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爽,《镣铐》,2024年
从 2022 年的 Miu Miu 2023 春夏系列时装秀场,到如今于 Prada 荣宅开幕的首个亚洲个展,艺术家李爽都带来了关于讯息走失的故事。
这些「走失」并非发生在普通人难以察觉的“技术黑箱”中,而是在李爽的创作中展现出相当平实的叙事:坐在如海底电缆般秀场座位的人们可能不会意识到,屏幕中闪现的鲨鱼正是咬断海底电缆使消息无法传递的“罪魁祸首”。
-
“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Prada 荣宅
上海,2024.11.6-2025.1.12
摄影:Alessandro Wang
当人与人之间物理的距离被拉远,技术成为唯一可以依仗的沟通手段,现实世界的语音、文字变成了闪烁不定的像素编码,一只鸭子的随意走动都可能抖落其中不被察觉的片段。
而走失的讯息本身,在鲜有人可以发现并感知的异世界中不断产生回响,形成一段段现实中难以被捕捉和理解的噪声。
-
李爽
摄影师:Mathilde Agius
李爽(1990年生于中国武夷山)于2014年获得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媒体研究硕士学位,目前在德国柏林和瑞士日内瓦生活与工作。
李爽的作品涵盖多种艺术语言,包括表演、互动网站、雕塑、动态影像与多媒体装置等。她的作品深植于当代数字领域,聚焦媒介与其用户之间,以及媒介本身之间多元化的互动与亲密关系。李爽特别关注各种形式的技术与人类及其互相之间的交互方式,揭示身处全球化通信系统中的科技如何控制我们的身体和欲望。
长期关注各种形式的技术与人类及其相互之间的交互方式,李爽试图用多样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揭示全球化通信系统中的科技如何控制人的身体与欲望。
本次的展览名《月球的距离》,受 Italo Calvino的著作《宇宙奇趣》(Cosmicomics)所启发。
开篇的同名故事背景设定于史前时期,那时的地月引力不同于今日。在某个轨道点上,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极为接近。地球上的人们会架起梯子,攀上月球收集某种“月乳”。某个夜晚,当人们像往常一样来到月球时,引力突变,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远。
混乱中,有些人设法跳回地球,而另一些人则永远留在了月球。
-
“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Prada 荣宅
上海,2024.11.6-2025.1.12
摄影:Alessandro Wang
在几年前的疫情期间,李爽滞留欧洲无法回家,这则虚构的故事为她现实的困难与痛苦带来了许多安慰。
而就像许多创作者一样,现实的困难与痛苦往往是创作的最佳启迪,那时难以打破的物理割裂和电子媒介的沟通失效,恰好为原本就深耕于该领域的李爽提供了创作的养分和灵感。
-
李爽,《镣铐》,2024年
由艺术家、Peres Projects和天线空间提供
展览中,李爽或以树脂凝固居无定所时期的具体记忆,或以大型装置还原出她疫情期间与母亲沟通的事实的无效特征。
她试图用灯光照亮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阴影,却也在这些阴影中,找到了自己创作所能栖身的裂隙。
-
“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Prada 荣宅
上海,2024.11.6-2025.1.12
摄影:Alessandro Wang
BA
你和 Prada 的合作是如何开始的?
L
我最早是和 Miuccia Prada及团队直接沟通的。当时是 2020 年,我被困在欧洲没办法回国,那会儿我自己也没有太多工作和展览,我就收到了 Prada 基金会的邀请。我那时候很惊讶,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认识我(笑)!
我们先在 Zoom 上沟通,后来在欧洲疫情好一些的时候我就去了米兰,就是和 Miuccia 见面、吃饭这样,当时就是她坐下来的那一刻,我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过去其实也没有和奢侈品牌合作过。
Miuccia 真的是很用心的人,我记得当时我们聊了一会儿,她拿出一些打印的材料,我发现是我大约 5-6 年前甚至更早的没有什么作品的时候做的一个采访内容,这个采访内容我自己都不记得了。但是我看到她有很多画出高亮的地方,有笔记,然后一条一条和我过。
当时就说了未来可以在上海荣宅做展览,不过因为那会儿还被困在欧洲,有一定的困难,我也就没有特别想这件事,然后就先合作了 Miu Miu 的秀场。
BA
Miu Miu 的那一次秀场合作,你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L
我那时候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因为我没在时尚行业从业过,我也不了解,所以我还是按照我本身的想法去做作品。
当时筹备了 6 个月,不停地在和 Miuccia Prada、Prada 基金会还有当时的建筑事务所 OMA 开会。最后呈现出来,我很大的一个感觉就是,时尚是非常快节奏和紧凑的(intense),很快,你看到你工作了 6 个月的东西,可能在 20 分钟之内就结束了。
不过秀场 T 台这样的作品呈现,肯定是和美术馆、展览馆不一样,在这 20 分钟之内你会有很多有冲击力的展现。
我记得当时的模特里,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美国艺术家 Miranda July,她也是和 Prada 有合作,我上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她。她平时是短发,但那天走秀是把头发拉直的,我开始没有认出她来;到后面我认出她来,我就开始爆哭。
结束之后 Prada 的人就把我介绍给 Miranda,可能我那会儿都已经有点“神志不清”,反正说了一大堆胡话(笑)。但总之还是非常激动吧。
BA
在疫情当时你是为什么会“滞留”欧洲?在这个过程中,让你获得本次展览灵感的和父母交流的经历,让你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
L
我最初的计划就是在柏林待一个月,然后就回国,结果兜兜转转在欧洲待了将近三年。当时的计划就是到柏林做一个个展,然后再待一个月,结果欧洲疫情暴发了。
在那会儿我每个月都期待着,是不是下个月情况就能好一点?我就能回来了?所以我每次都是按月在租房子,结果最后就变成了我到每个月月底都要再找房子,当然这部分经历也是我展览中一些作品的灵感来源。
-
李爽,《无声无息,我听见她被淹没》,2024年
由艺术家、Peres Projects和天线空间提供
那时候和父母沟通最大的困难在于,他们不能理解我到底为什么回不来。
柏林之后我又去了日内瓦,那是在之前申请的一个瑞士艺术基金会的驻地项目,我也以为这个驻地做完我就能回国了,结果还是不能。
但是父母不这么想,我遇到的现实问题,贵价机票、两边不断变化的政策、这个病毒本身对身体的影响......不过父母就觉得,我是可以回来的,我就是不想回来。
就是这一点让我发现,和他们的交流变得非常困难。
BA
这次在荣宅三层的一系列以树脂为材料的作品,相比你之前的创作呈现出了很强的物质性,因为其中凝固的都是你的私人物品;而由于材料的特性,这一系列作品呈现在数字媒介上时会有很强烈的失真,而你也提到这些作品呈现出手机屏幕版的外观。可以简单谈谈这个系列的创作吗?
L
这个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因为在欧洲“漂泊”、每个月都要搬家所带来的灵感,它其实会跟我之前作品的思考不太一样。
因为我学的就是媒介研究(Media Studies),我选的导师还有方向也是电子沟通、传播背后的基础设施,所以我很关注电子技术的表面及技术的裂痕,尤其是它和它背后的物质的裂痕,我其实很少做一些很“物质性”的作品。
-
“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Prada 荣宅
上海,2024.11.6-2025.1.12
摄影:Alessandro Wang
另外,我成长于一个很小的城市,生活是比较无聊、物质也是相对匮乏的,所以我的创作一直希望能够逃离,逃离我的身体,所以我开始会有很多的录像,还有其他的数字媒介,就是比较“无形”的这些作品。
-
李爽,《似曾相识》,2022
视频-彩色,时长:15分55秒
由艺术家和Peres Projects提供
我在柏林不断搬家的时候,有一天自己一个人晚上搬到一个艺术中心,大概是 2020 年四五月的时候,那时候我已经搬过四次家了。我带着自己的两个箱子,一走进去,所有的声控灯都亮起来,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地上。
那一瞬间我莫名觉得,我可能永远也逃离不了自己的身体,所以我希望能和自己的身体、和物质和解。
-
“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Prada 荣宅
上海,2024.11.6-2025.1.12
摄影:Alessandro Wang
这可能就是这个系列的出发点吧,我那会儿在二手店买了很多小孩子过万圣节的东西,玩具还有服装什么的,把它们“压”在树脂里,我还把自己的摄影作品打印在很轻薄的面料上再加进去。
最早它们其实不是方形的,而是我两端用了塑料袋,把中间压平之后两边还会有溢出。
-
李爽,《我写过的所有信件(日内瓦)》,2024年
由艺术家、Peres Projects和天线空间提供
BA
如果不以物质性作为一种区隔的话,那你觉得这一系列的作品会和你过去的作品有怎样的联系?
L
我开始把这些物品凝固在树脂中时,我发现我去压平的部分很像一个屏幕,我开始觉得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联想,不过因为想到这一点,我就希望让它能够像一个屏幕一样。
想到我们如今的屏幕是越来越薄的,我也就想要强调它的一个厚度,让人们无法忽略屏幕背后的种种机制,一层一层树脂在一个基础模具下铺上去,大概每个作品都要三四层;再进一步地变成了屏幕,我就希望它们能够有湿润的感觉。
-
李爽,《在地球中心》,2024年
由艺术家、Peres Projects和天线空间提供
-
李爽,《七苦圣母》,2024年
由艺术家、Peres Projects和天线空间提供
这种湿润的感觉,是我今年可能才意识到的,虽然我学习的专业、我的作品都是在讲科技,但是我能感觉到一种很具象、很具身的东西,这种湿润是和数字技术对人的扁平化、像素化所对立的。
我之前考虑过去做学术,但是当我上研究生的时候我发现我可能真的不是这块料,就是写论文会很崩溃。然后我意识到学术研究对我个人来说还是比较冰冷,我更希望把人能够放进去,把我一个人的叙事放到一个研究里。
-
“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Prada 荣宅
上海,2024.11.6-2025.1.12
摄影:Alessandro Wang
我知道有很多新媒体艺术家会编程,会用一些高科技的东西,我其实不会,我也不是很感兴趣。
因为我希望的是能在这种科技进程里找到一个噪点或者是漏洞(glitch),我的作品也是比较低保真(Low Fidelity)的、对科技的反叛和侵入(Hack),所以湿润、水和电、电子屏幕,它们本身就是相斥的,比如水会让电线短路,因此这种湿润感对我所关注的科技、电子媒介的“破坏”也是天然的。
-
李爽,《美人面条》,2024年
由艺术家、Peres Projects和天线空间提供
就像我为Miu Miu秀场创作装置影像的那一次,人们坐在类似海底电缆一样的椅子上,如今人们以为许多沟通都是无线的,靠卫星;但其实有很多沟通的硬件基础设施就是海底电缆。
它当时是一个很可靠的媒介,不过它偶尔也会有故障,比如一艘船抛锚它可能就会影响,还有另一个最常见的就是鲨鱼的攻击,非常简单地把线咬断了,所以那次秀场里也有很多“鲨鱼”。
BA
这其实又在某种程度上回到了你所关注的交流的议题以及本次展览的主题。关于交流,除了你在作品中已经呈现过的交流的失真,这些年和人的交流中(父母、朋友),你还观察到了哪些让你感兴趣的东西?你又会如何看待人类与AI 的交流?
L
在我的作品中,我强调的很多是同一件事、一句话,可能这个人当面和你讲出来和他在微信上发出来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像微信这种媒介,它传递的信息和感觉其实是介于正式和不正式之间。不过我也意识到,可能由于媒介的存在,它使得在更多场景下的交流成为可能,我会发现可能有些朋友当面聊是聊不出什么的,不过如果分别在自己的地方,可能是自己的卧室可能是躺在床上,你们反而能够去吐露心声。
所以我觉得可能还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挖掘的。
-
“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Prada 荣宅
上海,2024.11.6-2025.1.12
摄影:Alessandro Wang
关于 AI,我会说我自己觉得有点害怕。
因为我现在写邮件什么的,可能都需要 ChatGPT 帮我。工作很多很忙的时候,我回复邮件就会很简洁,yes 或者 no,这听上去就像一个机器人;这个时候我就需要 GPT 帮我写一遍,让我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人,它也确实会有一些有人文关怀的语句帮你放进去。
这时候我就觉得很可怕,为什么我越来越像机器人而它会更懂得人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我可能会想要摆脱这种技术的依赖。
-
“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Prada 荣宅
上海,2024.11.6-2025.1.12
摄影:Alessandro Wang
展览
《月球的距离》(Distance of the Moon)
展期
2024.11.6 - 2025.1.12
地址
Prada 荣宅,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 186 号
在 Prada 基金会的支持下,Prada 呈现李爽(1990年生于中国)个展《月球的距离》(Distance of the Moon)。展览于2024年11月6日至2025年1月12日在Prada荣宅举办。荣宅作为1918年建造的上海历史名邸,由Prada修缮后于2017年10月重新对外开放。《月球的距离》是李爽首次在亚洲举办的个展,展出了为Prada荣宅特别创作的一系列全新作品。
图片来源:Prada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监制:徐宁
编辑:Guannan Liu|撰文:Kristin Zhang
设计:张晓晨|助理编辑:肖瑶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