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班科学活动 “有趣的沉浮”来看如何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评价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活动

文摘   2024-11-12 04:00   江苏  

[教学评价】

中班科学活动 “有趣的沉浮”来看如何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评价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活动




一、科学探究维度



(一)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在活动开始,教师将各种物品(如木块、塑料玩具、石头、铁钉、乒乓球等)放在一个大水槽里,幼儿们立刻被吸引,围在水槽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不断地指着物品问:“老师,为什么这个浮起来了,那个沉下去了?”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都积极地参与观察和讨论,主动探索不同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如有的幼儿会拿起新的物品(如橡皮擦)放进水里尝试。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1)内容选择


沉浮现象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科学现象(如洗澡时玩具的沉浮),选择这个内容符合中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好奇的特点,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活动形式设计


教师通过设置有趣的实验场景(装满水的大水槽和多种物品)来开展活动,这种直观的形式能让幼儿直接观察到沉浮现象,引发探究欲望。

(二)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1)观察提问能力


幼儿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如 “为什么有些小的东西沉下去,大的东西反而浮起来了?”“为什么这个空心的球会浮起来?” 表明他们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并能提出相关问题。

(2)观察能力


幼儿们仔细观察了物品放入水中的瞬间和在水中的状态。比如,他们注意到木块在水中是一半在水面上,一半在水面下,并且能描述铁钉快速沉到水底的过程。

(3)实验操作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们自己动手将物品放入水中进行实验。他们能够轻轻地将物品放入水中,避免水花过大影响观察,并且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尝试不同的物品,还会对物品进行简单的分类(浮起来的和沉下去的)。

(4)思考和交流能力


在操作过程中,幼儿们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有的幼儿说:“我发现塑料的东西都能浮起来。” 另一个幼儿则回应:“不是,这个塑料的钥匙链就沉下去了,可能和它里面有金属有关系。” 他们能够对观察结果进行简单思考,并与同伴分享想法。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1)引导提问


教师在活动中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如 “你们看看这些浮起来的东西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帮助幼儿聚焦观察点,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

(2)操作指导


教师在实验前简单明了地向幼儿说明了操作要求,如 “要一个一个地把东西放进水里,放的时候要小心哦”,确保幼儿能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3)交流机会提供


教师组织了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环节,让幼儿有机会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促进了幼儿之间的思维碰撞。

(三)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1)知识理解


经过实验和讨论,幼儿们理解了一些关于沉浮的基本知识。当教师提问时,幼儿能够回答出像木块、塑料玩具等轻的、空心的物体容易浮起来,而石头、铁钉等重的、实心的物体容易沉下去。

(2)知识应用


在活动结束后的自由游戏时间,有幼儿在玩水时,能预测不同玩具的沉浮情况,并向同伴解释原因,如 “这个塑料小船会浮起来,因为它很轻,而且是空心的,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乒乓球一样”。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1)知识难度与深度


对于中班幼儿,教师所传授的沉浮知识是基于他们的认知水平的,没有过于深入地涉及浮力原理等复杂概念,而是从物体的轻重、空心实心等直观特征来解释沉浮现象,符合幼儿的理解能力。

(2)生活联系


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如提到了游泳时人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以及在池塘里看到的漂浮的树叶和沉在水底的石头等,让幼儿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数学认知维度(此活动中虽未重点体现,但可从侧面观察)



(一)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在活动中,幼儿对物品数量的变化有一定的感知。例如,当把多个同种物品(如木块)放入水中时,幼儿能注意到数量的增加,并能数出有几个木块在水面上。在分类浮起和沉下的物品时,幼儿也会不自觉地运用到分类的数学概念。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1)生活情境融入


教师可以进一步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比如让幼儿数一数浮起来和沉下去的物品各有多少个,或者比较不同组物品数量的多少,使幼儿更明确地感知数学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2)趣味引导


教师可以用更有趣的方式引入数学元素,如用儿歌的形式来引导幼儿分类物品,“浮起来的放一堆,沉下去的放一边,数学分类真好玩”。

(二)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在本案例中有一定体现)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1)数的认知


在对物品进行操作时,幼儿能准确点数放入水中的物品数量,如数出有 5 个乒乓球浮在水面上。

(2)量的比较


幼儿在比较不同物品的沉浮情况时,会涉及到对物体重量这一 “量” 的感知。虽然他们可能不能准确说出重量的概念,但能模糊地感觉到重的东西容易沉下去,这是对量的比较的一种初步体验。

(3)数量关系理解


当幼儿发现多个轻的物体(如多个塑料玩具)可以使一个原本可能沉下去的容器(如小塑料盆)浮起来时,他们对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即多个物体的浮力可以叠加。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1)直观教具使用


教师使用的各种物品(如不同大小、材质的物体)作为直观教具,不仅能让幼儿观察沉浮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感知数、量和数量关系。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大小的木块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幼儿能直观地感受到大小(量)与沉浮的关系。

(2)操作活动设计


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操作环节来强化幼儿对数、量和数量关系的理解。比如,让幼儿用不同数量的同种物品(如相同的塑料球)放在不同大小的容器里,观察容器的沉浮情况,进一步探索数量与沉浮的关系。

(三).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在本案例中有一定体现)


1.目标达成判断依据


(1)形状认知


幼儿在观察物品时,能识别出常见的形状。例如,他们会说圆形的乒乓球浮起来了,方形的木块也浮起来了。并且在讨论物体沉浮与形状的关系时,幼儿能注意到物体的形状特点,如空心的球形物体容易浮起来。

(2)空间感知


在描述物体在水中的位置时,幼儿会用到一些空间概念,如 “木块在水的上面”“铁钉在水的下面”。

2.教学活动适宜性评估


(1)形状与空间体验活动


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形状和空间的体验活动。比如,让幼儿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搭建能浮在水面上的 “小船”,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形状与浮力的关系,同时强化空间概念,如在小船上放置物品时的上下位置关系。

(2)环境利用与创设


教师可以在水槽周围贴上一些表示空间方位的标识(如上面、下面、中间),帮助幼儿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在水中的位置,加强空间概念的学习。

(四)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


1.教学目标符合《指南》要求


教师设定的目标包括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让幼儿在探究中了解沉浮相关的知识,这些目标与《指南》中科学领域对于中班幼儿的要求紧密结合,既关注了科学探究维度,也适当涉及了数学认知维度在活动中的渗透。

2.教学内容适宜


选择 “有趣的沉浮” 这一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现象明显易懂,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内容涵盖了丰富的科学概念(沉浮现象、物体特征与沉浮的关系)和一定的数学元素(数、量、形状、空间),适合中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3.教学方法得当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沉浮现象,观察法帮助幼儿仔细观察物体的特征和变化,讨论法则促进了幼儿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思维发展。教师在活动中还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4.教学过程关注个体差异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意到每个幼儿的探究进度和理解程度不同。对于那些探究欲望强、理解快的幼儿,教师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不同物体沉浮的特殊情况(如改变物体的形状后沉浮的变化);对于理解较慢的幼儿,教师耐心地引导他们重新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体现了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注,符合《指南》精神。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根据《指南》评价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活动,可以从幼儿在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等方面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从而判断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发现优点和不足,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END






侠之微言
曾经梦想着仗剑天涯,但因对教育的热爱而坚守教育这块热土。琐碎所思、零星所感、偶尔记录。愿在教育的这块热土上能够有所改变。
 最新文章