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方|刘超&王硕:始于沈阳的文艺与浪漫

文化   2024-10-11 21:22   北京  




《时尚芭莎》十月刊“75周年国庆”特别策划#来自北方。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艺术发现”将视线投向中国北方城市沈阳,聚焦在北方创作的80后青年艺术家——赵博、毕建业、王硕和刘超。


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看到新一代艺术家向内寻找自己的文化根基,向外探索更深的路径,找寻到属于自己最热烈鲜活的表达。


今天,我们走进王硕和刘超在沈阳的工作室。作为夫妻,他们是对方生活中最亲密的存在。作为两个艺术家,他们相互影响着彼此的创作,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北方四季分明,温暖又热烈,冷峻又坚硬,时刻影响着他们的探索与创作。












二十多年前,在辽阔又广袤的北方土地上,一个承德的少年向北,一个长春的少女向南。两个年少离家、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因为艺术在沈阳相遇,从此便再也没有离开这座城市。


2003年,刘超与王硕在鲁美附中(全称:鲁迅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成为同桌,而后一起进入鲁迅美术学院读本科。从鲁美附中到鲁美,“中规中矩,自然而然”。王硕描述着自己过往的经历,她和刘超在2013年从油画系毕业之后便一直留校任教至今。




艺术家镜头下的北方——夕阳下的辽河,冬天的村庄




鲁美前身是1938年始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是战争时期第一所综合性艺术教育机构。此后,鲁艺先后迁校至黑龙江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并于1945年至辽宁沈阳,1958年正式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鲁美校址在中国土地上迁徙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大时代缩影。生于历史,立于当下,长于未来,鲁美所承载的大时代气质也深刻融于整个学校教育理念与精神气质中。


“时间过得挺久了,很多事情回想起来就像是读了一本书,你记不住书里面具体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词语,但是这种感觉已经扎到你的骨子里,根深蒂固。”刘超回忆起在鲁美的生活时,好像把目光放在了无尽的虚空中,那些过往数不清的相似场景在脑海中翻滚不停。


这种相似的场景,也像是刘超早期画中的一种意向。无数的门与窗被凌冽的笔触打碎又重建在布面之上。通过作品《多重境NO.1》与《多重境NO.2》,刘超将自己十年前刚毕业时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用具体的物象描绘出来。




黑色褶皱衬衫、黑色半裙、灰色高跟鞋均为Prada

耳饰 PEARLONA




门,是连接不同空间的通道。而门关闭时,又成为一种空间的隔断与阻绝。从物质性到精神性,门的打开与关闭也分割了人的内外世界,人与人的世界。刘超通过抽象的画面,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把情绪与心理感受置换于不同场景中。




刘超《多重境NO.1》, 2015, 200cm × 400cm, 布面油画


刘超《回声NO.2》, 2015, 150cm × 150cm, 布面油画




同样在王硕早期的画作中,带有工业化色彩的黑与白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光、蘑菇、树、家具等“物”元素在她的眼中是拟人化的,在不同层面都和人有着契合度。她并不去叙述某个具体的故事,而是通过描绘周围环境中一切存在的“物”,放大与弥散人内心充沛的情感与浓郁的情绪。




王硕《迷走神经》, 2017, 150cm × 200cm, 布面油画


王硕《黑风景》, 2018, 150cm × 200cm, 布面油画




两个人的工作室在同一个空间中。刘超总用“有劲”“没劲”来形容王硕的画,这并不是一种指向好与坏的评价。“鲁美很强调造型的坚实性,有张力的表现是我们创作的核心。” 对于王硕来说,关于“劲”的感觉也是他们那么多年浸泡在鲁美,受过长久的训练而产生的影响。









艺术文化永远与历史和地域相关联。


近些年,双雪涛、班宇、郑执等年轻一代作家作品的影视化,以及脱口秀、音乐等更多元的文化形式,将“东北文艺复兴”推到更大众的视野下。


北方仿佛变成了一个符号。起初,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根基,是现代化启蒙的开端。所谓“复兴”变成一面积极的旗帜,希冀将所有的目光重新聚焦在曾经辉煌的北方。




黄褐色皮大衣 AMI Alexandre Mattiussi褐色夹克、褐色长裤 

均为 FERRAGAMO




“文学作品,以一个具体的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在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北方。无论正反对错,在历史洪流中都是鲜活又无奈的。”在沈阳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刘超也感受到那些文字中,或虚拟或真实的苦涩,甚至有一种熟悉。“但北方一直都是文艺的,朴实的浪漫一直都在,没有衰落过。”


王硕也同样认为:“只是越来越多来自北方的艺术被更多人看见了,所以感觉到‘复兴’。但北方的气质其实一直都在。” 作为艺术家的刘超与王硕,并没有把自己的创作与北方的“复兴”直接联系起来。在他们的作品中很少直接指向地域性或历史性的内容,而更多与他们生活在沈阳的不同片段和不同经验相关。


这些非叙事性的情感,在创作的过程中刹那出现和被记录。人的形象常常出现在他们的画作中,也不代表任何具体的人。




刘超《抽离现场NO.2》, 2016, 180cm × 300cm, 布面油画


王硕《伴·侣》, 2017, 150cm × 120cm, 布面油画


王硕《结晶》, 2017, 150cm × 200cm, 布面油画




一个拳击手的形象从刘超2016年创作的《抽离现场NO.2》穿越至2017年创作的《中年》中,在他的作品《跳舞的斗篷》与《短篇小说》中同样出现了一个皮肤黝黑、背着双手的男人。刘超用大开大合的笔法,勾勒出高矮胖瘦,躯干或肢体的局部。在不同的色彩浓烈的背景之上,留下兴奋、冲动、喜悦、焦躁甚至愤怒的情绪。




刘超《跳舞的斗篷》, 2017, 200cm × 180cm, 布面油画


刘超《短篇小说》, 2017, 200cm × 300cm, 布面油画




如果说刘超画的人呈现出一种搏斗的力量感,同样是人,在王硕的笔下则是呈现出一种较柔和的状态。《光的痕迹》中,肥胖男人的形体仿佛被光束包裹,或者光束旋转而成了人的形体,一种虚无的温度从明亮的笔触中流动出来。


在王硕一系列以“光”命名的作品中,舞蹈成为一个贯通的动作。单人、双人、群体,连同画面中一切“物”的元素,共同放大物与人、人与人之间亲密的接触关系。画面中有很多叠加、流淌与涂抹的笔触,都是她绘画过程的痕迹。




滑动查看

王硕《光的痕迹》, 2022, 150cm × 120cm, 布面油画

王硕《有形状的光1》, 2022, 100cm × 80cm, 布面丙烯

王硕《有形状的光2》2022 100cm × 80cm 布面丙烯

王硕《有形状的光3》2022 100cm × 80cm 布面丙烯




“我们的绘画状态与创作过程很相像,很多的纠结、矛盾,抽象的画面看起来始终未完成,但正是这种过程的厚重感与流动性,塑造而成的非单一结果,让我们觉得很珍贵。”


将地图缩小,视野放大:北京与上海有着中国当代艺术最活跃的群体与资源,这与两座超级城市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川美所在的西南地区,广美与珠三角,艺术高校资源更为集中的长三角,不同地域的艺术土壤差异巨大。而鲁美所在的沈阳,是地图上遥远的北方。


沈阳在边缘,王硕与刘超的工作室也在沈阳的边缘。工作室门前的一条马路,左边是政府规划的新区,有新盖的楼与整齐的绿化带,右边却是城乡结合部一般的场景。刘超看来,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室在这里,他们看不见新区的发展,看不见看似萧条的城乡结合部也有丰富的生活。而打开门,进入工作室之中,堆满画材与过往作品的空间又成为了独立的小世界。




刘超和王硕在工作室中创作




生活于此的他们,在沈阳有很多朋友。“我们会经常和朋友们喝酒、唠嗑和撸串。相比于艺术,生活上的故事可能分享得更多。”王硕眼中,艺术家朋友或者其他领域的朋友,大家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会因为真实的生活与真诚的感情去交流,并不是源自“艺术圈”这种听上去有些狭隘的联系。“对于群体来说,可能有中心与边缘。但对于个人来说,中心与边缘是可以被转换的。”在沈阳待了二十多年的,出生于承德的刘超,说话的腔调已然当地。




刘超《河边的男人》, 2024, 250cm × 200cm, 布面油画









王硕与刘超看向对方,从中学同桌,到大学同学,再到同一个油画工作室,他们已然相互陪伴了许多年。“我看她一眼,就知道她在想什么。”刘超难以从脑海中找到一些具体的词汇去形容眼前的王硕。作为夫妻,他们是对方生活中最亲密的存在。


作为两个艺术家,他们相互影响着彼此的创作,同时又谨慎而刻意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王硕坐在刘超旁边,静静地说道:“艺术是一条不太好走的路,两个人在一起就不会特别孤单。”


现在,他们作为父母,7岁的女儿让他们的人生角色变得丰富。


刘超的绘画中以前很少出现人。但是成为父亲后,他时常与小孩对视。“当我在观察孩子的时候,也在看我自己。画面里的人可以是我,可以是你,或是大家。”在他的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不同形态人的炭笔素描。


而王硕成为母亲后,她也经历过一段挣扎的时期。“有了小孩,我在最初那段时间确实非常竭力想要将‘母亲’的身份从创作中抽离出来,希望给自己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家身份,或者更独立的创作环境。但后来我觉得这种抽离非常不真诚。”




滑动查看

刘超《雾》, 2023, 100cm × 80cm, 布面油画

刘超《藏球》, 2023, 100cm × 80cm, 布面油画

刘超《高尔夫》2021 120cm × 100 cm 布面油画




王硕面对生活中无孔不入的琐碎,放弃抵抗之后,反而获得了崭新的能量。就像是她作为老师,看见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她也始终在遇到不同层面的问题。在她看来,无论是什么角色,都在相互滋养,成为一个更理想与丰盈的自己。


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刘超与王硕坐在两张完全不同的凳子上。他们的双手自然地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有力支撑。头向着对方,靠近又留有空隙。在一片以熟褐、炭黑、土黄、朱红、群青与钛白等油画颜料组成的浓烈背景下,他们的眼神望向前方,汇聚在同一个焦点上。




王硕《舞台》, 2022, 150cm × 200cm, 布面油画


王硕《暮色》, 2021, 

150cm × 200cm, 布面油画

王硕《夜曲》, 2021, 

150cm × 200cm, 布面丙烯




“北方四季分明,热的时候特别热,冷的时候特别冷。但这种强烈的感受,让我们始终在期盼着新的每一年,温暖又热烈,冷峻又坚硬。” 一个向北的少年,一个向南的少女,相遇并长久地扎根于北方广袤的土地上。每一张画布,都是他们向外探索、向内寻找的过程。艺术创作在大的地域下生长与发展,将具体的人与事、喜与悲容纳其中,便成为当下鲜活的时代图景。


对于刘超与王硕来说,沈阳的二十年没有什么变化,却也一直在变化。








BA = BAZAAR ART 时尚芭莎艺术

王 = 王硕

刘 = 刘超



BA

想到北方,你们脑海中会有什么样的画面?


春天,新生的叶子一点点长出来。只有生活在这儿的人才能体会那种感觉


北方的冬天,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衬着赤裸的黑色树干,颜色对比很强烈。




BA

你们是否认为自己也是“东北文艺复兴”的一员?


这样说感觉责任特别大。我们生活在这里,耳濡目染的感受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很好了。


 一直做好自己,所谓复兴也只是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了。东北的文艺一直都在。




BA

日常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我们把小孩送到学校以后,有课就去上课,没有课的话就到工作室创作。她比我会更自律一些,进入创作的状态要更快。我总需要沉淀一会儿,浇个花、冲个咖啡、看看画,才能开始。


可能我在家里承担的会比较多一些,所以我非常珍惜来画室的时间。也会尽量去联结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滑动查看

刘超和王硕参与SGA沪申画廊的展览《路西法路》




BA

你们会对彼此的创作有影响吗?会相互点评吗?


肯定会有,但也因为很了解对方,知道彼此能接受的底线在哪里,点到为止即可。


我们很大一部分人生经历都是重叠的,所以会了解对方,会给对方更多的鼓励。肯定会相互影响,但也会刻意回避影响。




BA

形容一下自己眼中的对方?


你瞅我一眼,我就知道你要咋地。


在一起的时间太久了,会很相似,太熟悉了。









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鸣谢:

鲁迅美术学院、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SGA沪申画廊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监制:徐宁

统筹:Guannan Liu | 编辑:邵一雪

撰文:袁潇雪

设计:张晓晨|编辑助理:张亦竹、彭睿


摄影:C楠

灯光:解彬


导演 摄影 剪辑:李龙威

摄影助理:陈昊东


造型:FUGUi

妆发:杨柳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





时尚芭莎艺术
《时尚芭莎》旗下艺术时尚IP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始创于2011年的国际艺术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