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难求的敦煌大展后专访李峰:溯古追今向未来

文化   2024-11-15 17:05   北京  







李峰,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现象级”展览的操作者。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都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这几年里引领潮流的现象级大展,创造了全新展览方式,学术研究与社会效果兼收。


对于这样原创性的大展,文博圈有人说,能在职业生涯中亲自操刀一场,就已经是了不起了。但李峰在这三四年的时间里就办了三场。不久前闭幕的“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共展出来自5国、14个省市区、35座城市、60多个各类型机构的500余组件作品。比之前的敦煌大展,是10倍以上的文物数量和10倍以上的合作伙伴,并且在策划与展出效果上更是与同类展览拉开了很大距离。


《时尚芭莎》Green BAZAARBAZAAR ART联合发起“中国审美100人”,与李峰对话,谈展览,谈那些奔波在筹备展览途中的故事,谈心中的理想美术馆,谈文化公益事业……很少出现在媒体专访中的他神采飞扬,这些年一直收敛的激情扑面而来。


唯有热爱,才会如此。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先后参与国内首家民营艺术馆炎黄艺术馆的委托管理运营、参与中国首家金融机构背景公益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发起成立与管理运营,负责展览与公共活动策划等。他将现当代艺术的研究、收藏、展示、教育和传播融为一体,提出“将思想化为现场,将学术研究转化为立体的展示”及“以当代手法策划古典艺术,打通古今,将艺术之美与文物历史感结合呈现”等创新理念。并以多场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性的打通古今的大展,将美术馆的涵盖的范畴拓展至更广义领域。







是先有“文明系列”构想,还是因为做了“敦煌展”发现效果很不错然后衍生出“文明系列”?



后一个。




敦煌展缘于怎样的契机呢?



直接原因是2021年10月做“安藤忠雄:青春”展时我们把“不收门票”改为“收门票”,结果仍然很轰动,这让捐助人看到了艺术原来可以产生这么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领导们就决定“集中力量办大事”。




“安藤忠雄——青春”展览现场





跟敦煌的关系无论机构还是个人都有多年。2008年我与国际敦煌项目的专家建立亲密友谊。2010年我们在炎黄艺术馆与敦煌研究院合作“走近敦煌”展览。2015年,在上海工作时,我曾有幸促成过敦煌研究院与喜马拉雅美术馆的合作,这是敦煌研究院第一次跟民营美术馆合作。那次合作很成功,观众人流如织,从此打开了敦煌研究院跟民营机构合作的大门。



2019年,国际敦煌项目的负责人在匈牙利国家科学院整理斯坦因的档案。我说我去看看他,就利用国庆节假期飞过去。斯坦因是英籍匈牙利人,他将敦煌等地拿走的东西给了出资的英、印,但手稿、日记等留给了他的祖国匈牙利。虽然相当长的时间我的工作主要在现当代艺术领域,但是对古典艺术的热爱自大学以来我一直没有放弃,总觉得可以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2021年安藤忠雄大展结束后,领导要求提出展览计划,再创社会轰动。2022年春节前,我提出办敦煌展,这和我们有位甘肃挂过职的领导不谋而合。于是我去找到苏伯民院长,他表示赞同。于是,几经周折,历尽艰辛,在出行、出门都很困难的疫情特殊时期,我们推出结构独特、迄今规模最大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






关于敦煌的展览,仅敦煌研究院主办和策划的就不下140次,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是如何实现突破创新、让这个展览获得现象级关注的呢?



关键还是在策划,在于展览理念上的创新。我们办的敦煌展的特色,一是古今结合的展览结构,二是用当代艺术的方式来呈现古典艺术。我们把敦煌当作由古今两部分组成的一件大作品。实际上,集壁画、雕塑与建筑空间于一体的8座复制洞窟本身就如一件件装置,当代艺术家来看也觉得好。历时1700年的艺术,不仅有着漂亮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其背后还有着信仰的支撑。在展览呈现形式上,空间设计、灯光、平面设计等方面,以当代艺术的展陈方式来呈现传统艺术。打破古今之间的藩篱,这更是我们的所长。




“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上:莫高窟第285窟(复制窟)内景 (西魏)

中:敦煌藏经洞(莫高窟17窟)外景)

下:榆林窟第25窟 乐舞图(临本)(中唐)




举例说说当时敦煌大展创新且引人的打开方式。



比如进入展览第一眼看到的唐代第158窟的“涅槃像”,这尊按照5:4的比例复制的大佛长13.6米,横卧大厅,观众进场便能感觉到沉浸式的震撼。展览现场拆除了石窟原址的东壁,豁然开朗的效果胜过实地的局促狭窄。和照明设计师邵晓明第一次讨论时,我们就确定把美术馆大厅的玻璃天顶用遮光膜覆盖。遮住天光,黑暗升腾,有光的大佛就凸显出来。当我们观看这尊双目半闭、似在微笑的涅槃佛时,光线不觉间调动起我们的身体感知体验,神秘宁静的气息内生出来。要让更多的“生命感悟”在不知不觉中被激活和打开。




“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展览现场






很多人说你突然古起来了?



说不上突然,无论什么样的工作任务都要完成好。其实艺术无所谓古今,只有优劣和品味的不同。




再来看“驼铃声响”展,“丝绸之路”其实已经是个全国遍地开花的展览主题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怎么走出一条令人印象深刻的丝路呢?



我们的丝绸之路展最大的不同,我想首先是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出发,用当代艺术的理念策划古典艺术。力求尊重学术但不板起面孔来说教,删繁就简。一个有时觉得朦胧有时又很明确而坚定的想法常常在我脑子里盘旋,那就是聚焦于文物的艺术之美,回到儿童般的“纯真之眼”,回到人类最初的感觉与感知力。当然,关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古今中外有无数解释。我从来都无意拉虎皮做大旗,但我想与其引用普通人难懂的概念,不如就回到人面对物的直觉感受,这个谁都会,只不过很多普通人自己不知道或者不相信。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虽然我们这个展览使用的基本上都是考古发掘品,也使用了大量的历史研究成果,但它不是考古展,不同于历史展,不是文献和知识的堆砌。我们的丝路展要像电影和小说一样好看,好进入,要有艺术的想象力。带着这样的根本立意出发,经过密集调研与讨论,最终提出以“序”“大地”“人间”“天空”“结语”5个篇章组成展览主要架构。其中,“序”篇最为重要。在我们看来,丝绸之路不仅是“信仰之路”“绘画之路”“音乐之路”,它还是“玉石之路”“小麦之路”“纸之路”,它更是“艺术之路”。我们用来自新疆、青海、河南等地出土的南北朝、唐朝等的9件石刻、丝绸、黄金面具、剪纸等作品分别与之对应。





上:“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品“洛阳·幻城”展览现场

下:“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文物展品“镶红宝石金面具”展览现场


上:“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文物展品“红地团窠对鸟纹锦袍”展览现场

下:“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文物展品“彩色丝履”展览现场






美术馆有限的展览空间显然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不忍直视。以文学的手法剪裁取意大可借鉴,无论小说还是电影,既有浓墨重彩处,也可大量留白,大幅度的起承转合、穿梭跳跃。像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它并非拉丁美洲历史实录,然而我们感受到那方遥远土地人们的喜怒哀乐,千百年来的坚忍魔幻。



艺术之美的角度让我们不再拘于作品的时代连续,以及节点性作品是否空缺。去掉历史的尘埃,掀开知识的盖子,不同年龄、知识结构的男女老少观众凭借自身最直观的感受力,感觉到丝绸之路的优美、沧桑、壮大、完整、破碎等等。我们这个展览最终想给观众传递的,除丰富华丽之外,还有生活的困顿艰难,坚忍背后的温暖、希望、同情与爱。




主动策划的意识比较强,不是仅仅完成工作任务,听你讲让人重又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激情与感染力,还有吗?



其次是展览结构的古今一体。古典艺术中巨大的佛像、大小不一的洞窟有如装置般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带入感,它们与现今流行的当代艺术双年展的感受并无本质区别。当代艺术家丝路主题的创作,更是突破地域和时代,力图展现出人与环境的冲突与共存,超前思索着人的尊严与未来。展览的主体部分基本全部为古代艺术,到了“天空”板块的最后一个章节“行者圣人”,古今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呈现的是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等历史上的学术大师的贡献。接续它们的是以常书鸿、韩乐然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家对古代艺术宝库的保护、对今天艺术的创造与推动。紧接着,便来到我们的常设展“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丝路展特别篇章“礼物”:刘小东、段建宇、王兴伟等艺术家以其或写实或意向的风格,调动油画、影像、行为、装置等多种手法,给古老以回应——今天丝绸之路依然生机勃勃。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中常设展“绵延3:变动中的中国艺术”特别板块展览现场





展览期间,冬宫博物馆著名丝路专家Pavel Lurje来参观,他在当代艺术展厅看得津津有味让我很惊讶。后来才知冬宫也专门做过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不仅他们,古代博物馆关注当代艺术的还有大都会博物馆等。在中国古今似乎有着严格的界限和隔离,我想这一点正在被逐渐打破。当代艺术从古典艺术那里看到历史的厚重与严谨,古典艺术从当代艺术获得更大活力和想象空间,各有所得。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览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现场来看比敦煌大展处理得更协调。



是的,实际上古今结合的展览这种尝试对我们来说从“五色斑斓——套色版画艺术四百年”便开始了。我再说一下我们丝路展的第三个特点,尽量去除了展品与人的中间环节。建立展品和人的直接交流对话,在我看来这是美术馆的核心优势之一。我们希望做到:



一、精心策划,但不越俎代庖替观众观赏。从展品选择到现场呈现策划,我们均有意识地尽可能不去掉书袋,不过多地直接引用行业专家著述。不让观众被专家的研究所震慑而不敢真实表达自我感受,不让他们被网红的随意解读引导,不由他人代为咀嚼,自己直接尝试酸甜苦辣咸,这是策划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引导观众自己直接去看、去体味,而不是传递别人怎么看、怎么感受。所以,我们展览现场没有很多作品阐释,观众能够更聚焦于艺术作品本身。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榆林窟第29窟(原窟整大临摹)展览现场





二、展览现场尽可能单纯。尽可能不要过多炫目的声光电干扰,去掉不需要的玻璃展柜,尽可能地减少众多展览拥堵在一起的大通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够裸展的尽量裸展。我们还制造出多处展品在所在地都没有的空间距离与环境场景。这其中以龙门石窟《宝冠佛》、青州龙兴寺造像、《时轮坛城沙画》、柏孜克里克第15窟复制等最为典型。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览现场





三、鼓励观众自我解读。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然而作品就在那里,千百年不因外在而改变。我们鼓励观众找寻作品之间的关联,开放想象,探寻作品背后的价值。如果观众能够因看展而有所动作,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那当然是我们所要的。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文物展品“宝冠如来坐像”展览现场




把它做成一个开放的展览需要很强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从精神意义上来说,你还是在做当代艺术。你把更为珍贵、难度更大的古代艺术作品作为展览的材料,实际上也给自己出了难题。



可以这么理解。最后再说第四点,全方位的调度。核心是总把对学术尊重的贯穿始终,也有设计的创新等等,这个具体就不展开了,关键是落实到位、贯彻始终。仅举500组件作品的设计与落位,件件均有手绘、电脑效果图,它花费了9位设计师超过100天的工作,平均每天超过15小时。现场实施的时候,上海调度来70余名熟练工人,加上本地工人,如此量大而时间紧迫、堪称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艺术工程才得以按时完成。




上:“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克孜尔石窟第38窟(复制窟)展览现场

下:“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榆林窟第29窟原窟整大临摹窟展览现场











各家机构一开始多半是支持但心存疑虑,说到底还是不太想或不太敢借,但听了我们的梦想,看了我们的展览大纲,看到我们的行动和效率,感受到我们的热情、我们的真诚、我们想做这样一个项目的决心,很多机构最后拿出不止一件镇馆之宝支持我们……




“驼铃声响”展有500多件展品,其中文物400多件,涉及合作机构60多家,民生美术馆作为一家机构美术馆,是怎么从公立博物馆、研究院借出那么多文物的呢?



其实连公立博物馆的人都觉得我们有点了不起。很多他们借不来的东西,我们也借来了。我们的劣势是我们不是国有博物馆,不是国有美术馆,我们甚至不是博物馆,我们是民非组织。不是国有馆,许多人不放心。我们很少古典作品收藏,缺少可供交换展览的筹码。对于求稳妥的大多数人来说,面对陌生机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我们的长处是有强有力的机构支持,我们有热情、真诚和执行力。我们能独立发起和策划实现具有学术价值和质量的展览项目,这也是判断一家美术馆能力的核心指标。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览现场





为筹备“驼铃声响”展,领导和同事们考察了许多机构。半年的时间里,我个人也跑了10个省市区,55城次,谈了上百家机构,其中去了4次洛阳、4次西安、4次上海,以及4次新疆多地、3次甘肃多地。各家机构一开始多半是支持但心存疑虑,说到底还是不太想或不太敢借,但听了我们的梦想,看了我们的展览大纲,看到我们的行动和效率,感受到我们的热情、我们的真诚、我们想做这样一个项目的决心,很多机构最后拿出不止一件镇馆之宝支持我们……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览现场

毗沙门天残像上部壁画;长安三年安思泰造像塔;彩绘泥塑佛像;彩绘石雕佛立像




你们也很熟练跟文物系统打交道吧?



算不上很熟练,人也说不上太熟悉。之前我跟敦煌还算熟。而且在中国做事的特点并不就是领导打个招呼表示支持就能办成的,还是要有具体做事的人。找不对人事倍功半,不仅价码高,还常常错过时机。找对人就可事半功倍,凡事替你考虑,不成都难。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也是我们这次“驼铃声响”的合作伙伴。他们说在美国减一半的文物量,减一半的展览面积,至少要7年时间筹备,这个展览要10年。国内文博机构正常要3到5年,正常写展览大纲要1年半,要层层审议。而我们是春天来谈,冬天开展,11个月的时间,回头看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还是要感谢领导的信任和支持,再一个感谢团队的投入,上上下下都有梦想和决心做成这个事。




如果对方没这个效率呢?



那也没关系。我是从全国各地上百家机构去选,你要合作就合作,不合作没关系,期待未来跟你合作。实际上到处都有想做事、敢做事、能做事、务实担当的人,关键是怎么找到,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人对合作者、同行者要求也很高。



国家文物局、新疆文物局、甘肃文物局、河南文物局,还有西安文物局等等,以及国有博物馆系统的领导,都给了我们大量切实支持和意见建议。



不仅领导,很多工作人员的事业心也极为让人感动。还有哈佛大学、龙谷大学、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慕尼黑大学等海外著名学术机构和学者,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这么多领导和同仁的名字我无法在采访中一一讲到,都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众人拾柴火焰高,花花轿子人抬人。那么多人愿意帮我们,我想还是认可我们做的事,认可我们的人,认为我们做的项目和管理的美术馆是力求成就所有人共同的公益事业。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甘肃省庆城县穆泰墓陶俑展览现场











你觉得当下国内民营美术馆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



方兴未艾。




民众审美基础支持吗?



需要花时间,可能不止一代。目前的博物馆热说明公众的审美意识和参与度极大提高,这和20年前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你觉得北京的观众怎样?



见多识广。但是北京花钱买票的观众不如上海积极。




上海的观众好像更愿意自己买票。



对,上海的观众是买票支持美术馆。北京是“我到处都有关系,我不用买票”,还有就是找个内部熟人,还能了解更多台前幕后。不过现在自己付费看展的也越来越多了,北京有大量有见识的家庭带孩子看展,他们往往会提前请好专业导览。




你怎么看待网红展、流量展?



展览内核好,它能够成为网红,获得大流量,是好事。怕的就是浮光掠影,没营养也不感人。


有文化判断力的项目是获得真正的尊重和行业地位的根本。文化的站位与判断看似虚空,其实很实,又是最难的所在。一个好的展览显然也不应该是简单把各地各馆的宝物借过来,堆在一起。系统、有着知识和审美关联的展览,往往创造出胜过单件艺术名品的价值。好的展览也不是知识的堆垒与炫耀,不是表面的炫目,不是虚张声势。好的展览不做作、不伪装,无形中带领观众走进无声的对话,带来生命的启迪。而美术馆的声望,又是由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展览组成的。对于学者们来说,可以进行学术的讨论;对于公众来说,能够真切体悟到我们先人生活的环境。简单说就是专家看门道,老百姓看热闹。现在还不能仅仅让老百姓看热闹,有责任感的展览和场馆,还要让观众通过物见到人,让观众看到一代一代先人目光所曾看到的、头脑所曾想到的、心灵所曾感悟到的。所以我提出,美术馆要在专家专业工作的基础上,把研究化为现场,化为立体的展示,让美术馆成为展现教育公平与知识共享的开放大学,成为人生获得喘息与反思的休息室和冥想厅,成为梦想得以激活的天地,思想得以畅游搏击的学园。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在2019年的展览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凉灯:那块田里长出来的画” 黄于纲个展展览现场;“体系的回响——隋建国”展览现场;“相遇此在——庞茂琨艺术展”展览现场






如果要做一个完全理想的美术馆,从你个人的角度来讲,想做成什么样的呢?



在古代,一座寺庙、一个花园都可成为美术馆,今天的美术馆看上去专业化,实际上却显得狭窄了。从内容组成上讲,我会希望做一个打破门类的地方。绘画、雕塑、建筑、图书、声音等等,古代、现代都有,就像一个百草园。园中不只有鲜花、大树,还有小灌木,也有苔藓,里面还有蚂蚁,也有蛐蛐……它是一个生态,所有跟艺术相关、跟人的感受相关、跟人的审美相关、跟人的感觉感知相关,在这儿都能调动起来,形式美之外,能感到生命存在的尊严。


从运营上讲,我会希望由广泛而持续的小额赞助组成资金来源,由有梦想的专业人员组成业务团队。在团队打造和日常协作上美术馆和商业机构并没有本质不同,没有高效的执行力美梦终究是梦,不可能有美梦成真。




左:“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展览门头现场(摄影鸣谢:礼伽一,刘迪)

右:“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观众排队入场




空间上呢?



空间形态无所谓,大中小均有其可能性。我们现在许多美术馆、博物馆特别喜欢大空间,但东西很少,人在里面觉得很空旷、冷清,也很不舒服,无法停留。我越来越欣赏那些小而有特点的空间,能近距离把人的感觉调动起来。我去塔尔寺感觉就很好,那里有些空间小小的,但你会发现很适合人的尺度,也保暖,人跟人在那样的尺度里见面说话很舒服。你去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现代美术馆,除了个别区域,其实空间尺度也没那么大。新的美术馆应该是无论大小均有自己的特色。其实大部分美术馆并不需要做成百科全书式,不需要做成大机构的小弟或者复制版。从小切口出发,不断深耕耘,一定能够寻找到自身定位和它的独特性。无论大小都需要有宏观判断的细节打磨,于极尽精细中做到宏阔和广博。“尽精微,致广大”不是空话,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艺术的曼妙需要一针一线编织出来。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外观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图片来源

除特殊标注外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提供







影响中国审美的人和他们推动的事业



美学专栏




施慧

艺术

邓希平

颜色釉

凌宗湧

花艺师


郭培

服装设计师

李少红

导演

翁彦俊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王雁南

嘉德

汪筱林

考古

刘子力

陶溪川


徐华翎

艺术

李向东

天文

王光乐

艺术


宋冬

艺术

沈志军

红山动物园

秦艾

艺术


宋琨

艺术

石大宇

设计

张颂仁

收藏家


万捷

印刷与艺术

乔志兵

收藏家

朱赢椿

设计与艺术


翁菱

文化推手

丁乙

艺术

邬建安

艺术


张恩利

艺术

翁狄森

珠宝设计

滕菲

珠宝设计


周春芽

艺术

刘杏林

舞台美术

江宏伟

艺术


向京

艺术

何炬星

星美术馆

金宇澄

繁花


尚扬

艺术

程京

科学




特别出品




白玛多吉

松赞创始人

仁青茨姆

民宿主理人

瓦依那

乐队


陈翠梅

马来西亚导演

安达组合·乌尼

呼麦传承人

朱婧汐

赛博歌姬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 | 监制:徐宁 

艺术顾问:顾维洁

 编辑:毛阿达 

采访、撰文:刘珏评(壹佰工作室)

设计:张晓晨 | 编辑助理:葛一丁、徐菀钰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




时尚芭莎艺术
《时尚芭莎》旗下艺术时尚IP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始创于2011年的国际艺术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