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打回来吗?

文摘   2024-12-11 04:00   江苏  


应该打回来吗?

一个宝妈有这样的困惑:宝贝4岁多,有时情绪来了会动手打妈妈,之前妈妈从来不打他,爸爸打过他,因为他打妈妈现在妈妈有时候也会打回来,不知道这样做到底妥不妥当?

其实,打孩子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教育方式,即使是 “打回来” 也存在一些不妥之处。

一、为什么不建议 “打回来”





1.不良示范


孩子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当你打孩子作为对他打人行为的回应时,实际上是在给孩子示范 “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他可能会认为,当别人做了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时,就可以用打人这种攻击性的行为去应对。

2.伤害亲子关系


被父母打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委屈和愤怒,这会损害亲子之间的亲密感和信任关系。特别是对于 4 岁多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比较脆弱,这种负面的互动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情感发展和安全感的建立。

3.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孩子动手打人可能是因为他还没有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打孩子只是制止了他当下的攻击行为,但并没有教会他如何处理愤怒、沮丧等情绪,也没有引导他用积极、健康的方式与人沟通。


二、应对孩子打人行为的正确方法





1.情绪表达教育


当孩子情绪平静的时候,和他好好谈一谈。比如可以说:“宝宝,生气是很正常的,但是打人是不对的哦。如果你生气了,可以告诉妈妈你为什么不开心,就像这样说‘妈妈,我很生气,因为你不让我玩玩具了’。”

2.建立规则


明确地告诉孩子家里的规则:“我们家里是不允许打人的,如果谁打人了,就要坐在小椅子上冷静一会儿。” 当孩子打人时,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这个规则,让他坐在指定的地方冷静几分钟,时间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定,4 岁的孩子大概 2 - 3 分钟就可以。

3.积极引导情绪发泄


教孩子一些健康的情绪发泄方式,比如深呼吸、对着一个柔软的玩偶发泄愤怒(打玩偶而不是人)、在纸上乱涂乱画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等。

4.探究原因并解决根本问题


有时候孩子打人可能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例如,他想要某个玩具但是得不到。这时候你可以和他一起商量解决方案,如 “宝宝,这个玩具现在不能玩,我们可以等一会儿再玩,或者换一个玩具玩好不好?”






END








侠之微言
曾经梦想着仗剑天涯,但因对教育的热爱而坚守教育这块热土。琐碎所思、零星所感、偶尔记录。愿在教育的这块热土上能够有所改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