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羽辰:可以触摸的语言

文化   2024-11-13 18:03   新加坡  

摄影:Lane Lang




2019年,常羽辰在马来西亚的金之岛驻留创作,那是一座由珊瑚堆积而成的岛屿。岛虽小,但各国的文化、语言交织于此。


一本马来语的词典引起了她对语言的关注。当不同的人生活于此时,哪种语言都不再是中心。常羽辰认为语言流变、混乱是它最有魅力的地方。


于是,她做了一本《珊瑚辞典》,用珊瑚构造一套语言。


“爱”是多孔的,因为没有裂痕的心无法去爱。


“海”是连绵不断,起伏的波浪状。


没有既定的规则,只是个人的理解。这本小词典,她做了五年。


常羽辰所有的项目都是时间的沉淀,一点点的堆积。“珊瑚辞典”进入了第5年的创作,“使用价值” 的项目持续了9年,帮妈妈出版的书《晋美》用了8年。


“当创作久到一定程度后,它变得像一个朋友,变成比较持续的陪伴,我可以沉浸在思考中。”


今年秋天,常羽辰的个展 “珊瑚辞典(60句)”在北京公社展出。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邀请她展开一次对话,和她一起回溯创作中的故事,以及她最新在纽约高线公园的作品“树洞(我会保守你的秘密)”。








下午五点的阳光,金色的,斜斜地从窗户外透进来。叶子、影子,和常羽辰指向珊瑚的指尖一起,在白色的素描纸上轻轻地晃动。



常羽辰在金之岛搜集的珊瑚



“在马来语中,名词说两遍表示复数。

我用阴影来模仿声音的重复。

Alun是波涛。

alun-alun是微波荡漾。”



“珊瑚辞典(码头上的七句)”细节,2019,摄影:管钧



常羽辰穿着一件黑色长风衣,短发被别在耳后,全神贯注地为朋友们做着导览。2019年,这群朋友曾一起在马来西亚沙巴洲的金之岛驻留创作。那是一座非常小的,由经年累月的珊瑚骸骨堆积而成的岛屿。它小到不论在岛上的哪个地方,眼睛都可以看到海。


海水荡漾着,将人的目光与天空连接在一起。靠近赤道的小岛,天气总是闷热和潮湿。作为北方人的常羽辰原本不喜欢有风的地方,但在这座小岛上,有风的地方成为了大家最常去的休息之所。



“珊瑚辞典(码头上的七句)”,2019,摄影:管钧



2019年的金之岛还在旅游开发的初期,除了驻地艺术家,就是工人与水手。坐船二十多分钟,可以到最近的城市哥打基纳巴卢(Kota Kinabalu)。


有一次,在哥打基纳巴卢的书店里,常羽辰发现一本最初出版于1973年,马华英三语的《统一标准马来语词典》(Kamus Sari Ejaan Bersama)。这本词典引起了她的注意。



《统一标准马来语词典》,第四版,2018



在哥打基纳巴卢,生活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里的商店招牌、餐厅菜单、博物馆里的展签,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马来语、中文、英文三行并列的状态。“这里的语言,盘根错节,似乎没有中心。”常羽辰在和当地生活的人交流时,他们的语言相互杂糅,但并不妨碍彼此的沟通。



常羽辰在素描本上记录下的珊瑚,2019



在词典中,她发现语言的共同性,某一个词也会有若干不同的解释。“Tinggal在马来语中,既是离开也是留下。一个词怎么能既是离开又是留下?现在我是这么理解的:此刻我们都在这个房间,如果所有人都离开了,这些句子会被留下。”常羽辰手里展开的正是那本马来语词典。受这本词典的启发,她做了一本《珊瑚辞典》。



《珊瑚辞典 · 卷一:2019-2022》,弓出版,2022



“不同族群的人们用国语沟通。

种族:有共同根基的社群。

沟通:是兴奋,有一定表演色彩的。

通过:是一个介词,像一个扳手。

语言:很大很复杂,它是动态的,黏连的,生发的,轮廓不稳定,边界不清晰。

国家:与语言相反,它的边界清晰。”




“珊瑚辞典”的制作过程



她亦步亦趋地走着,穿梭于并排放置的展桌之间。声音柔软而清晰,常羽辰像一个虔诚的吟诵者,将50多年前词典里作为语言范例的句子铺开在前来观展的人面前。这些语言的沉积物像是一篇篇微型小说,在常羽辰的脑海中勾勒出关于人、历史、自然、民族、爱……一切彼此勾连的故事。它们像是海水,一下一下撞击在珊瑚堆积的岸边,被远来的她听到。


常羽辰感叹于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日常情形,是那么简短却生动,如涟漪般荡漾开。本地语言可以充分表达本地的感受与经验,它们是碎片的、流动的,却在相互印证中编织出了历史与记忆。




“珊瑚辞典(句)”,纸上铅笔,35.6 x 43.2 cm 每幅, 2019-2024



“我在沙滩上遇到这些珊瑚骸骨的时候,我意识到可以用海洋的沉积物来翻译那些历史的沉积物。”从2019年开始,常羽辰一直在这本小小厚厚的词典中寻找着那些句子。句子里所包含的生活经验,是之前她无法用所习得的中文或英文去表达的。珊瑚从金之岛的海水中诞生,消弭在时间的土壤中,最后被常羽辰放置在一张张白色的素描纸上,成为一种沟通的介质。


马来语属于南岛语系,是世界上唯一分布在岛屿上,约有1200种不同语言构成的语系。最早的马来语遗迹,发现于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它们被雕刻在几块可以追溯至7世纪中叶的石碑上。当时的古国室利佛逝(梵文Srivijaya,意为光荣胜利)对外扩张,马来语逐渐成为南洋地区被广泛使用的语言。14世纪之前,马来语使用的是印度的帕拉瓦文字(Pallava script),之后使用爪哇文字(Aksara Jawa)。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到来,在马来西亚推行了拉丁字母(Latin alphabet),也叫罗马字母(Roman alphabet),是世界上使用最为通用的字母之一,此后一直延续到现代马来语中。在这里,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变动不居,而这变动是文化迁徙与融合产生的遗迹。



常羽辰以不同的方式与观众交流“珊瑚辞典”,摄影:Lane Lang



“英语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通行的语言,与欧洲殖民史、美国帝国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全球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与此同时,无数移民正在重新发明着英语,用有限的词汇编织出无限的表达。”在常羽辰眼中,语言的美与活力在于它的流变,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混乱与污染,恰恰是语言最有魅力的地方。


在语言模棱两可的边缘,常羽辰寻找着表达的自由。在她位于纽约皇后区的工作室中,无数大大小小的珊瑚遗骸被整齐地摆放在地面上。珊瑚是珊瑚虫的代谢物,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的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像是绚丽的枝丫,以至于过去不同时间里,它也在动物、植物,甚至矿物的类目之间流动着。



“珊瑚辞典(60句)”在北京公社的展览现场,2024



常羽辰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去寻找一个与某个词语最为贴近的珊瑚,一孔与多孔,树枝状或火焰形。形状,是她翻译的锚点——“喜爱,是有洞的心,喜爱的事物因此才能和它发生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珊瑚也是一种文字,它可能被指向某种确定的意思,但却在表达中始终存在着模糊性。最后,常羽辰合上那本词典,她站在展台的末尾处,像是一个标点符号。句号,意味着结束;逗号,意味着未完待续。







2016年,独自在美国的常羽辰在餐厅打工,时薪是13美元。她在想是否也可以做对别人更有用的事情,也以每小时13美元的标准收费。于是,她选择了做一些带有刺绣的包,刺绣与时间有直接的正向关系。由此,常羽辰开启了艺术项目“使用价值”(Use Value)。她将做一个包所需要的所有成本——原材料价格加上完成它所需要的人工成本,即时间乘以她当时的时薪,得出了这个包的售价。



“使用价值(用)”、“使用价值(竹)”,2016-17



在常羽辰的个人网站可以看见一系列定价不同的作品,它们都有着长长的标签,像是购物小票。以2022年的作品为例,当时时薪来自于常羽辰2015年至2021年所做的所有工作时薪的平均值,它们可能来自于她做服务员、艺术家助理、老师等不同工种。时间则来自于她开始制作这件作品所花费的实际时间。



“使用价值(收据)”,2016-19



“这其中也会有很多暧昧的地方,比如我现在在耶鲁一学期上一次课,给我1000块。其实这并不能反映我的真实经济水平。但因为我的人生中曾经有一个小时被如此定价,所以我觉得它也应该被纳入到我的计价系统中。”常羽辰认为这种计算方法,让她的身价有些虚高,甚至于她自己和身边的朋友都无法负担,而使得产品进入到一个滞销的状态。


“我作为一个‘商品’进入了我自己消费不起的市场。”尽管常羽辰已经用尽可能详细的方式去计算某种价值,但可计算的劳动之外,思考这件作品如何创作的时间,为了生产而需要的休息,甚至这其中所要付出的情绪与情感,都是无法被计算其中的。常羽辰希望用这种方式探讨使用价值到底从何而来,而这种滞销与不可计算性带来的失败,也成为“使用价值”这个作品的一部分。


“打工真正不公平的地方不在于时薪多少,而是在于异化。当生命成为了商品,人的时间和情感可以被标价,前者总是更珍贵的。虽然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常羽辰意识到,“使用价值”试图通过数学来追求公平的工作方法恰恰证明了人的创造是无法被量化的。



“使用价值(碧海青天夜夜心)”,2022,摄影:Lane Lang



除了刺绣的包,围裙也常常被用于这个系列的创作中。男性与女性,在很长时间内被视作有不同的社会与家庭分工。随着社会逐渐对家务劳动等家庭隐形付出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与性别无关的付出被意识到。



“使用价值(滞销)”,2024,摄影:Lane Lang



常羽辰将旧衣服或者别人的衣服回收,裁剪成大小不一的布料,用草木将它们重新染色,最后再拼接成为一件件围裙。常羽辰并不太擅长缝纫,边角与缝隙的针角有些笨拙,这些围裙有时候甚至分不出正面与反面。作为围裙本身,它们可以说是失败的。但作为一种表达的载体,这些不同布料的拼接是价值的再循环,而其脆弱性也似乎隐喻着这些劳动本身,在日常中不被意识到。




“使用价值(碧海青天夜夜心)”,2022,摄影:Lane Lang



“家务劳动是一个很神性的工作,一方面它是最古老和普遍的劳动,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人在屋里,很孤独。”常羽辰将家务劳动中重复的动作理解为一种孤独的表演,这些围裙或许是每场演出之前,所要穿上的服装。







一只耳朵,从小小的方窗中露出来,几绺黑色的短发散开,像是伸出的不同触角。窗户旁边,摆放了一把可以折叠的墨绿色椅子。扎着辫子的小女孩、壮硕的光头黑人、背着牛津包的男人、戴着鼻环的女人……他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对着这个耳朵讲述着自己的心事。



“树洞(我会保守你的秘密)”,2024,摄影:Liz Devine



这是今年8月17日常羽辰在纽约高线公园进行的一次名为“树洞(我会保守你的秘密)”(Tree Hole, your secret is safe with me)的艺术演出,持续了四个小时。


创作灵感来源于常羽辰小时候听到的一个童话故事,大意是国王长着一双驴耳朵,只有他的理发师知道这个秘密。如果理发师泄露给别人,国王就会把他的头砍掉。战战兢兢的理发师只能对着一棵树去倾诉这个秘密。后来常羽辰发现这个童话故事还有韩国、爱尔兰、希腊等不同国家的版本。在韩国,倾诉的树洞变成了一片竹林,在爱尔兰,则是一棵柳树。于是,常羽辰也想去做一棵植物。



“树洞(我会保守你的秘密)”,2024, 摄影:Liz Devine



“大部分倾诉是关于爱情的,小朋友的秘密非常可爱或者说无厘头,还有些人用着我听不懂的语言,他们说一句便走了。还有些倾诉是似是而非的,没有具体的事件,更像是一种隐秘的感受。”高线公园应该是一个很快乐的地方,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想要倾诉的好像都比较难过。


有些人会期待常羽辰给他们回复,而在面对某些悲伤时,常羽辰自己也会忍不住出声回应。“如果还有机会再做一次表演,我觉得我可以更像一棵树。”


相较于“珊瑚辞典”和“使用价值”这两个持续了很多年的项目,“树洞”这样的短期项目对于常羽辰来说是一种休息。长线的项目,一方面是因为人的时间有限,而比如词典这样的作品需要相当的体量才可能有较为完整的表达。它们像是朋友,是常羽辰艺术创作中持续的陪伴,可以让她沉浸在某个思考中。“短期的项目,它们对我很有帮助,可以调试节奏感。就好像沉浸在水底太久,上来换一口气是很有必要的。”


《晋美》是常羽辰从水底浮起来的另一个气口,是她与自己的妈妈牛晋美共同完成的一本书。9年,445页,记录了她的妈妈从2015年12月20日画下第一幅铅笔画至今,母女两个人流动的情感。


“学习艺术对我而言是自然而然的。”常羽辰回忆起自己小的时候,满地都是纸和笔。她随便抓起来,画一个大头娃娃,父母都会惊呼“画得真好”。常羽辰好像一直都在画画,她确实喜欢画画,但这种喜欢里有一种惯性。妈妈晋美曾经是一位美术编辑,后来开了一家花店。真正开始创作,却是已经50岁的时候。


“我也在告诉自己,当我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要让她讲得更多。”在北京秋天的阳光下,常羽辰的脸庞被笼着一层金色。她的“珊瑚辞典(60句)”在798北京公社展出的同时,妈妈晋美的展览在香港马凌画廊展出。




图片来源:常羽辰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监制:徐宁

编辑:邵一雪|撰文:袁潇雪

设计:张晓晨|编辑助理:何旭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





时尚芭莎艺术
《时尚芭莎》旗下艺术时尚IP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始创于2011年的国际艺术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