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
如何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评价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
一、人际交往维度
(一)愿意与人交往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主动与教师和同伴互动。例如,在小组活动时,看幼儿是否积极地加入小组讨论,是否主动和同伴打招呼、分享材料或交流想法。
注意幼儿在新环境或面对陌生人时的表现。如果有外来访客参与活动,幼儿是否能主动上前交流,展现出对交往的积极态度。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有利于幼儿交往。例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活动空间的布局也很重要,要保证幼儿能够自由地走动、交流,避免空间过于拥挤或分散。
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与幼儿互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交往榜样。同时,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如 “你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一起完成这个任务哦”,激发幼儿交往的意愿。
(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观察幼儿在合作活动中的行为。比如,在共同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幼儿是否能够分工合作,不抢夺玩具,尊重同伴的意见。如果出现分歧,幼儿是否能通过协商、轮流等方式解决问题。
留意幼儿在游戏或日常活动中的互动细节。如是否会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同伴,是否会用友善的语言和表情与同伴交流,是否能接受同伴的不同之处。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活动内容要包含合作元素,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例如,开展合作绘画、接力比赛等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
教师要及时介入幼儿之间的冲突,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向幼儿传授友好相处的方法和道理,如《拔萝卜》的故事可以让幼儿明白团结协作的力量。
(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例如,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或成果时,幼儿是否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否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如果遇到困难,幼儿是否有勇气尝试解决,而不是轻易放弃。
检查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行为。如在选择活动材料、游戏角色或活动方式时,幼儿是否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并且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和选择,为幼儿提供自主的空间。例如,在手工制作活动中,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和制作主题;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允许幼儿自己决定角色和情节发展。
及时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肯定幼儿的努力和进步,如 “你自己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真厉害!”
(四)关心尊重他人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能关注他人的情绪和需要。例如,当有同伴伤心时,幼儿是否会主动安慰;当教师拿着很多教具时,幼儿是否会主动帮忙。
检查幼儿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如在讨论活动中,幼儿是否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不打断、不嘲笑,并且能够考虑他人的观点。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教学活动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引导幼儿关心尊重他人。例如,开展 “关爱他人” 主题活动,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幼儿体验关心他人的快乐。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和想法,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幼儿学会关心尊重他人。
二、社会适应维度
(一)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观察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情绪状态。例如,在幼儿园的早操、集体游戏等活动中,幼儿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在集体中感受到快乐。
检查幼儿对集体规则的遵守情况。如在班级活动中,幼儿是否能按照要求排队、轮流、分享等,是否能适应集体生活的节奏和要求。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教学活动的安排要注重集体性,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和归属感。例如,组织班级合唱比赛、集体户外探险等活动,增强幼儿对群体生活的喜爱。
教师要明确集体活动的规则,并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告知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提醒和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群体生活。
(二)遵守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对基本规则的执行情况。如在课堂上,幼儿是否能遵守听讲的规则,不随意讲话、走动;在游戏中,幼儿是否能遵守游戏规则,公平竞争。
检查幼儿是否理解规则的意义。例如,通过提问 “我们为什么要排队呢?” 看幼儿是否能说出规则背后的道理,如 “排队可以让大家更有秩序,更快地完成活动”。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规则。可以采用直观的方式,如用图片、儿歌等形式展示规则内容;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规则。
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教师要及时纠正,并以正面引导为主。例如,当幼儿在图书馆区域大声喧哗时,教师可以轻声提醒 “在图书馆要保持安静哦,这样大家才能好好看书”。
(三)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观察幼儿对班级、幼儿园等集体的认同感。例如,幼儿是否会主动维护班级的荣誉,在介绍自己时是否会提到自己的班级或幼儿园;是否愿意参与集体的活动和事务,如为班级的植物浇水、为幼儿园的环境美化出谋划策。
检查幼儿在集体中的情感连接。如当班级或幼儿园获得荣誉时,幼儿是否会感到自豪;当与同伴分别时,幼儿是否会表现出不舍。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如 “我爱我的班级”“幼儿园是我家” 等,增强幼儿的归属感。例如,让幼儿一起制作班级标志、装饰班级环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
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表扬班级的优点、鼓励幼儿为集体做贡献等方式,让幼儿对集体产生深厚的情感。
三、文化认知与传承目标
(一)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1.文化元素识别
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识别本土文化和多元文化中的典型元素。例如,在传统节日主题教学活动后,看幼儿是否能认出春节的红灯笼、端午节的龙舟、中秋节的月饼等中国传统节日元素;在介绍世界文化单元后,幼儿是否能辨别出西方圣诞节的圣诞树、日本的和服等外国文化元素。
检查幼儿是否能说出这些文化元素所代表的意义。比如,幼儿是否知道红灯笼象征着喜庆、团圆,圣诞树是圣诞节的重要装饰,代表欢乐和祝福。
2.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
在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如民俗体验活动、国际文化周等)时,观察幼儿是否积极参与。例如,在民俗体验活动中,幼儿是否热情地参与制作剪纸、捏面人等传统手工艺活动;在国际文化周里,幼儿是否乐意品尝各国美食、学习简单的外语问候语等。
看幼儿在参与文化活动后的反馈,如他们是否会主动跟家人分享在活动中了解到的文化知识和有趣的体验,是否对某种文化活动表现出持续的兴趣。
(二)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1.文化内容选择
教学活动中文化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对于幼儿阶段,应选择简单、直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活动。例如,以简单易懂的民间故事、传统游戏来介绍本土文化;以色彩鲜艳的图片、有趣的舞蹈来展示外国文化。
文化内容要具有多样性,既包括本土文化,也涵盖世界其他文化。可以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和幼儿园的资源优势,合理安排文化教学内容的比例。例如,在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幼儿园可以适当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运用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如组织幼儿参观民俗博物馆、文化古迹,或者邀请民间艺人、外国友人到幼儿园进行现场展示和互动。
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通过播放动画、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化内容。例如,播放关于春节习俗的动画短片,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
四、社会角色认知目标
(一)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1.角色认知准确性
在角色扮演、社会职业介绍等教学活动后,观察幼儿对不同社会角色的理解。例如,在 “我来当医生” 角色扮演活动后,幼儿是否能准确说出医生的主要职责是看病、治疗病人;在介绍消防员职业后,幼儿是否知道消防员的工作是灭火、救援。
检查幼儿是否能区分不同社会角色的工作场所和工具。比如,幼儿是否明白老师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工作,使用书本、黑板等工具;警察在警察局工作,会用到警车、对讲机等工具。
2.角色情感体验深度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能投入到角色中,体验角色的情感。例如,在扮演 “爸爸妈妈照顾宝宝” 的活动中,幼儿是否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之情;在扮演 “小超市收银员” 时,幼儿是否能感受到工作的责任。
看幼儿在讨论社会角色时是否能表达出对不同角色的尊重和理解。如幼儿是否会说 “医生很辛苦,他们要帮助很多病人”“快递员叔叔风里来雨里去,很不容易”。
(二)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1.角色素材提供
教学活动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社会角色素材,包括各种职业的服装、道具等。例如,为 “我是小厨师” 角色扮演活动准备厨师帽、围裙、玩具厨具等;为 “我来当警察” 活动提供警帽、手铐(玩具)、对讲机模型等。
利用绘本、故事书等资源介绍社会角色。选择形象生动、内容简单的绘本,如《长大以后做什么》,通过书中的插画和文字,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的职业和社会角色。
2.引导方式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社会角色。例如,在介绍护士职业时,教师可以问幼儿 “护士姐姐穿什么衣服?她会用什么工具来照顾病人呢?” 引导幼儿关注护士的着装和工作工具。
鼓励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发挥想象力,同时引导他们按照社会角色的基本规范进行活动。例如,在扮演售货员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要礼貌待客、准确算账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