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领域教研之评课
- 评课 -
一、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纲要》和《指南》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它们强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评课中,要依据这些要求,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喜爱,是否提升了幼儿在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例如,观察幼儿是否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是否能准确感知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等基本要素。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通过歌唱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其强调首调唱名法、节奏读法等教学方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可借鉴其方法,如在唱歌教学中运用首调唱名法帮助幼儿建立音高概念。同时,柯达伊注重民间音乐的传承,这提示教师在选择音乐素材时可适当引入民间儿歌等,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奥尔夫强调音乐教育应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通过节奏训练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这一理念设计丰富的节奏活动,如让幼儿用身体打击乐(拍手、跺脚等)感受节奏。奥尔夫还提倡让幼儿参与音乐创作,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一定的节奏型创编歌词或简单的旋律,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四)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应从幼儿的身体感知入手,通过身体动作来体验和理解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该理论,让幼儿通过律动、舞蹈等形式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力度等要素。例如,通过让幼儿随着音乐自由地舞动身体,感受音乐的节奏变化,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能力。
二、评课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目标的适切性
(1)年龄适宜
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音乐目标可以是 “能初步感受音乐的快慢、强弱变化,能用简单的动作表现;能跟着音乐哼唱简单的歌曲片段”。中班目标可设为 “能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用肢体语言有节奏地表现音乐内容;能完整演唱简单的歌曲,并尝试创编简单的歌词”。大班目标则是 “能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通过多种方式(如乐器演奏、舞蹈创编等)表现音乐;能根据音乐主题创编歌词和简单的旋律”。
(2)个体适宜
考虑到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对于音乐天赋较高、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在音乐表现和创作中展现更高的水平,如在创编歌词时增加更多的细节和情感表达;对于能力稍弱的幼儿,目标重点在于培养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如能跟上音乐的节奏做简单动作。
2.目标的明确性与整合性
(1)明确性
目标要清晰、具体,便于教师实施和评价。例如,在打击乐教学中,“幼儿能使用木鱼、沙锤等乐器,按照 X X | XX X | 的节奏型为歌曲《小星星》伴奏” 就比 “幼儿能进行打击乐演奏” 更具操作性。
(2)整合性
音乐领域目标应整合情感态度、认知和技能等方面。如歌唱活动目标 “幼儿能感受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欢快的节奏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学会演唱歌曲,并能根据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将对歌曲情感的理解、演唱技能和创编能力融合在一起。
(二)教学内容
1.内容的趣味性与适宜性
(1)趣味性
教学内容要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选择富有童趣的歌曲,如《两只老虎》《数鸭子》等,歌曲的歌词简单、旋律活泼。对于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选择如《动物狂欢节》这样的作品,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如狮子的威武、小鸟的欢快等)引发幼儿的兴趣。
(2)适宜性
内容难度要与幼儿的音乐水平和认知能力相匹配。对于小班幼儿,简单的儿歌、短小的音乐片段较为合适;中班幼儿可以尝试更复杂一点的歌曲和音乐游戏,如包含稍复杂节奏的歌曲;大班幼儿则可以接触如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有一定情节的音乐故事等内容。同时,内容应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如以幼儿园生活、家庭生活为主题的歌曲。
2.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1)丰富性
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和风格的融合。例如,在一个音乐主题活动中,可以既有唱歌,又有欣赏、打击乐、舞蹈等不同形式。如开展 “春天来了” 主题音乐活动,幼儿可以唱《春天在哪里》、欣赏《春之声圆舞曲》、用打击乐器表现春雨的声音、创编春天主题的舞蹈。
(2)多元性
让幼儿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如介绍中国传统民歌、西方古典音乐等,拓宽幼儿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的多元文化意识。像让幼儿欣赏中国的《茉莉花》和奥地利的《雪绒花》,感受不同国家音乐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
1.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1)多样性
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听唱法是唱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让幼儿通过反复聆听歌曲来学习演唱。例如,在教《小星星》时,教师多次播放歌曲,让幼儿逐渐熟悉旋律和歌词。游戏法可以增加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如在节奏训练中玩 “节奏传递” 游戏,幼儿依次传递一个节奏型。乐器演奏法能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音色,如在打击乐教学中,让幼儿使用木鱼、响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此外,还有身体动作法,幼儿通过拍手、跺脚、点头等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
(2)灵活性
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果幼儿对某种教学方法不感兴趣或者理解困难,教师要迅速改变策略。例如,如果幼儿在听唱法学习歌曲时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改为通过故事导入歌曲,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
2.引导与启发的适度性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引导与启发的程度。既不能过于限制幼儿的思维,又不能让幼儿完全不知所措。例如,在歌词创编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 “我们还可以把什么东西唱到歌里面呢?” 来启发幼儿,但不要规定幼儿必须按照某种模式创编。在舞蹈创编环节,教师可以提示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来创编动作,但要尊重幼儿选择的动作和表现方式。
(四)教学过程
1.环节设计的合理性
(1)完整性
教学过程应包括导入、展开、巩固和结束等环节。导入环节要能迅速吸引幼儿的兴趣,如在唱歌活动中,可以用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小谜语或一段相关的音乐视频导入;在音乐欣赏中,可以展示一幅与音乐主题相关的神秘图片。展开环节是核心部分,要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充分展开教学活动。巩固环节可以通过幼儿的展示、互相欣赏等方式强化所学内容。结束环节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升华,如鼓励幼儿在课后继续欣赏相关音乐,或者引导幼儿思考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2)逻辑性与连贯性
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要过渡自然,逻辑清晰。例如,在以 “动物音乐会” 为主题的音乐活动中,从导入环节播放动物叫声的音频和展示动物图片,到展开环节教幼儿唱关于动物的歌曲、用乐器表现动物的声音、创编动物舞蹈,再到巩固环节让幼儿分组展示自己的表演,最后在结束环节引导幼儿思考动物是如何用声音交流的,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符合幼儿的思维和认知规律。
2.幼儿参与度
(1)参与机会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参与机会,无论是在音乐欣赏、演唱、演奏还是创编环节。例如,在唱歌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应有机会独唱或合唱;在乐器演奏中,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使用乐器进行演奏。可以通过小组活动、个人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参与。
(2)参与质量
观察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专注度,以及他们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如在唱歌中,幼儿是否能自信地演唱,是否能准确把握音准和节奏;在乐器演奏中,幼儿是否能熟练使用乐器,是否能与同伴配合;在创编环节,幼儿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运用所学技能。同时,要关注幼儿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否享受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3.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1)个体差异关注
教师要根据幼儿在音乐能力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音乐表现力较强的幼儿,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在创编舞蹈时增加难度,在乐器演奏中鼓励他们尝试更复杂的节奏型;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具体的帮助,如在唱歌时帮助他们找准音高,在乐器演奏时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
(2)适时指导
教师要在幼儿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在幼儿遇到节奏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拍手示范、一起练习等方式帮助他们纠正;在幼儿创编歌词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帮助他们突破。
(五)教学效果
1.音乐技能的发展
(1)音准和节奏
观察幼儿在音准、节奏感知和运用方面的进步。例如,在音乐活动后,幼儿是否能更准确地唱出歌曲的音高,是否能更好地把握歌曲的节奏,在乐器演奏中是否能更稳定地控制节奏。
(2)音色感知和运用
看幼儿是否能更敏锐地感知不同乐器、不同人声的音色,并能在音乐表现中运用。如在音乐欣赏中,幼儿能否辨别出钢琴、小提琴的音色,在演唱中是否能尝试用不同的音色表现歌曲中的不同角色。
(3)演唱和演奏能力
在演唱方面,幼儿是否能更熟练地运用呼吸、发声方法,声音是否更响亮、清晰。在演奏方面,幼儿是否能更灵活地使用乐器,是否能完成更复杂的演奏任务。
2.审美能力的提升
观察幼儿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是否增强。例如,在音乐活动后,幼儿是否能更敏锐地发现音乐中的美,是否能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表达出自己的喜爱或独特的见解,是否能在自己的音乐表现中体现出对美的追求,如在演唱中更注重情感表达,在演奏中更讲究音色的和谐。
3.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1)兴趣培养
看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是否更加浓厚,是否更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如是否经常在自由活动时间唱歌、跳舞或玩音乐游戏。
(2)情感表达
关注幼儿是否能通过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幼儿是否能用欢快的旋律、明亮的音色表现快乐,用低沉的音乐、暗淡的音色表现悲伤,在音乐活动中是否能更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绪。
三、案例分析
以中班音乐活动 “森林音乐会” 为例。
(一)教学目标
教师设定的目标是 “幼儿能感受《森林狂想曲》欢快、活泼的节奏和丰富的音色,体会森林里热闹的氛围;能使用木鱼、沙锤、响板等打击乐器,按照简单的节奏型为音乐伴奏;能根据音乐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体验音乐表演的乐趣”。此目标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音乐的节奏感有了一定的发展,且喜欢通过表演来表达自己。目标明确具体,涵盖了对音乐的感受、乐器演奏技能和舞蹈创编能力,同时注重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整合性。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围绕 “森林音乐会” 展开,以《森林狂想曲》这首充满趣味性的音乐为核心。音乐中有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丰富的乐器音色,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准备了木鱼、沙锤、响板等打击乐器,让幼儿参与演奏,以及一些森林动物的头饰用于舞蹈创编,这些都与音乐内容紧密相关,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因为幼儿对森林和动物充满好奇和喜爱。
(三)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首先是欣赏法,教师多次播放《森林狂想曲》,引导幼儿安静地聆听,感受音乐的节奏、音色和氛围。然后是游戏法,在节奏训练环节,教师通过 “节奏模仿秀” 游戏,让幼儿模仿教师打出的节奏型,增加了幼儿对节奏的感知和兴趣。在乐器演奏环节,教师运用演示法,向幼儿展示如何正确使用木鱼、沙锤等乐器,并通过练习法让幼儿逐渐掌握演奏技巧。在舞蹈创编环节,教师通过启发法,如问幼儿 “如果你是森林里的小兔子,你会怎么跳舞呢?” 激发幼儿的想象。
(四)教学过程
1.环节设计
(1)导入环节
教师播放了一段森林里鸟儿鸣叫、风吹树叶的音效,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森林画面,有各种动物在玩耍,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兴趣,幼儿们很快就被带入到森林的情境中。
(2)展开环节
教师先完整播放《森林狂想曲》,让幼儿安静地聆听,然后引导幼儿讨论听到了什么声音。接着教师介绍了木鱼、沙锤等打击乐器,并示范如何用它们为音乐伴奏。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之后,教师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创编舞蹈动作,幼儿戴上动物头饰,自由发挥。
(3)巩固环节
幼儿分组进行表演,一组幼儿用乐器演奏,另一组幼儿表演舞蹈,然后交换。教师组织幼儿互相欣赏和评价,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表演部分。
(4)结束环节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每个幼儿的努力和创意,如有的幼儿在乐器演奏中节奏把握得很好,有的幼儿创编的舞蹈动作很形象。然后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森林音乐会的乐趣,还可以尝试用其他物品制作乐器为音乐伴奏。整个教学过程环节清晰、过渡自然,符合幼儿的认知和表演规律。
2.幼儿参与度
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他们认真聆听音乐,在讨论环节热烈发言,分享自己听到的声音。在乐器演奏练习中,幼儿们都全神贯注,努力跟上音乐的节奏。在舞蹈创编时,幼儿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有的幼儿还主动和旁边的同伴交流,互相学习。幼儿们在表演环节也都非常自信,乐于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成果。
3.教师指导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关注到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节奏感较好、乐器演奏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鼓励他们尝试更复杂的节奏型,如在沙锤演奏中增加一些切分节奏。对于一些对乐器不太熟悉的幼儿,教师耐心地指导他们正确的握持方法和敲击力度。在舞蹈创编中,对于想象力丰富的幼儿,教师引导他们将动作更加连贯和富有美感;对于一些不知道如何创编的幼儿,教师通过提示动物的典型动作(如小猴子抓耳挠腮)来启发他们。
(五)教学效果
1.音乐技能发展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在音乐技能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节奏感知和演奏方面,大部分幼儿能够准确地使用木鱼、沙锤等乐器按照简单的节奏型为音乐伴奏,并且在活动后对节奏的把握更加稳定。在音色感知上,幼儿能更清晰地辨别出音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如能听出是木鱼还是响板的声音。在舞蹈创编方面,幼儿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和自己对森林动物的理解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动作更加协调和富有节奏感。
2.审美能力提升
幼儿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增强。在活动后的观察中发现,幼儿在欣赏其他音乐作品时,会主动关注音乐中的节奏变化、音色组合和情感表达。例如,在听一首新的儿歌时,幼儿会说 “这首歌的节奏很快,就像我们在森林里玩耍一样快乐”。在音乐表演中,幼儿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表现方式,试图通过更准确的节奏、更生动的动作来展现音乐的美。
3.情感与态度发展
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在自由活动时间,很多幼儿主动哼起《森林狂想曲》,或者用自制的乐器模仿演奏。在情感表达方面,幼儿能够通过音乐和舞蹈表现自己的情感。例如,在表演中,幼儿用欢快的舞蹈动作和明亮的表情表现出森林里的快乐氛围,体现出他们对音乐情感的理解。而且幼儿在分享和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和对音乐活动的喜爱。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幼儿园音乐领域教研评课中,依据相关理论,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效果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幼儿园音乐领域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在音乐方面的全面发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