈妈告别----啥都没意思,连告别也是,只想静悄悄离开。
但是从“应该创作点什么”的角度再来看这些问题,我脑子里蹦出来的是这样一句话:是啊,你用30年体验这个世界,你用30年的时间来消费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既然你体验到烦到腻了,那说明你体验的已经够了.....那么,30岁之后,是不是该想着为这个世界去创造点什么?
是啊,体验够了,难道就要去死吗?难道就要去终结吗?
如果说我们是这个世界的过客,那么前30年更像是我们做客到别人家去吃饭,那么,当你吃饱了,你是觉得自己可以立刻这个世界不带走一片云彩,还是......应该想到,自己吃了那么多年这个世界的白饭,是不是该回报这个世界点什么东西?
来了我家吃了30年的白饭,你说你吃腻了,就像抹嘴走人,你说你礼貌??
至少对于我来说,我觉得不够礼貌。
如果说这个世界真的是我们人类的母亲,那么它前30年的养育,我觉得它是能够换回来我对于它的一份反哺。
吃饱了就想抹嘴离开这个世界,在我看来,这对于主家是不够礼貌的,所以后30年的我还想活着,就因为我觉得自己体验够了那就该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从这里,我找到了一个“我还需要活着”的立足点。
这就是我对无聊的看法,这也是我对今后“即便无聊到想死,也仍然要活着”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