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
如何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评价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活动
一、科学探究维度
(一)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1)观察幼儿兴趣表现
在教学活动中,看幼儿是否对自然现象(如天气变化、动植物生长)和科学小实验(如沉浮实验、光影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例如,幼儿是否主动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是否好奇地询问关于彩虹形成的原因。
(2)检查参与主动
观察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如在户外观察昆虫时,幼儿是否积极地寻找昆虫、观察它们的外形和行为,而不是被动等待教师引导。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1)内容选择
教学内容应选取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作为探究对象。例如,对于小班幼儿,可以选择观察水果的外形、颜色,或者探索水的流动性;对于中班幼儿,可涉及种子的发芽过程、磁铁的吸引现象;大班幼儿则可以研究简单的机械原理、月相变化等稍复杂的内容。
(2)活动形式设计
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包括实地观察(如参观农场)、实验操作(如自制泡泡水)、问题讨论(如 “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等,以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同时,活动环境应尽量贴近自然,如在自然角放置各种植物和小动物,让幼儿随时可以观察。
(二)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1)观察提问能力
看幼儿是否能提出有关周围事物和现象的问题。例如,在观察雪花后,幼儿是否会问 “雪花为什么都是六边形的”“雪花是怎么形成的”。
(2)观察能力
检查幼儿是否能够仔细观察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在观察花朵开放过程时,幼儿是否能注意到花瓣的颜色、数量、形状以及开放的顺序等细节。
(3)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能按照教师的指导或自己的想法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在做溶解实验时,幼儿是否能正确地将盐或糖放入水中,搅拌并观察溶解过程。
(4)思考和交流能力
看幼儿是否能对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思考和猜测,并与同伴或教师交流。例如,在观察影子的长短变化后,幼儿是否能猜测影子长短与光源位置的关系,并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1)引导提问
教师要善于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例如,在观察树叶时,教师可以问 “这片树叶和那片树叶有什么不一样呢”,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
(2)操作指导
对于实验和操作活动,教师要提供清晰、简单的操作步骤指导。如在制作纸飞机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简单的步骤讲解,让幼儿明白如何折纸飞机,并且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折法。
(3)交流机会提供
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交流的机会,如组织小组讨论、全班分享等环节,让幼儿能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同时也能听取他人的意见。
(三)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1)知识理解
通过提问和互动,检查幼儿是否理解了探究活动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例如,在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后,幼儿是否能说出兔子喜欢吃胡萝卜和青菜、小狗喜欢啃骨头等知识。
(2)知识应用
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学习了物体的沉浮后,幼儿是否能判断在洗澡时哪些玩具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1)知识难度与深度
教学活动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应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对于小班幼儿,主要是让他们认识简单的物体特征和自然现象;中班幼儿可以开始了解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如因为有阳光,植物才能生长;大班幼儿则可以接触更复杂的科学概念,如生态系统、简单的物理化学现象等。
(2)生活联系
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幼儿能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可以让幼儿观察鞋底的花纹、汽车轮胎的纹路等,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数学认知维度
(一)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1)生活观察
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是否能发现数学元素。例如,在分点心时,幼儿是否能注意到点心的数量、形状(如圆形的饼干、方形的糕点),是否能发现排队领点心时的先后顺序是一种序数概念。
(2)兴趣表现
看幼儿是否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表现出兴趣。如幼儿是否会主动数教室里的桌椅数量、玩具的颜色种类等,是否会对日历上的数字、时钟的指针产生好奇。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1)生活情境融入
教学活动应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中。例如,在购物游戏中,让幼儿体验价格标签上的数字、计算商品的总价等数学内容;在整理玩具时,让幼儿按颜色、大小分类,感知分类的数学概念。
(2)趣味引导
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趣味性方式引导幼儿感知数学。如用《五只小鸭子》的儿歌让幼儿学习减法(五只鸭子出去玩,一只走丢了,还剩几只),增加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二)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1)数的认知
检查幼儿是否能正确点数物体,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例如,在点数积木时,幼儿是否能准确地说出积木的数量,并且明白数字 “5” 代表有五个积木。
(2)量的比较
观察幼儿是否能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等常见的量。如在比较两根绳子时,幼儿是否能说出哪根长、哪根短。
(3)数量关系理解
看幼儿是否能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如多与少、一样多、增加和减少。例如,在给花朵分花瓣的活动中,幼儿是否能理解一朵花有五片花瓣,两朵花就比一朵花多五片花瓣。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1)直观教具使用
教师要使用直观的教具帮助幼儿理解数、量和数量关系。如用实物教具(水果、玩具等)进行点数教学,用长短不同的木棒让幼儿比较长度。
(2)操作活动设计
设计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数、量和数量关系。例如,通过搭建积木让幼儿感受数量的增加和减少,通过舀豆子的活动让幼儿比较容器的容量大小。
(三)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1)形状认知
观察幼儿是否能认识常见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例如,在观察周围环境时,幼儿是否能指出窗户是方形的、气球是圆形的。
(2)空间感知
检查幼儿是否能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概念。如在摆放玩具时,幼儿是否能根据教师的指令将玩具放在桌子的上面、椅子的左边等位置。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1)形状与空间体验活动
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帮助幼儿感知形状和空间关系。例如,通过拼图游戏让幼儿认识形状的组合,通过钻山洞、躲猫猫等游戏让幼儿体验空间方位。
(2)环境利用与创设
利用教室的空间和环境布置帮助幼儿学习。如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形状标识,在地面上贴上方位箭头,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形状和空间概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