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评价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
根据《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评价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倾听与表达维度
(一)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观察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倾听状态,看他们是否能专注地听教师讲述故事、讲解知识或提出问题。例如,在故事教学中,幼儿是否能安静地听完整个故事,眼睛是否跟随教师或故事道具(如绘本)移动。
通过提问来检查幼儿是否理解所听到的内容。比如,教师讲完一个生活场景相关的对话后,提问幼儿对话中的人物在做什么,或者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如果幼儿能够准确回答,说明他们听懂了常用语言。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教师的语言表达应符合幼儿的理解水平。使用简单、明确、生动的语言,避免过于复杂或抽象的词汇和句子。例如,在小班教学中,教师要用 “宝宝们”“小动物们” 等亲切易懂的称呼,讲述简短的句子,像 “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走啦”。
教学活动中的音频材料(如故事录音)语速要适中,音量合适,发音清晰。同时,背景音效不能过于嘈杂,以免干扰幼儿倾听。
(二)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看幼儿在活动中的发言积极性。例如,在讨论环节,幼儿是否主动举手发言,或者积极参与小组交流。
检查幼儿的语言表达质量,包括句子的完整性、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逻辑性。如幼儿在描述一个活动过程时,是否能按照顺序说出 “首先…… 然后…… 最后” 这样的句式。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宽松、支持性的语言表达环境。例如,微笑、点头、鼓励的眼神等非语言反馈,以及 “你说得很有意思,能再详细说说吗?” 这样的语言鼓励,都能增强幼儿表达的意愿。
提供丰富的话题和交流机会,如角色扮演、话题讨论(如 “我最喜欢的玩具”)等活动,让幼儿有话可说,有机会锻炼表达能力。
(三)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语言礼仪。比如,是否会使用 “请”“谢谢”“对不起” 等礼貌用语;在与同伴交流时,是否会耐心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教师自身要以身作则,在与幼儿交流过程中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要及时纠正幼儿不文明的语言行为,通过正面引导,如表扬文明用语的幼儿,树立榜样。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维度
(一)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观察幼儿在故事讲述和图书阅读环节的兴趣表现。如在听故事时,幼儿是否表现出期待、好奇的神情;在图书角,幼儿是否主动选择图书阅读,并且阅读时是否专注、投入。
看幼儿对故事和图书的持续兴趣。例如,活动结束后,幼儿是否会在自由活动时间再次要求听故事或看图书,是否会和同伴分享自己听过或看过的内容。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教学活动中的故事和图书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对于小班幼儿,可以选择情节简单、画面色彩鲜艳的绘本,如《好饿的毛毛虫》;中班幼儿可以阅读有一定情节复杂性和角色互动的图书,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大班幼儿则可以接触内容更丰富、有一定深度的故事书,如《爷爷一定有办法》。
教师的讲述方式要生动有趣,如通过模仿角色的声音、表情和动作,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同时,阅读环境要舒适、安静,图书摆放要便于幼儿自主选择。
(二)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检查幼儿对故事或图书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故事教学后,提问幼儿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发展、故事主题等问题,看幼儿是否能够准确回答。
观察幼儿是否能对故事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联想。如听完一个关于季节变化的故事后,幼儿是否能说出季节变化带来的其他影响(如不同季节的衣服、活动)。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细节、讨论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内容。例如,在阅读绘本时,教师可以问幼儿 “你看这个画面,你觉得主人公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引导幼儿从画面中寻找线索进行理解。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包括不同题材(如童话、科普、生活故事)和不同风格(如写实、幻想)的图书,拓宽幼儿的阅读理解视野。
(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前书写准备)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有主动用符号、图形或简单文字来表达想法的行为。例如,在讲述完一个故事后,幼儿是否会尝试用画笔画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在制作小卡片时,幼儿是否会模仿写一些简单的文字,如自己的名字或简单的数字。
检查幼儿是否掌握一些基本的前书写技能,如正确的握笔姿势、简单的线条和图形绘制能力。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教师要提供丰富的书写材料,如不同颜色的彩笔、纸张、卡片等,满足幼儿的书写需求。
设计一些有趣的前书写活动,如制作生日贺卡、给故事画插图等,激发幼儿书面表达的愿望。同时,在活动中要耐心指导幼儿正确的握笔姿势和简单的书写技巧。
以下是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何根据《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评价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活动:
案例:中班故事教学活动《三只小猪》
1.倾听与表达维度
(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在活动中,教师生动地讲述《三只小猪》的故事,幼儿们都安静地聆听。当教师讲到大灰狼吹房子的情节时,幼儿们表现出紧张的神情,这表明他们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语言。在教师提问 “大灰狼为什么吹不倒第三只小猪的房子?” 时,大部分幼儿能回答出是因为房子是用砖头砌成的,很坚固,这体现幼儿听懂了故事内容,达到了《指南》中对中班幼儿倾听理解能力的要求。
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语速适中、语言清晰,使用了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词汇和情节,如模仿大灰狼凶狠的样子、小猪害怕的表情等,这种讲述方式符合中班幼儿通过直观形象理解语言的特点。
(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在故事讲完后的讨论环节,幼儿们积极发言。有的幼儿说:“我觉得第一只小猪太懒了,应该像第三只小猪一样勤劳。” 还有的幼儿描述大灰狼的样子:“大灰狼很大,有尖尖的牙齿和大大的爪子。” 幼儿们能够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语言表达清晰流畅。
教师鼓励每个幼儿发言,为他们创造了宽松的表达环境。对于表达不太顺畅的幼儿,教师耐心等待,并通过重复和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把话说完,如当一个幼儿说 “小猪…… 房子” 时,教师回应 “你是想说小猪盖房子的事吗?那你可以再详细说说哦。”
(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们在发言时都能使用礼貌用语,如 “老师,我想说……”“我觉得他说得很好,但是我还有……”。这表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幼儿文明的语言习惯,符合《指南》要求。
2.阅读与书写准备维度
(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从活动一开始,幼儿们就对《三只小猪》这个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眼神紧紧跟随教师,沉浸在故事中。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将《三只小猪》的图书放在图书角,幼儿们纷纷围过去再次翻阅,还互相交流着故事内容,这体现了幼儿对故事和图书的喜爱,满足《指南》中对幼儿阅读兴趣培养的目标。
教师在活动中展示了精美的故事绘本,绘本中的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图书的喜爱之情。
(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讨论环节,幼儿们不仅能回答教师关于故事内容的问题,还能对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评价,如分析三只小猪不同的性格特点,这表明幼儿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能够理解故事中的因果关系(因为第三只小猪勤劳,所以房子坚固)和角色的情感(小猪们害怕大灰狼)。
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绘本中的画面细节(如小猪盖房子的工具、大灰狼的表情等),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方式符合中班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3)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在中班阶段主要是前书写准备)
在活动的延伸部分,教师让幼儿用画画的方式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情节。幼儿们积极参与,有的画了第三只小猪盖房子,有的画了大灰狼掉进烟囱里。这个环节激发了幼儿书面表达的愿望,他们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来表现故事内容,是一种前书写的表现。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绘画工具和纸张,并鼓励幼儿大胆地画,还引导幼儿简单地讲述自己画的内容,为幼儿今后的书写表达奠定了基础。
3.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
(1)教学目标符合《指南》要求
教师设定的目标包括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能清楚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培养对故事阅读的兴趣以及激发用简单方式表达故事的愿望,这些目标与《指南》中中班语言领域的目标紧密结合,既关注了幼儿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又考虑到了阅读与书写准备方面的发展。
(2)教学内容适宜
选择《三只小猪》这样经典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作为教学内容,其情节丰富、角色鲜明,适合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发展阶段。故事中的语言简单易懂,又包含了一些描述性词汇和简单的对话,有助于幼儿词汇量的增加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3)教学方法得当
采用讲述法、讨论法、绘画表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讲述故事时生动形象,吸引幼儿注意力;讨论环节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和表达,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绘画表达则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和书面表达的兴趣。这些方法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4)教学过程关注个体差异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意到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不同。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给予他们更多拓展思维的机会,如引导他们思考如果自己是小猪会怎么做;对于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体现了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注,符合《指南》精神。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根据《指南》评价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活动,可以从幼儿在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等方面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从而判断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发现优点和不足,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