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宛瑾:不一样的红气球

文化   2024-09-23 18:00   北京  



宋宛瑾的画中经常会出现苹果、漂浮的泡泡、红气球,带有一丝怪诞,童稚纯真却带有戏剧的张力。画面中的事物离我们很近,但又很远,捉摸不定。这种疏离感是她捕捉到的时代情绪。


宋宛瑾是90后艺术家,创作永远都来自她生活的日常。出生成长于四川,这里的自然都是她攫取力量与情感的源泉。而成都稍微松弛且互相支持的创作环境更滋养了年轻一代创作者。


近几年,宋宛瑾成为了母亲。她的新系列作品《有鸟的风景》打破了过往作品中的冷峻疏离,更加明媚,充满生命力,这是新的小生命给予她画面中的生机。









在夜色般深沉的墙面上,几个苹果仿佛从画框中“伸”出来,好像月光从无尽的虚空中来,照亮了红色的果皮,微微泛着温柔的光泽。让人不禁联想,这画框的背后是郁郁葱葱、硕果累累的一片苹果林,在晚风中传来若有似无的甜味。


左:宋宛瑾《苹果树1》2024年 布面丙烯

右:宋宛瑾《苹果树2》2024年 布面丙烯


每一张画布都像是一个连接虚拟与现实的窗户,这些重叠的枝丫在不可见的苹果林中恣意生长着。它们不断延伸,又从另一张画中伸出半截来,簌簌滚落到一只名叫旺旺的小狗脚边。


宋宛瑾《阿旺和冬冬看苹果树》2024年 布面丙烯


这些画面来自于艺术家宋宛瑾在北京798伯年艺术空间的个展《图像诗学》,作品灵感多来源于她的日常生活。《苹果树》与《柚子》系列被专门陈列在特殊布置的房间中,利用高对比度的明暗关系,通过视觉错觉,将画布与墙体相融。同时点状的光线将画布上的果子打亮,拉开与背景的距离,从而形成强烈的立体感。


左:宋宛瑾《柚子树14》2024年 布面丙烯

右:宋宛瑾《柚子树13》2024年 布面丙烯


宋宛瑾《柚子树4》2023年 布面丙烯


虽然展览的现场充分呈现出一种真实感,但宋宛瑾在创作中并不以真实为目的。她反而有意识地在还原真实与过分虚拟之间,克制地去表达其中的微妙差别。就像是一首诗歌,在吟诵现实却又带着无尽想象的空间。这些日常中细碎的元素被重新组合、转译,从而成为一些暧昧的意象。


宋宛瑾《柠檬树1》2024年 布面丙烯 

宋宛瑾《柠檬树2》2024年 布面丙烯

宋宛瑾《柠檬树3》2024年 布面丙烯

宋宛瑾《橘子树7号》2024年 布面丙烯

宋宛瑾《橘子树6号》2024年 布面丙烯


展览中很多作品,是宋宛瑾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之后首次创作亮相的。除了《苹果树》与《柚子》系列,还有画面更为鲜明活泼的《阿旺和点点一起玩》《阿旺和冬冬看苹果树》《春春、点点和阿旺的合影》。苹果成为观众记忆的一个锚点,从不同的画面中滚动出来。


宋宛瑾《阿旺和点点一起玩》2024年 布面丙烯


“春春和冬冬是我两个小孩子出生的时间,但我在为画取名字的时候故意反过来了。春春是冬天出生的女宝的名字,冬冬是春天出生的男宝的名字。”宋宛瑾用相反的名字作为一种提示,去表达自己创作中始终与现实保持的审慎距离。点点是她原本计划给未出生女儿起的小名,但却发现出生后是个男孩,而没有被使用。旺旺也不是一只真的小狗,它是孩子们喜欢的一只会发出“汪汪”声音的毛绒玩具。


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宋宛瑾获取灵感的源泉。“《椰子》中的女性形象是我的自画像,但是我希望她有一种陌生感。”在画自己的过程中,宋宛瑾会做很多准备,拍照片、照镜子,像观察一个陌生人般去观察原本亲密不可分割的自己。眉眼的高低、嘴角的弧度、眼神朝向哪里,心里又在想着什么……真实的她与相纸、镜子和画布上不同载体的她好像变成了许多个似是而非的宋宛瑾。在一种如诗一般模糊又暧昧的氛围中,无数观看者也从这些或真或假的拟像中,感受自己内心隐秘又温暖的共振。


宋宛瑾《椰子》2020年 布面丙烯


“在画婴儿和玩偶系列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子打开了小时候的记忆。”宋宛瑾的声音轻快中又透着些遗憾,回忆起那个自己成长的时候,就像是自己不能轻易得到的玩偶,与父母舍不得买的公主裙,在如今都变成她不可及也不在追的梦想。“我给自己的女儿买了很多公主裙,她的梦在开始,我的梦在消退。”


宋宛瑾《春春、点点和阿旺的合影》2024年 布面丙烯







宋宛瑾是90后,她有一位中国式家庭中最常见形象的父亲,严厉而理性,付出爱又不言于爱。读书、高考、有一份工作,是那时候所有人最习以为常的人生道路。但宋宛瑾却在这种习惯的缝隙中,保留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哪怕只是美术老师授课下的儿童画。


随着年龄增加与高考的切近,这种缝隙在逐渐扩大。最终以家庭爆发的冲突为原点,缝隙坍塌而显示出一个不一样的艺术之路。对于宋宛瑾来说,她是家庭里不走寻常路的女儿,却又是艺术道路上循规蹈矩的学生。艺术学院的学习按部就班,甚至在毕业后她还短暂进入过职场。


从艺术学院毕业后,宋宛瑾在高地艺术区驻扎下来。在那里,她认识了常年往返于成都与洛杉矶的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何工。何工在高地艺术区有一个工作室,里面的小书房成为诸多年轻艺术家的发轫之地。“即便他常年不在国内,但他的小书房都为我们打开,里面珍藏的画册给我很多滋养。”采访结束的第二天,宋宛瑾还很高兴地发来消息说,何工又回来了。她发来几张小书房现在的照片,从地面到天花板,甚至两扇窗户上还向室内支了雨棚一样的桁架,密密麻麻累满了书。


2016年,宋宛瑾搬到了蓝顶艺术区附近。这片由2003年周春芽、郭伟、杨冕、赵能智等最初一批艺术家的工作室聚集,而逐渐成为成都乃至西南地区的艺术群落,是中国当代艺术版图的重要一部分。老蓝顶虽然已搬离至新址,但是蓝顶仍在接纳着艺术家的到来。这里既容纳着已然在行业内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也包容着对艺术怀揣梦想的无名之辈。


蓝顶艺术区发展至今,提供了“孵化楼工作室”等一系列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这里开放和包容的氛围,让宋宛瑾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有了可以成长与发展的土壤。2017年“‘文轩·新象’:与何多苓同行”、2021年“熟悉的陌生”和2023年“有鸟的风景”,宋宛瑾也在不同的创作与展览中收获与认识了更多艺术前辈。


“因为办展览的机会,我认识了方力钧老师,快十年的时间,方老师每次到成都来都会邀请我去他的工作室。”宋宛瑾总是在工作室看方力钧画画。“方老师每天都画画,还写日记去记录,非常勤奋。”宋宛瑾始终以一个学生的心态在观摩,偶尔方力钧也会拿一张白纸,给一个所谓的考题,让她去创作。但往往最后,这张画了画的白纸并不会得到一个分数。在宋宛瑾看来,这只是一种训练,一种交流,一种艺术道路上前辈对后辈的启发,让她受益匪浅。


宋宛瑾《有鸟的风景4》2022年 布面丙烯


现在的宋宛瑾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很年轻的艺术新人了,她不停地练习与创作,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2019年个展《缺席的在场者》,宋宛瑾用一系列缺少“人”存在的衣物、帽子、鞋子等外部物件构建了许多不同故事感的荒诞场景。看似缺位的人却牢牢占据着画面中心,关于在场与否的联想从空缺处得以无限延伸。


2021年个展《熟悉的陌生》一共呈现了50余幅作品,延续了老幻灯片式深沉色调的同时,宋宛瑾用更加日常的场景与不再缺席的人去构建一个真实与荒诞感并重的世界。策展人杨卫写道:“宋宛瑾就是生于这样一个时代,从小伴着互联网长大,感受着物质的困扰与社会的不断变迁,因此,她笔下的人物也好,景色也罢,都呈现出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疏远感。”


“我怀孕的时候,经常会梦见一只胖乎乎的小鸟,所以我的女儿小名叫了了。”也许是自己血肉孕育的生命真实联结了宋宛瑾与这个世界,《有鸟的风景》系列的创作打破了过往作品中的冷峻疏离,以中国工笔画式的细腻演绎了明亮且充满生命力的场景。不同颜色的鸟儿,千姿百态穿梭在不同的画面之中,有绚烂的天色,有繁茂的枝桠,有朦胧的远山,也有鲜活的花朵……而始终如一的是,每一只小鸟都有圆滚滚的、点着高光的眼睛。“那段时间是很抒情的,第一次当妈妈,小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太有生命力了。”







1956年上映,由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自编自导的电影《红气球》(《Le ballon rouge》)曾经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电影中的主角是一个孤独的小男孩,他将自己上学路上捡到的一只红气球当作伙伴,一起去学校、教堂,一起坐公交车,在屋檐下躲雨。他们还一起遇到了牵着一个蓝气球的女孩。后来红气球被另一群小孩用弹弓打破了,在小男孩沮丧的时候,无数红的、蓝的、黄的、粉的气球从各处飞来,将他包围。


左:宋宛瑾《放气球》2020年 布面丙烯

右:宋宛瑾《网》6号 2022年 布面丙烯


宋宛瑾很喜欢这部电影,电影中仿佛有生命的红气球也成为她创作的灵感,出现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气球的颜色往往比周围的环境更加鲜亮,它看起来饱满的体量却是由气体构成的,外界的任何刺激都会让它爆炸。这种不确定性与紧张感,同时与气球常常象征的童稚与纯真形成一种戏剧张力。


它们凭着宋宛瑾的感性与直觉出现在画面中,一个或多个,红色或蓝色,它们有时候被作为人物的道具,有时候占据画面的中心,或是不经意隐匿又醒目地飘在远处。它像是一个突兀的图像,打破了画面的现实感。


宋宛瑾《网》1号 2021年 布面丙烯


宋宛瑾《网》7号 2022年 布面丙烯


这种创作方式也是受到宋宛瑾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20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马格利特(Ren é Magritte)的影响。这位同时对波普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的艺术家以浓烈的色彩与怪诞的意向著称,创作了包括大众最为熟悉的《人类之子/戴黑帽的男人》(The Son of Man)——一个穿着黑色大衣戴红色领带与圆礼帽的男人站在一面矮墙前,一颗青苹果正好悬空挡住了他的脸。


宋宛瑾《网》9号 2024年 布面丙烯


青苹果、红气球,这两个颜色鲜艳、再日常不过的物件成为他们艺术创作中现实与虚拟的交点。这种真实的拟像也在宋宛瑾的创作中变成被线拉扯的风筝、漂浮的泡泡,那种不确定性与紧张感始终存在于其中。


宋宛瑾《肥皂泡1》2023年 布面丙烯


同时,这些意象也在跟随她人生的不同阶段而呈现不一样的情绪。在《春春、点点和阿旺的合影》中,红气球仍旧没变,但身着公主裙的玩偶点点、趴在沙发背上的阿旺与小婴儿春春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让气球的童真胜过了爆炸的紧张。而一旁盛放的向日葵则与同样明亮的沙发营造了一种暖意。


宋宛瑾《婴儿系列》2024年 布面丙烯


宋宛瑾《婴儿系列》 2024年 布面丙烯


对于宋宛瑾来说,创作的灵感永远来自于她所生活的日常。从刚刚走上艺术道路的、脱离传统家庭期待的女儿,到用艺术表达环境中切身感受的女性个体,再到与两个生命真实联结的母亲,宋宛瑾始终如一地从真实中攫取力量与情感,通过人与物的演绎,去构造一个与现实保持疏离感的世界。“我们的身份有很多转换,我和我的父母也完全不一样,我的小孩也会跟我走不一样的路。”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BAZAAR ART & Lifestyle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监制:徐宁

编辑:邵一雪|撰文:袁潇雪

设计:张晓晨|编辑助理:雷鑫冉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





时尚芭莎艺术
《时尚芭莎》旗下艺术时尚IP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始创于2011年的国际艺术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