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刘大鹏出生于北京,居住在澳大利亚悉尼,他拥有跨文化的艺术透镜。在他的作品中,他将中国式山景及极具东方文化的元素,以超现实手法运用到西方现实场景中,常常以画中之画的形式打破常规认知。
古人与沙滩、庙宇与黄昏海景、小书童与摩天楼群常常一同出现在刘大鹏的创作画面中,在为作品注入跨越时空的错位感,将东西方文化并构于同一平面时,也隐含着艺术家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表达方式。
时值艺术家刘大鹏第五场个展举办之际,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邀约艺术家刘大鹏一起聊了聊,那些藏存于作品中的东方含蓄与西式浪漫究竟如何达到审美的平衡,以及在艺术家充满东方叙事的作品背后,如何让观众看到当代艺术的表达。
ABOUT
刘大鹏
画家,1982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澳大利亚悉尼。
2012年获悉尼大学艺术史专业文学硕士研究生学位,2014年入围澳大利亚最具影响力艺术赛事阿奇博大奖赛并获评审委员会高度嘉奖,同年起开始全职创作。
在至今十年间的探索中,以传统山水艺术及文人精神为灵感来源,依托于当代绘画语言, 创作出数个不同系列。至今已举办过五次商业或机构性个人展览,及多次群展。
刘大鹏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当时户外郊游、家庭出行的生活方式还没有蓬勃兴起。童年的刘大鹏对故乡的山水记忆,仅能停留在北京的龙庆峡、雁西湖、幽谷神潭。
“成长时期和家人出去游玩的机会很少,能记起来的是一些有水的地方。”
在北京城区长大,刘大鹏的成长空间与自然泥土存在着一道隐形的屏障,云海、稻田、松林在刘大鹏的世界里都是偶然发生的景观,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刘大鹏儿时在北京中山公园写生,1987年
从小与山水“交涉”不深,成年后刘大鹏的作品里却绕不开与东方山水画关联的种种意向。
“和我创作产生关系的,是另一种山水。”
在真实生活里看到的风景对于刘大鹏来说,归为“到此一游”的纪念。而真正与他的作品产生交互,并为创作带来直观影响的部分,则来自现实之外的世界。
刘大鹏在黄山写生,2015年,摄影:Carina Xu
“比如《西游记》里我看到的山水、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水墨动画片里的山水,它们(山水)经过艺术处理,也不是我生活里真实出现过的,但是那些画面影响了我。”
刘大鹏用写实和虚构两种方式有意隔开创作的区间,也在东西方两种艺术流派下找到启发。
展览《朝游夕宿》,现场图,摄影:Tess Kelly
现代主义之父赛尚开启了抽象艺术的先河。“他对照着家外面的圣维克多山,但实际上他画出来的山很抽象。”刘大鹏很喜欢的明代山水大师沈周,一生隐居在深山幽谷中。
“他并没有把他看到的山水以写实的手法画出来。”刘大鹏不想把创作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他希望用手中的笔主动去碰触勾连现实之外的事物。
心中有山水,就不需要对现实景象进行细致的临摹。
刘大鹏《空谷弦音》
122x92cm,布面油画
刘大鹏《恒无名》
51x41cm布面油画
与这种想法遥相呼应的,是刘大鹏五岁时信手涂鸦的一幅画《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幅画刊登于《北京晚报》,被刘大鹏的父亲复印保存下来,几经辗转得以和成年后的刘大鹏见面。
“很多细节我都不记得了,但是后来看到复印件的时候,我对上了一个记忆,我当时最喜欢这幅画里我画的一条长台阶。”
五岁的刘大鹏一笔笔罗列出一个由山底通向山顶的长阶。他觉得这是一个伏笔,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刻画一些看似边角料,但实际能够产生人生隐喻的细节。比如山林深处的小房子里,他会提笔在窗户里点上一盏灯,这些细微的画面调配,是他的创作习惯。
刘大鹏《三个和尚没水喝》
1987年10月10日,刊登于北京晚报
直到很多年后,刘大鹏在一个博物馆近距离看到卷轴画的原作,他发现藏在画里的细节与他的创作风格产生巧妙的融合。“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台阶、小桥、小屋,还有面画的那些豆人,我感觉跟我小时候画的画就对上了。”
刘大鹏《出凡尘》
61x61cm,布面油画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采访刘大鹏时,他的第五场个展《朝游夕宿》刚刚在墨尔本结束了展出。
展览《朝游夕宿》,现场图,摄影:Tess Kelly
展览的英文名字 Home of Wanderers 的灵感来源于赫尔曼·黑塞的诗集《漫游》(Wandering)。在以往对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研究过程中,刘大鹏发现中国古代也特别讲究“游”的概念,在中国的横轴卷轴画当中,因为画幅度较长,观赏时需要从右向左一点点展开,看完一部分后再将右端缓缓收紧,再展开下一部分……
“就像游走在山水里,包括《清明上河图》也是游走在街市里。”刘大鹏认为这种“游观”的方式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对他启发很大。因此他没有采用原本的英译版本作为展览名,而是在中式语境下进行了措辞调整。
仿王蒙1366年青卞隐居图局部,31x31cm,纸本炭笔
“朝游夕宿”在刘大鹏心里,是自身经历的投影。虽然自己身离故乡,但精神家园却来自中国的古典文化,这种空间与时间产生的距离让他感受到一种特殊的错位关系,回顾自己从事艺术创作的十年,刘大鹏发现自己一直游走在不同文化之间,他用“朝游夕宿”概括了自己所处的艺术境地,同时也注入了他对生活的解读。
“朝游夕宿也是一种松弛与轻盈的生活态度。”
刘大鹏《遥可及》
152x122cm,布面油画
很多业内的艺术家朋友与学者看完《朝游夕宿》中的系列作品,第一观感是“水气很足”。
这是刘大鹏在技法层面的新尝试,他基于油画湿画法,借鉴了水墨画的抽象与写意,刻意追求水墨画晕染的效果,对颜料进行反复调和,并且简化了画中的造型。
最终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感觉是清晨雾气还未散去的朦胧磨砂感。
“因为油画的特点是涂抹,但我在这次的系列作品中没有运用反复涂抹的手法,而是更多即兴发挥,这种一挥而就的笔触参考了水墨画的风格。”
刘大鹏《名木青青》
92x66cm,布面油画
刘大鹏很喜欢在作品里藏一个彩蛋,那是属于他个人化的情感表达。
新展的作品中他执着于凸显画面的水雾朦胧,是为了与晴天形成对照。刘大鹏居住的城市悉尼,砂砾岩、海岸线、夕阳是他的日常所见,但比起一目了然的现实生活,他更希望作品透着神秘气息,在缥缈与想象中,让作品呈现新的意境。
刘大鹏专注于此,也希望让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延伸到感官之外。
刘大鹏《渡彼岸》
61x61cm,布面油画
刘大鹏《云映日》
41x51cm,布面油画
旅居在悉尼,故乡的山水对于刘大鹏来说无以为见,但在他的作品里,文人墨客豪饮诵诗、小书童与木船常常出现,刘大鹏与故乡隔开了一定的距离,反而对它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找到与故乡的文化连接感,刘大鹏说这是一种思乡情结。
刘大鹏《不可见》
66x92cm,布面油画
在《朝游夕宿》系列作品里,刘大鹏印象深刻的是一幅名为《Dancing in the wind》的油画作品。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幅画,当时一气呵成完成的,最终呈现出来了一种动态感。”
刘大鹏《Dancing in the wind》
122x92cm,布面油画
刘大鹏在作画之前不会预设画的最终走向和命名,他的创作特点是允许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性,就像《Dancing in the wind》的画面凸显了有风吹过的感觉,他当即决定在画面上增加落花的花瓣、让画面变得立体生动一些。
观众很快会留意到有一个小书童在《Dancing in the wind》里出现,在勾勒小书童的形象时,刘大鹏脑海里涌出的原型是他的大女儿,他成为父亲后感觉自己情感变丰富的同时,整个人也匀出了柔软的一面。他留意女儿在生活中的肢体动作和神态表情,再将这些细节放进作品里面,他仍然觉得这也是一种偶发性。
展览《朝游夕宿》,现场图,摄影 :Tess Kelly
过去十年的时间里,刘大鹏沿着山水、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方向进行创作与探索。作品替他记录了每个阶段下自己目光聚焦的那一部分。
早些年的创作经历中,刘大鹏痴迷于将欧洲20世纪中期的家具设计搬移在画作里,于是观众可以看到他的山水画里会融入欧式的灯具、椅子等物品。在《邦迪海滩狂想曲》中,他把融于日常的邦迪沙滩和澳大利亚的桉树放在画面里,然而画面的人物设定却是来自中国羽扇纶巾的古人。
“我把我的真实生活和精神上追求的东西放在一起了,我把两种风景放在一起产生比对。”
刘大鹏《邦迪海滩狂想曲》
局部
刘大鹏《邦迪海滩狂想曲》
157x157cm 布面油画
这两年,刘大鹏又将创作思路投向了技法与内容表达方面,在创作了大量虚实结合的作品后,他逐渐意识到他想要在内容方面做出调整。
“一直以来我的作品和现实关系不强,但是现在我可能会更注意当下人的生活状态、我们所处的世界。”
如何在作品中讲述古代山水艺术天人合一的关系,刘大鹏想要延续去年的创作方向,让自己和作品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展览《朝游夕宿》,现场图,摄影 :Tess Kelly
刘大鹏的工作室在家里,他没有刻意避开创作与生活的界限,这也是成为父亲后逐渐找到的节奏和方式。
对于创作者来说,在成品之外有很多真实的东西只有身边的人才可以直观地触摸感受到,有时候为了创作一幅画需要提前布景、准备画布,这些是作品以外的琐碎细节,对于刘大鹏来说,他的两个女儿与他的交流方式,就是在这样的多元空间里进行的。
春节期间刘大鹏在工作室带女儿画生肖
在现实生活与艺术创作中,刘大鹏一直在寻找平衡点。
“中国艺术会给我更多的灵感,是因为中国文化里温和的特性会给到我启发。”
对于刘大鹏来说,他一直在把握二者之间的尺度,他不想让自己完全陷入其中,不能回归现实生活,但也不希望过分沉溺在生活的琐事里面,丢失了创作的灵气。这种平均法则对于刘大鹏来说不是束缚,反而是一种有秩序的情感。
“这是一种能力,其实做一个极致的人一条道走到黑很容易,但是要去找平衡的部分反而不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并在其中实现自由切换,对现在的刘大鹏而言是很重要的事情。
刘大鹏工作室
BA =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
刘 = 刘大鹏
BA
在过去十年的艺术创作中,你创作了抽象、具象和概念不同系列的作品,你希望通过作品传递什么情感或者故事?
刘
其实通常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没法在最开始对结果进行预设,是因为这个过程中总会产生变化,所以我只把握一个大方向,我尝试这些不同风格背后有一个初衷,源于我当时在国内受到了美术教育,但在我成长时期的同期,西方发生了什么、西方的艺术史对我而言是缺失的。
所以后来我接触了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不同的风格我都喜欢,都想尝试。这会导致刚看到我作品的一些观众,会认为我一直在变,但其实我核心的东西并没有变,只是外部的表现风格变了。就像我一直尝试用不同的风格去表现我热爱的山水主题。
展览《朝游夕宿》现场图,摄影 :Tess Kelly
BA
你从小接触美术,但先后拒绝了专业美术高中和美院的机会,是因为什么原因?后来为什么又选择再次回归绘画,这段兜兜转转的经历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刘
我有时候也会梳理,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比较晚熟的人,我到新西兰留学,同时考上了专业美院和大学的设计系,选择设计是因为当时认为搞纯艺术的没饭吃,又觉得设计实用,后来我又想这事,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画了太多年的画,当时觉得设计用电脑,又和潮流与时尚有关,觉得好玩。
后来从事设计行业后,我意识到没有太多个人创作的余地。最终还是因为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喜欢东西方的很多艺术风格,以及不同类型的艺术,但又总感觉有太多东西不了解,所以后来决定在澳大利亚读艺术史及理论。
BA
为什么选择到澳大利亚去读中国艺术史?
刘
其实这个问题如果展开谈很有意思,如果我们把中国艺术看待为一门内容的话,就无所谓地域的限制。因为西方给你提供了一套研究方法,可以理解为在西方学的是方法,将这个研究方法拿来当工具用,来研究你喜欢的内容,所以不管去哪个国家学习哪里的艺术史,本质上都在于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去学习。
BA
刚刚在墨尔本结束的艺术展,你会留意观众如何解读你的作品吗?你最希望大家在你的作品里看到什么?
刘
这次展览面向的观众的确是西方观众为主,但我这套作品又是我自己总结出的东方意味和文人精神,只不过我是用当代的方法做了一个诠释。所以我会关注到观众的反应,其实大致我也能猜到,因为东方意味和文人精神,对于普遍的西方观众来说是太陌生的东西,他们从感受还有图像方面做了一个比较浅层的解读。
展览《朝游夕宿》现场图,摄影 :Tess Kelly
很有意思的是,西方观众首先会觉得作品很有禅意,他们也会更多地关注到,比如说我有的作品里出现的元素,有小人有房子有船,他们喜欢这样故事性的东西。
我希望最终观众通过看我的展,读一些我写的东西,他们能理解我是从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受影响,并可以把它延伸到当代风景主题,给它衍生成为一种新的方向。
我们古典山水不是停留在古典这个模式里,它有更多的可能性。
BA
你通过什么方式获取灵感?
刘
我从小有阅读的习惯,我觉得读书时的脑部活动和其他的比如视觉感受相比还是很不同的。因为有人说过你读书等于跟作者进行对话,这个是无法替代的。所以阅读是我主要的灵感来源。有的时候我会给自己限定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我就不干别的只读书,做一些读书笔记。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监制:徐宁
编辑:Guannan Liu|撰文:曹璐
设计:张晓晨|编辑助理:张博雅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