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方|毕建业:雪地里的捕猎者

文化   2024-10-10 18:04   北京  




《时尚芭莎》十月刊“75周年国庆”特别策划#来自北方。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艺术发现”将视线投向中国北方城市沈阳,聚焦在北方创作的80后青年艺术家——赵博、毕建业、王硕和刘超。


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看到新一代艺术家向内寻找自己的文化根基,向外探索更深的路径,找寻到属于自己最热烈鲜活的表达。


今天,我们走进毕建业在沈阳的工作室。北方的气质没有在他的作品中明显展现,而是时刻跟随着他,在更深层次影响着他。




点击图片请看视频








毕建业镜头下的北方生活

滑动查看




毕建业是辽宁丹东人,20世纪80年代的北方家属院是他容纳童年记忆的乌托邦。毕建业从小喜欢观察鸟兽虫鱼,外婆也是爱画画的人,当时为毕建业画了很多与虫鸟有关的画。受到外婆的启发,四岁的毕建业也开始尝试拿着笔涂涂画画。


90年代的北方,处在新与旧交替的阶段。“艺术”在大多数家庭中来说,还属于抽象的概念。在毕建业出生的小城丹东,那个年代人们更看重生活的实惠性和现实层面的需求,艺术并不是一个完全能被大众接纳的领域。


毕建业至今仍然觉得成为艺术家是需要运气的事情。他受惠于父母的开明和包容,从最初对画画产生兴趣,到选择专业系统的学习,直至2004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一切看起来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进入大学后,毕建业主要的创作方向聚焦在记忆中80年代的北方公园。当时整个北方地区公共交通逐渐完善,公园是当时人们集中选择的出行景点。丹东的锦江山公园是毕建业小时候常去的地方。到鲁美读书后,他也时常去沈阳的各处公园溜达,公园里的凉亭、碰碰车不断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毕建业《忆梦园》, 2007, 185cm × 370cm, 布面油画


《忆梦园》局部




当毕建业用画笔描述过去人们的生活场景时,他发现整个北方正在快速“褪色”。公园里的游乐场、凉亭经历了时间的洗刷,变得斑驳许多。“这是风吹日晒后的褪色,同时也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他回忆道。


2008年,毕建业大学毕业,他的作品开始“隐匿”于北方有关的地域特征。那段时间,公园系列仍然是他绘画的主线条,从前作品里出现的铁皮动物雕塑、满目金黄的落叶被渐渐替换成毕建业想象出来的城市建筑。“它们很多都是虚构出来的。”毕建业说。


当时沈阳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分赛场,一些熟悉的城市硬件和旧馆建筑因为不符合奥运会要求,被拆除和重建。“就像我画的公园、建筑和雕塑其实早都不复存在了,它们是在更深层的地方影响着我。虽然我不会在创作中明显地标注出来,但它们时刻跟随着我。




毕建业《废园之二》, 2008, 150cm × 200cm, 布面油画


毕建业《公主》, 2010, 200cm × 560cm, 布面油画


《公主》局部里八十年代公园里的唐老鸭垃圾桶




毕业后,毕建业身边的艺术家朋友,为了获得更多的艺术资源和工作机会离开了北方。毕建业选择留下来,他有很深的北方情怀,在他心里,北方的标识并不只有漫天的大雪,还有很多本土的文化、方言都值得被关注。毕建业希望创作出一些不拘泥于传统艺术的作品,最终他决定在北方定居,扎根于此地创作。










毕建业一直留意美术史里有关狩猎的古老题材。偶然一次和同学聊天,他了解到北方农村有打野猪的传统,他很感兴趣,于是决定去看看。2022年的冬天,毕建业开始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采风。


北方的农村对毕建业来说还很陌生,连续去了几次后,毕建业和当地村民渐渐熟悉起来,他慢慢观察村民的生活。下雪后的村子,野猪的脚印会留在雪地上,这为猎人提供了现成的追踪痕迹,是当地村民打猎的最佳时机。




卡其色风衣、FF图案真丝衬衫、黑色百褶裙均为Fendi 

棕色系带乐福鞋 Tod's





毕建业会在村民们打猎的时候,跟在他们身边,用相机记录下来人和环境的变化。村民很反感有镜头对准他们。“我尽量和他们融在一起,有时候很像《无间道》,我也需要‘打入内部’。”


北方农村是一张狭小的人际关系网,毕建业需要在层层叠叠的关系里,一步步靠近“目标”,这种循序渐进和村民产生联系,用人情调动人情的方式,是他在采风时觉得有意思的事情。


北方的村庄,户与户相隔不远,打猎的村民候在各家门框前,一个招呼一个统一进山。同钓鱼一样,打猎也是一个需要静默的活动,村民们尽量让自己的动作和声音轻缓一点,不想惊动藏匿在山里的猎物。他们在裸露干硬的黄土地上小声走路,避免在沉厚的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弄出动静。在等待时机的过程里,有人随意滑看手机屏幕,有人看着远山出神。


毕建业捕捉到那一刻人与人的物理距离和情感空间,最终将它们呈现在2023年的新作《闪亮的獠牙》中,画面里不同的人牵着各自的猎犬站在雪地上,人们各怀心事,毫无交流,远处的猎物正在向猎人发动攻势。




毕建业《闪亮的獠牙》, 2022—2023, 200cm × 334cm, 布面丙烯




这幅画看起来很现实主义,但毕建业在细节里融入了戏谑魔幻般的非现实对抗。画面的远处,一个野猪正在冲撞猎人的场景,究竟是人在狩猎还是猎物在狩猎?这是毕建业留在作品里的思考。


对抗与冲突是毕建业作品里的叙事特色。他热衷于表达力量与挣扎,在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物与物、人与物之间,搭建出一种争斗性很强的画面。


近些年,毕建业不想拘泥于一种单一的结构和形式去创作,作品里北方元素越来越不明显。日常的元素甚至卡通人物会在他的画中出现。


诡异的写实是毕建业作品里的体现,每一个人物和画面都非常真实,但是它们出现的场合总让人产生诡谲奇异的视觉印象。比如动物与动物间互相争斗撕咬,一辆冒着浓烟的卡车在天空中滑行;两个男人面前飘浮着梨子、菠萝等各种水果;汤姆猫因为受到惊吓脚掌被放大;球场上博弈的球员……




毕建业《汤姆和霍普爷爷》, 2023, 163cm × 200cm, 布面丙烯


毕建业《煎牛排的人之二》, 2020, 80cm × 80cm, 布面丙烯


毕建业《大鱼》, 2022, 120cm × 150cm, 布面丙烯




毕建业画中时常出现的香蕉,像“美杜莎”的头,以扭曲弯曲的姿态纠缠在一起,香蕉看起来不像是自然生长后的弯曲,而是充满弹性地和空气产生对抗。


毕建业作品中的“坏趣味”,通过一种无序和反常规的形式,聚焦了现实的困境想象。


或许这也是毕建业在作品中作出的回应:张力与对抗是人在与现实抗衡的过程中爆发出来的力量,或是因为生存与欲望而产生的扭打与撕扯。混杂的生命体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表达。













毕建业也有出走北方的时刻,2023年9月,他去了云南香格里拉,参加高山别庄艺术家驻留计划。半个月的时间里,他在云南的村子里徒步、在梅里周边观察小动物和植物、目送僧人在漆黑一团的深山里扛着麻袋返回寺庙……


在驻留期间,毕建业创作了三幅作品《红摩托》《云南小火锅》《无题》,它们共同的特征是画面上的色彩极为饱和。




毕建业《云南小火锅》, 2023, 30cm × 40cm, 布面丙烯


毕建业《红摩托》, 2023, 30cm × 40cm, 布面丙烯


毕建业《无题》, 2023, 30cm × 40cm, 布面丙烯




“在云南,干农活的人都穿得很鲜艳,他们还会搭配民族首饰。”毕建业回想起南方的农村,是一片绿色的田野,农妇们的衣服上有特别鲜艳的粉色,“从绿色当中一下就跳出来了”。


北方农村在毕建业心里,更多的是暗色系。他很难为自己的作品指出有变化的部分,但是作品的确会随着环境发生细微的变化。“有时候这些变化是当下没有办法立马分辨和发现的。”


在云南的时候,毕建业留意到高原地区藏民们放牦牛的方式。藏民们把牛放养在4000多米的雪山上,在固定投食的地方放一些盐补充盐分,过一个月去看一次它们。剩下的时间,藏民就各做各的事。


在毕建业看来,南方放牧的形式比北方浪漫一些,没有太多束缚,牛群们更自由一些。北方看起来更接地气,多数是通过圈养的方式,把黄牛归置在固定的位置。“或许是北方整个地域承载着一些深沉的历史,包括一些苦难的东西,随着基因一直在延续下去。”


南方与北方有明显差异,但毕建业不喜欢做比较,他更看重自然发生的结果。看见了,便存在了,没有好坏与高低之分。“就像我的作品,我不会限制它一定是北方或南方特有,每一幅作品都是从特别具体的点出发,自然而然从内向外发散出来的,不是靠雪地或者靠东北农民形象,这种直接的方式去展示的。”


离开丹东小城在沈阳读书、定居。在毕建业的眼中,沈阳这些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谈不上是积极或消极。毕建业将城市的恒定性比作自己的工作状态,维持这种不变在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属于北方的特质。生于此地,长于此地,从未长久地离开过家乡,毕建业感慨道:“我会有一种莫名的责任感,想为故乡做一点什么。”









BA = BAZAAR ART 时尚芭莎艺术

毕 = 毕建业



BA

你怎样理解“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概念?


我觉得复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词语,但复兴的前提是它在这之前衰落了。所以两面看的话,心里有种悲凉的感觉,但东北文艺复兴终归是好事,比如80后的北方作家、音乐人或者艺术家,大家都在呈现出特别好的一面,这个肯定是好事。如果整个北方的经济环境再好一点的话,可能整体的创作环境也会更好一些。




BA

扎根在北方,对你的艺术创作带来的启发是什么?


我觉得有些东西是在基因里就已经决定的,在我的成长阶段、受教育的环境以及在美院里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一点点潜移默化影响我。这种感觉不是一两句可以简单概括出来的,就像在这片黑土地里长出的一个土豆或是茄子,可能永远也无法变成凤梨、椰子。




BA

你心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


气候上四季分明,人的性格也是如此。虽然中国的文化在往趋同的方向发展,文化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但是作为艺术工作者, 我觉得还是会以一个鲜明的姿态或者自己创作的面貌去呈现出来,一定有地域的气质和性格。










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鸣谢:

鲁迅美术学院、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SGA沪申画廊、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监制:徐宁

统筹:Guannan Liu | 编辑:邵一雪

撰文:曹璐

设计:张晓晨|编辑助理:何旭、张亦竹


摄影:C楠

灯光:解彬


导演 摄影 剪辑:李龙威

摄影助理:陈昊东


造型:FUGUi

妆发:杨柳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





时尚芭莎艺术
《时尚芭莎》旗下艺术时尚IP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始创于2011年的国际艺术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