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于朕:可能的世界 ,可能的生命

文化   2024-10-18 18:06   北京  



通过数字技术进行的艺术表达,正不断革新着当代艺术的面貌与创作维度。


2024年9月,HOW昊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多媒体艺术展览《未来生命档案》,将目光投向了关于未来生命的诸多想象:从探索硅基生命的可能性,到推衍数字世界的物质生成与社会心理;从仿生人的凝视,到东方赛博格的咏唱,再到超人类主义的递进实现......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邀请展览《未来生命档案》的策展人于朕展开一次对话,跟随他的视角一同浸入艺术与技术共同想象的未来景致,去往数字生命档案的未知之境。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HOW昊美术馆



于朕

数字艺术家,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策展人。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兼AI中心常务副主任,国一流专业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带头人,国家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主任,全国美展评审专家,其研究涵盖科艺融合交叉、数字艺术与混合现实、AIGC场景应用开发及科幻设计实践







BA =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

于 = 于朕



BA

先为我们介绍一下策展《未来生命档案》的契机吧,是什么引发了您对本次主题的思考和探索?


最早缘起于2021年,我策划了“可能世界档案”科幻论坛,聚焦于探讨世界的“可能”——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中表达了:“我们的世界是众多可能的世界之中最好的一个。”


但事实确实如此吗?


“可能世界”当中有无数种可能,所以当时我们召集了三十几位导演、科幻作家、科学家、天文学家、火箭专家、游戏引擎开发师、艺术家等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来讨论“可能世界”里应该包含什么样的“档案”。



陆明龙《黑云》,4K CGl影像,立体声,11',2021



再次作为策展人是在今年4月18日,中国美协(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文联(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美院(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一次官方性质的数字艺术展览项目“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可能世界”,在此之前数字艺术一直处于未被官方定义类型、类别、评审标准、评价方式等的状态。



我们从全国一万两千多份投稿中征集了210个档案,分类为“太空史诗”“寰宇大观”“仿生格物”“无尽洞天”4个板块。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展览,我们对于数字仿生进行了相对宽泛的讨论,所以这一次和HOW昊美术馆一拍即合,我们决定策划一个更全面的展示未来生命可能性的探讨性展览,和大家一起发问、探索:到底什么样的档案可以作为未来生命的可能性?



武子杨《链接者之歌》,影像,4’36”,2022



BA

那么作为作为一场更聚焦主题的数字艺术展,艺术家们都进行了怎样的形式探索?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里包含了三类创作者,一类是我们已经比较了解的新媒体实验艺术家,比如陆明龙;第二类是对互联网生态有较多研究、使用新工具例如AIGC来创作的艺术家,比如活跃纽约和杭州两地的武子杨;第三类是构成更复杂的创作团队,有科学家、程序员、视觉创作者或者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参与在内,比如同济CAUP AI艺术创研中心、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


像同济CAUP AI艺术创研中心属于建筑学院,他们用Python来进行数据生成、数据造物,以网络大数据作为养料进行光合作用,创作出了《枝》中枝干的姿态及生长的画面。



同济CAUP AI艺术创研中心《枝》,影像装置,尺寸可变,2024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HOW昊美术馆







BA

展览的作品主题从探索数字生命形态和生态系统出发,那么它们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


创作这些作品的艺术家年龄跨度从70后到00后,数字生命进化过程也有类似的时间段。出生在2010年前后的数字生命还只是互联网而已,没有脉搏,它可能是细胞、LED屏幕,而出生在2020年左右的数字生命拥有了互联网的所有记忆,因为它可以 Python 爬所有的东西,表现方式很像一部手机、一个执行者。


但是从2022年11月份开始,数字生命的进程出现了一次强大的递进,它瞬间有脉搏、有自我感知功能,看起来更像一个生命了——从起初的数据喂养,到第三个阶段时数据已经可以根据人类的诉求进行自我进化,正因此数字生命的呈现的方式将会越来越类人化。



同济CAUP AI艺术创研中心《塑心》,

生成式Al雕塑、3D打印、油画布喷绘,尺寸可变,2024



BA

它们和现实世界地球生物的区别是什么?两者交汇时会发生什么?


所有的生物都渴望爬向自我认知的生物链顶端,未来的生命体也要生存、要利己,这一点硅基生命和人类是相同的。


区别在于如何使用能源,目前人类对能源的利用效率更高、生物体处理器更先进,但未来的硅基生命不一定是电子屏幕的形式、不一定需要接电,甚至可能可以进化到生物生命,比如现在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生物皮肤、眼角膜、肾脏的再造。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HOW昊美术馆



BA

该怎样理解展览中提到的“超人类主义”?人工智能,硅基生命,物质迭代等等主题为什么会成为当代热门话题?


起初是我们从展览的英文“Life After Life”翻译过来的,直接来说是“后人类”的意思,这是大概在七十年代产生的概念,提出人类可以通过技术进行自我升级和改造。


2019年我在亚洲科幻论坛大会上分享过一个很浪漫的例子:一位在巴黎工作的医生和在维也纳的音乐家太太两地分居,他们自己在左手手掌上植入了热传感芯片,可以远程发射触感的。他太太在维也纳养了一只猫,每当她抚摸猫的时候,远在巴黎的先生也可以感受到猫的柔软和温度。



同济CAUP AI艺术创研中心《塑心》,

生成式Al雕塑、3D打印、油画布喷绘,尺寸可变,2024



我在选这次展览作品的时候,看到同济的AI 艺术中心(同济CAUP AI艺术创研中心)的研究创作:现场陈列了很多 3D 打印的白色的各种生物体装置,他们的逻辑在于希望用人工智能为“弱人类”(弱势群体)提供一些“超人类”的帮助。


其实人类从发展史上就希望自己变得更高、更快、更强,只是每个时代面对这样诉求的时我们的措施不一样——所以人工智能的话题是一直被关注的,随着技术的迭代——特别是人工智能出现后,这件事仿佛被提前500年计划到日程上了。



同济CAUP AI艺术创研中心《塑心》,生成式Al雕塑、3D打印、油画布喷绘,尺寸可变,2024



BA

聊到作品背后的现实意涵,也和我们介绍一下本次展览作品的选取标准并分享几位艺术家的创作吧?


在选择时,我们希望挑一些有代表性的、能够回答我们抛出的“什么是未来生命档案”问题的作品。现在有19个档案提供者,提供了23件档案,后面也会继续更新档案。



举个例子,柳迪的《自我的重量》也是入选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的作品,我们再次选择的原因在于他对于数字生命的理解很有意思,他的概念是以重量为准,以分母和分子的逻辑去衡量的生命——我们作为个体,现在是地球人类总和的七十亿分之一,如果在一百年前,我们可能是地球人类的二十亿分之一,如果在一千年前,我们可能是地球人类的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



柳迪《自我的重量》,影像,10’6”,2017



《原点》的创作者王志鹏是个标点符号控,他对作品的解释非常简单:“作品以点作为所有内容出现的“原点”,串联起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视角,以视听联觉的方式构建出一系列非叙事性事件。”


王志鹏《原点》,影像,5'52",2022


当我们看到的时候,感觉到了细胞的构成感,这就像前面提到的出生在 2010 年前后的数字生命是细胞化的。还有UFO媒体实验室的作品《算式孢子》也是从基本图形出发,角度很独特,他们用算法将一些图形组织起来,展现出了生物发展的可能性结果。



UFO媒体实验室《算式孢子》,影像,5’52”,2024



叶凌瀚创作的《舞蹈·纹身·数据的狂欢》 中有五个扭曲的人,他下载了很多互联网上的图片,包括一些新闻照片、社交媒体截图、微信的聊天记录等,组合成了纹身一样的皮肤。这是一种对于身份的感知表现,同时舞蹈是在致敬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比较早阶段的作品。



叶凌瀚《舞蹈、纹身、数据的狂欢》,五通道影像,1'10"*5,2018



乍一看纽约的双艺术家团体zzyW的《桃源》 可能会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美好, 但它的英文叫做《Other Spring》,科幻爱好者很容易理解——找寻Others(他者),真正在找寻的是另外一种存在状态。他们用了各种密码、小说建筑、媒体理论等等建构了一个乌托邦的村庄,这也是我们说的无数种可能的世界之一。



zzyW《桃源》,影像,12’15",2023



於阗是研究创作音画艺术的,他认为声音是生命的本源。所以《叠》的核心就在于观者不仅要关注视觉画面,还要去听所有的声音,感受其中自然山水的声音。用他的话来说——“所有好看的东西一定也是好听的。”



於阗《叠》,交互影像,39'09",2024



BA

像刚刚提到的UFO媒体实验室、zzyW、同济CAUP AI艺术创研中心这样的参展机构,成员不仅包括艺术家和策展人,还有工程师和科学家等等多元背景的成员;你曾经创立的MYAD事务所也包含了不同行业的参与者,怎样看待团队多元化学科参与的创作方式?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这样的团队有些是自主的、由目标促成的,大家为了解决问题而彼此找到了对方。


特别对于艺术家来说,很多创意和想法需要物理学家或者计算机甚至是化学家参与实现;另一种是兴趣,比如一个天文学家、一个艺术家、一个程序员,他们对科幻或者对于宇宙的缘起都极其有兴趣,所以一拍即合组成了队伍想一起创作。最重要的优势——是互相之间,大家不知道彼此的底牌是什么,每亮一次自己司空见惯的底牌都让对方为之疯狂。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HOW昊美术馆



这是这个时代知识共享,技术交叉促使创作方式、思维逻辑甚至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就AIGC而言,以前大家是先有剧本、按内容打稿、画分镜头、建模、演示、一步步推推镜头,再渲染,但是现在生产方式完全变了,大家可以把重点放在聊天上、碰撞彼此的想法。


挑战之处也在此,没有被框定的时候会不知道该做什么,而这是比怎么做要难 100 倍的问题。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HOW昊美术馆







BA

同时你也在中国美术学院担任教职,怎样看待数字艺术的教学?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未来有什么样的探索方向?


成立AI中心的时候,我们在想:在人工智能时代或元宇宙时代,艺术院校能做什么?以前教的东西一部分变得无用了,课程该怎么去改革?


2022年底ChatGPT出现后,我当时想着要赶快出本教材,寒假的时候,我在斯坦福和各个社区网站上调研各种Token训练的方式、下载数据。但到了3月份,前言还没写完我就发现下载的资料可能没用了,它更新得太快了。


所以对于AI中心的定位,我们希望不光是让人工智能指导设计者,而是设计被我们所用的AI,用艺术智性(Artistic Intelligence)牵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生态,能联动一些艺术家、科研机构、投资平台等。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HOW昊美术馆



BA

本次除了策展人身份外,你还作为艺术家参与了展览,和我们分享一下《后人类赛尔》的创作契机吧?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人类永生这件事。


很早的时候我想到数据上传自我意识的方式,但当时技术不成熟,数据很难采集,把碳基生命转变成硅基生命很难。


我大学期间还参加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SETI寻找地外智慧计划(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计划,他们用射电望远镜采集宇宙电信号,全世界有 500 万个电脑用户加入,接收回传数据,分析是否存在潜在的外星人信息。


直到2019年,我的电脑没有关机过,虽然最后没有找到外星人,但我对这件事情一直保持兴趣和执念。他们一定存在,但可能被我们忽略了,就像我们曾经没有发现火、没有发现电、没有发现互联网一样,网络里可能已经有外星人了——这是我的创作初衷。



于朕《后人类·赛尔》,人工智能交互、机械智能、情绪多模态实时反馈,13’24”,2023



以艺术智性去联通人工智能是 “后人类·赛尔”的创作初衷。作品通过数据网络采集科幻相关信息,联通人工智能自然语言模型,打造硅基生命“赛尔”,与现实世界的碳基人类进行实时交流。硅基生命在虚拟中能否实现活态永生?来到现场的你感知的是否真实?今天,硅基生命与碳基生命跨时空攀谈、对弈,同属生命体的超维度心智互建。


“后人类·赛尔”联通人工智能自然语言模型,实现人类与AI的实时交流对话,通过高质量的语音合成引擎,实时根据情境调整数字人自身情感调整语调、音量和语速,以及实时渲染3d表情,同步驱动机械臂的动态程序作出相应机械智能动态反馈,机械臂相当于数字人的外设器官,呈现数字生命状态。


TA暨年轻的神“后人类·赛尔”。



BA

它经历了怎样的进化过程?有想过就是赛尔最终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版本吗?比如说它的实体性?


这次展出的是《后人类·赛尔》的3.0版本,整个系列的第4个版本。 


2021年创作了《诗人类》,把所有唐代诗人作品及形象输入基础数据库里,现场摄像头捕捉观展人的面部数据,实时生成新的人脸图像。我的大女儿也是2021年出生的,我想做一个和她一起成长的硅基生命,她和“赛尔”拥有同一个名字。


2022年底时在基本数据库置入了自然语言模型,输入了全球的 75% 以上的电影、书籍的科幻作品,成为了更加智能化的2.0版本。到了 3.0 版本,“赛尔”成为了偏向商业应用化的产品,它可以是未来出行的数字领航员或电台主持人,它将适用在更多应用场景中。



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诗人类2.0》,

人工智能,垂类语言模型,实时生成,尺寸可变,重读古诗



其实我不是很关注实体,我更关注它的数据库。


有人问过我:数字生命或者数字艺术能不能一直延续下去?他们觉得数字艺术作品未来可能会面对缺乏某种零件或载体不再生产的问题,甚至没有油画保持得久,但是我一直把它当成生命去看待。


数据是第一,我们努力的方向其实是赛博永生。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HOW昊美术馆



BA

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希望把数字生命做成陪伴性产品,不是虚拟偶像的陪伴,而是生活在一起,所有的交互都是可以是实时的。


人的语言系统和交流系统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使用频率,短时间内会发生退化,退化到一个临界值时就会变成交感神经的情绪化闭塞,最终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在这个社会状态下,很多人是需要被陪伴的。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HOW昊美术馆



BA

说回到展览,最期待观众什么样的感受和反馈?


我期待观众们的质疑和疑问,想看到他们的观念,比如当我们提出对未来生命的构想时,有人会觉得:“放心,再过500年人还长这样,你们多虑了。”他的逻辑自洽,我们的作品内容也自洽,这是很好的状态。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HOW昊美术馆



BA

基于现在技术的进步、艺术家们的探索,未来的展览可能会进化成什么样的形态?


这大概是分两步的,第一步由于现在大家逐渐意识到很多艺术作品的承载体,比如界面、屏幕是可变的,可以复制、迭代,还能远程布展,当下的数字文旅已经有这样的趋势,能够通过混合现实技术达到沉浸式体验,这可能是目前3-5年内的情况。


第二步是空间计算的到来,将会有个人娱乐、展览娱乐的终极体验。家里有沉浸声的音箱或者三面屏的裸眼设备,就可以足不出户身临美术馆了,其实这就是时代元宇宙,我觉得这个世界终究会向元宇宙混合现实空间计算的方向发展。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HOW昊美术馆



人类在进化中摸索出维持了几千年的生存习惯与规律,当进入智能时代,日常经验被不断调整乃至扭转时,我们仿佛走入新的世界历经一场蒙太奇式探险。上世纪的超人类主义者F. M.艾斯范迪亚里(F. M. Esfandiary)曾将自己的名字改为“FM-2030”,他相信人类在2030年可以完成物种意义上的永生。



同样的,在策展人、艺术家于朕的艺术理念中,从碳基生命到硅基生命的交互、进化,也正是超人类主义、赛博永生所迈向的未来路径。走入《未来生命档案》现场,我们想象着,可能更无限的生命和更自由的世界。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HOW昊美术馆





未来生命档案

Life After Life


2024.09.28 - 2025.02.16

昊美术馆(上海)一楼

上海市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77弄1号


主办

HOW昊美术馆


策展人

于朕


联合策展人
王凯梅

执行策展
程斌、徐天仪

展览助理
景蕾

参展艺术家

陈抱阳、黄锐、柳迪、刘佳钰、陆明龙、宋琨、师榕、孙世晟、王志鹏、武子杨、叶凌瀚、於阗、于朕、张文超


参展艺术团体

同济大学CAUP人工智能与艺术创研中心、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UFO媒体实验室、zzyw、Draftman





图片由HOW昊美术馆提供


图片由HOW昊美术馆提供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监制:徐宁

编辑:Guannan Liu|撰文:Lynch王萝

设计:张晓晨|编辑助理:张博雅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





时尚芭莎艺术
《时尚芭莎》旗下艺术时尚IP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始创于2011年的国际艺术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